一、行政区域建制
巴彦淖尔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黄河以北,狼山横贯中部,山南为后套平原,山北为草原和沙漠,包兰铁路经过南部。东与包头市为邻,南与伊克昭盟隔河(黄河)相望,西与阿拉善盟毗连,北与蒙古国交界。盟境面积65 926平方公里。总人口17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4.1万,蒙古族占总人口数3.9%,汉族居多数,其余为回、满、藏、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行政区划代码为152800。
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驻临河市。现辖临河市、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磴口县计1市4旗2县,共7个旗县市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下辖24个苏木、77个乡、26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211个居民委员会、135个嘎查委员会、687个村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后套地区和乌拉特3旗和平解放。1950年3月20日,设立陕坝专员公署,辖安北县、晏江县、临河县、米仓县、狼山县、五原县、陕坝镇。隶属绥远省人民政府。当时,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即乌拉特三旗地区属绥远省人民政府乌兰察布盟。1950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公旗恢复乌拉特后旗,中公旗恢复乌拉特中旗,西公旗恢复乌拉特前旗,隶属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同年9月6日,陕坝专员公署更名为绥西专员公署;12月,又恢复陕坝专员公署,管辖行政区域不变。1952年10月15日,根据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建立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旗人民政府驻海流图。1953年9月1日,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米仓县更名杭锦后旗(驻三道桥);将晏江县更名达拉特后旗(驻塔湖)。同时,撤销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所辖河套中心区、杭锦旗所辖中、西巴嘎乡,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陕坝专员公署的杭锦后旗和达拉特后旗。1954年3月6日,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关于绥远省、内蒙古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的命令》,撤销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为地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同年10月1日,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与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双方对边界线做出调整:以乌梁素海东海畔和大退水、乌加河、杭锦后旗农牧分界为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上述行政界线以外的五原县的4个乡、安北县的15个乡、达拉特后旗的4个乡、狼山县的2个乡、杭锦后旗的部分居民,分别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和乌拉特前旗。
1956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管辖。同时,撤销巴彦浩特自治州,改设巴彦浩特市、阿拉善旗;改额济纳自治旗为额济纳旗。6月,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成立,驻巴彦浩特市,辖阿拉善旗(巴彦浩特市)、额济纳旗(建国营)、磴口县(三盛公)和巴彦浩特市。这是巴彦淖尔盟称谓的开始。1958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套行政区人民委员会一级行政建制单位,其原辖五原县、临河县、杭锦后旗等旗县并入巴彦淖尔盟。同时,撤销狼山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杭锦后旗;撤销安北县,其行政区域并入乌拉特前旗;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撤销巴彦浩特市,其行政区域并入阿拉善旗,并将原陕坝镇改隶于杭锦后旗。同年7月,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行政公署,迁驻磴口县三盛公。1958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达拉特后旗建制,其区域基本划入五原县。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磴口县建制,设立巴彦高勒市(县级),为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驻地(巴彦高勒市的行政区域以原磴口县的三盛公镇为中心北至艾家湾子,南至二十里柳子、小李店的北边,东临黄河,西至防沙林带,郊区有1个人民公社)。原三盛公镇撤销。磴口县的其余区域并入阿拉善旗。1960年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前旗(除苏独仑人民公社和苏独仑农场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外)划归包头市管辖。1961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拉善旗,新设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其行政区域划分为阿拉善左旗辖巴彦浩特镇和嘉尔格拉赛汗等11个人民公社;阿拉善右旗辖巴音温都尔等5个人民公社;其余区域划归巴彦高勒市和乌达镇。同年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乌达市(县级),以原乌达镇的行政区域为乌达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巴彦淖尔盟。1963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前旗从包头市划归巴彦淖尔盟。1964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高勒市,恢复磴口县建制,驻巴彦高勒镇。1965年,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辖乌达市、磴口县、五原县、临河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1967年11月21日,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成立,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已停止行使职权。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巴彦诺尔、乌力吉、塔木素、阿拉腾敖包、笋布尔人民公社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将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管辖。同年12月19日,对巴彦淖尔盟实行军事管制。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机关由三盛公镇迁驻临河县。同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部的9个人民公社,设立潮格旗,驻潮格人民公社。1971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管辖(1975年6月4日,将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7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淖尔盟的乌达市和伊克昭盟的海勃湾市,设立乌海市(地级),直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78年11月7日,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改为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的派出机关。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划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同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善盟,驻巴彦浩特镇。将巴彦淖尔盟管辖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阿拉善盟管辖(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正式办公)。1981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潮格旗更名为乌拉特后旗。1984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河县,设立临河市(县级),隶巴彦淖尔盟,以原临河县的行政区域为临河市的行政区域。
三、历史沿革
巴彦淖尔盟,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盟地区,在战国时阴山以南属赵国云中郡九原地,阴山以北为匈奴牧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今巴彦淖尔盟南部属九原郡辖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把中原地区3万户人家迁到北河(即巴彦淖尔盟乌加河),进行垦殖,始有农业。西汉时今盟境乌加河以南东部地属五原郡,西部地属朔方郡,乌加河以北地属匈奴统辖。五原郡(治所今包头西郊哈德门故城。也有记载在今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址)领16县,在今盟境有:成宜(中部都尉驻所,治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西安阳(西部都尉驻所,治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河目(治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等。朔方郡治朔方(今杭锦旗北独贵特拉镇)。朔方郡领10县,在今盟境有:临河(今临河市北境)、广牧(中部都尉驻所,治在今五原县南境)、窳浑(西部都尉驻所,治在今磴口县西北)、三封、临戎,这后2县治所均在今磴口县境内,沃野县治在今临河市西南。以上2郡由朔方刺史部统领。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今巴彦淖尔盟阴山以南地区仍分属五原郡(治九原,在今包头市西)和朔方郡(治所移驻临戎,今磴口县北;亦有记载治所三封,今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朔方、五原2郡在今盟境内所领之县,除临河、窳浑、河目3县已取消外,其他各县与西汉时相同。2郡改隶于并州。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驻牧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右贤王庭驻朔方(今黄河南岸杭锦旗)。东汉永寿二年至光和元年(156—178年)时,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北和磴口县大部地区属鲜卑政权统辖。三国魏景元三年至西晋太康二年(262—281年)时,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南后套地属羌族政权统辖;今乌拉特前、中、后3旗属拓跋鲜卑政权统辖;今乌拉特后旗西部和磴口县地区,属西部鲜卑(河西鲜卑)政权统辖。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今巴彦淖尔盟境的有:后赵羯族石勒元年(319年始),统辖今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2旗中部阴山以南及磴口县地区。乌拉特中、后2旗阴山北部属代(拓跋鲜卑)统治区;前秦氐族符氏建元十八年(388年)时,今盟全境属前秦统治;后秦羌族姚氏皇初二年(395年)时,后秦统辖今盟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旗中部阴山以南及磴口县地区。夏龙升三年(409年)时,匈奴铁弗赫连勃勃夏政权统辖今盟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2旗中部阴山以南及磴口县地区。乌拉特中、后2旗中部以北地区属魏统辖。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的魏国统一了北方各部后建立了北魏王朝,在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称乌加河,始有黄河后套之说。今乌拉特中、后2旗及后套地区属沃野镇统辖。沃野镇治所,在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时,在今磴口县东南河拐子古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时,移迁至今杭锦旗北黄河南岸。乌拉特前旗境基本上属怀朔镇统辖(怀朔镇治所在今固阳县境内)。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西、东二魏,今巴彦淖尔盟境绝大部分地区属西魏统辖地。周建德元年(572年),今巴彦淖尔盟境基本上属北周(宇文氏)统辖地,设置永丰镇(治所今临河市境内)。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设丰州管辖今乌加河河套地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丰州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在今五原县南),领永丰县(治所在今临河市境)、丰安镇(约在今乌拉特前旗西南黄河北岸),辖今乌加河河套地区。另置大同城护守(今乌梁素海东南)屯军;沃野城邑(今乌梁素海东北)。唐朝初年,今盟境仍属丰州,辖境包括今临河市、五原县、杭锦后旗等地区,隶关内道。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设置丰州都督府,专门管理归附的北方各族。贞观中改州置郡,今巴彦淖尔盟南部地区,隶九原郡。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漠北铁勒诸部归服于唐,唐王朝置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乌拉特中旗境内),辖有今巴彦淖尔盟北部地区。唐王朝任命附唐各族中的贵族为都督等官职。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置有永丰县(今临河市境)、九原县(今五原县南)、后又增丰安县(今乌拉特前旗西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中受降城于今包头市西和西受降城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隶天德军节度使,曾先后为燕然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统领。五代十国时期,辽(契丹)基本统治今巴彦淖尔盟境,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北驻应天军。西夏景宗开运元年(1034年),党项族李元昊建西夏。西夏在今乌拉特后旗置黑山威福军司(治所兀剌海城)。西夏政权统治今巴彦淖尔盟绝大部分地区,只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以东和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以北地区属辽天德军统辖地。金皇统二年、西夏仁宗大庆三年(1142年),西夏王朝统辖今巴彦淖尔盟全境。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时,甘肃行省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中南部),管辖今乌拉特后旗和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前旗大部及后套地区;乌拉特前、中2旗东部一部分地区属中书省德宁路管辖;今磴口县地区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管辖。明初,今盟境阴山以南属宁夏卫,隶陕西统领;今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地为东胜卫辖境,属山西统领。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以后,蒙古毛里孩、满鲁、火筛等部先后进入河套地区。明嘉靖年间(1522年)以后,衮弼里克图墨尔根击败火筛部,河套以东及阴山前后为阿勒坦汗子孙所分据。清朝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编乌拉特部及其驻牧地“河套北阴山狼山乌拉山之间”地区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三旗均为札萨克旗(所辖区域相当于今乌拉特三旗和五原、固阳、临河及杭锦后等4旗县市的各一部分地区),隶乌兰察布盟;顺治六年、七年(1649年、1650年),将乌加河以南后套地区,分别编属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和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俗称达拉特旗)辖地,属伊克昭盟;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将今磴口县地区编属阿拉善和硕特旗辖地。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将阴山以南后套地区划归山西萨拉齐厅遥领(乾隆六年、1741年属山西归绥道萨拉齐厅)。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置五原厅(治所先在今大佘太;民国2年、1913年2月,在隆兴长建五原城)统领后套地区,隶山西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五原厅改为五原县,仍统辖后套地区。民国3年(1914年),今巴彦淖尔盟全境除磴口县外,皆划归绥远特别区管辖(磴口县境属甘肃省阿拉善霍硕特别旗)。民国8年(1919年),划出乌拉特后旗部分地区,设置固阳设治局(1926年改县)。民国11年(1922年),划出原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前旗各一部分地区,设置包头设治局(1926年改县)。民国14年(1925年),划出包头与五原县接壤之后套东部地,设置大佘太设治局(1926年改安北设治局)。民国15年(1926年)5月,划出五原县丰济渠以西之地,设置临河设治局(1929年升县)。民国15年(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北伐后,率领国民联军经过阿拉善旗磴口、沙金陶海巴格时,为便于军需供给,在此划设磴口县建制,隶属甘肃省。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明令设置磴口县,并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同年,今巴彦淖尔盟除磴口县外,各县统归绥远省政府管辖。民国28年(1939年),绥远省政府因省会归绥沦陷,辗转移驻今杭锦后旗陕坝镇,随后在此设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1945年改升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这里一度成为西北抗日前线的政治、军事要地。民国31年(1942年),绥远省政府在后套地区实行“新县制”,由原临河、五原、安北2县1设治局,调整建制区域,扩建为6县1镇。即临河县(驻张家油房),以原临河县区域的中南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米仓县(驻三道桥),以原临河县区域的西部、西南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狼山县(驻祥太裕),以原临河县区域的北部、东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晏江县(驻塔尔湖),以原五原县区域的西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五原县(驻隆兴长),以原五原县东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安北县(驻扒子补隆),由原安北设治局改为县,设大礼乡(乌加河北)、太有乡(土城子)、太吉乡(塔布木独)、太佘乡(芦管壕)、太亨乡(西海生)、太安乡(黑泥池)、太富乡(庞三圪堵)、太兴乡(李德行圪旦)8个乡;陕坝市政筹备处(太安镇),省政府驻地。各县乡镇以下设保、甲,实行“连保连座”制度。1945年9月,绥远省政府在陕坝设置绥西专员公署,管辖后套6县1镇(陕坝镇)。
一、行政区域建制
巴彦淖尔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黄河以北,狼山横贯中部,山南为后套平原,山北为草原和沙漠,包兰铁路经过南部。东与包头市为邻,南与伊克昭盟隔河(黄河)相望,西与阿拉善盟毗连,北与蒙古国交界。盟境面积65 926平方公里。总人口17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4.1万,蒙古族占总人口数3.9%,汉族居多数,其余为回、满、藏、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行政区划代码为152800。
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驻临河市。现辖临河市、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磴口县计1市4旗2县,共7个旗县市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下辖24个苏木、77个乡、26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211个居民委员会、135个嘎查委员会、687个村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后套地区和乌拉特3旗和平解放。1950年3月20日,设立陕坝专员公署,辖安北县、晏江县、临河县、米仓县、狼山县、五原县、陕坝镇。隶属绥远省人民政府。当时,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即乌拉特三旗地区属绥远省人民政府乌兰察布盟。1950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公旗恢复乌拉特后旗,中公旗恢复乌拉特中旗,西公旗恢复乌拉特前旗,隶属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同年9月6日,陕坝专员公署更名为绥西专员公署;12月,又恢复陕坝专员公署,管辖行政区域不变。1952年10月15日,根据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建立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旗人民政府驻海流图。1953年9月1日,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米仓县更名杭锦后旗(驻三道桥);将晏江县更名达拉特后旗(驻塔湖)。同时,撤销伊克昭盟达拉特旗所辖河套中心区、杭锦旗所辖中、西巴嘎乡,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陕坝专员公署的杭锦后旗和达拉特后旗。1954年3月6日,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关于绥远省、内蒙古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的命令》,撤销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成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为地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同年10月1日,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与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双方对边界线做出调整:以乌梁素海东海畔和大退水、乌加河、杭锦后旗农牧分界为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上述行政界线以外的五原县的4个乡、安北县的15个乡、达拉特后旗的4个乡、狼山县的2个乡、杭锦后旗的部分居民,分别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和乌拉特前旗。
1956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管辖。同时,撤销巴彦浩特自治州,改设巴彦浩特市、阿拉善旗;改额济纳自治旗为额济纳旗。6月,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成立,驻巴彦浩特市,辖阿拉善旗(巴彦浩特市)、额济纳旗(建国营)、磴口县(三盛公)和巴彦浩特市。这是巴彦淖尔盟称谓的开始。1958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套行政区人民委员会一级行政建制单位,其原辖五原县、临河县、杭锦后旗等旗县并入巴彦淖尔盟。同时,撤销狼山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杭锦后旗;撤销安北县,其行政区域并入乌拉特前旗;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撤销巴彦浩特市,其行政区域并入阿拉善旗,并将原陕坝镇改隶于杭锦后旗。同年7月,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行政公署,迁驻磴口县三盛公。1958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达拉特后旗建制,其区域基本划入五原县。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磴口县建制,设立巴彦高勒市(县级),为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驻地(巴彦高勒市的行政区域以原磴口县的三盛公镇为中心北至艾家湾子,南至二十里柳子、小李店的北边,东临黄河,西至防沙林带,郊区有1个人民公社)。原三盛公镇撤销。磴口县的其余区域并入阿拉善旗。1960年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前旗(除苏独仑人民公社和苏独仑农场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外)划归包头市管辖。1961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拉善旗,新设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其行政区域划分为阿拉善左旗辖巴彦浩特镇和嘉尔格拉赛汗等11个人民公社;阿拉善右旗辖巴音温都尔等5个人民公社;其余区域划归巴彦高勒市和乌达镇。同年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乌达市(县级),以原乌达镇的行政区域为乌达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巴彦淖尔盟。1963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前旗从包头市划归巴彦淖尔盟。1964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高勒市,恢复磴口县建制,驻巴彦高勒镇。1965年,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辖乌达市、磴口县、五原县、临河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1967年11月21日,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成立,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已停止行使职权。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巴彦诺尔、乌力吉、塔木素、阿拉腾敖包、笋布尔人民公社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将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管辖。同年12月19日,对巴彦淖尔盟实行军事管制。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机关由三盛公镇迁驻临河县。同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部的9个人民公社,设立潮格旗,驻潮格人民公社。1971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管辖(1975年6月4日,将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7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彦淖尔盟的乌达市和伊克昭盟的海勃湾市,设立乌海市(地级),直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78年11月7日,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改为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的派出机关。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划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同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善盟,驻巴彦浩特镇。将巴彦淖尔盟管辖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阿拉善盟管辖(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正式办公)。1981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潮格旗更名为乌拉特后旗。1984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河县,设立临河市(县级),隶巴彦淖尔盟,以原临河县的行政区域为临河市的行政区域。
三、历史沿革
巴彦淖尔盟,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盟地区,在战国时阴山以南属赵国云中郡九原地,阴山以北为匈奴牧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今巴彦淖尔盟南部属九原郡辖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把中原地区3万户人家迁到北河(即巴彦淖尔盟乌加河),进行垦殖,始有农业。西汉时今盟境乌加河以南东部地属五原郡,西部地属朔方郡,乌加河以北地属匈奴统辖。五原郡(治所今包头西郊哈德门故城。也有记载在今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址)领16县,在今盟境有:成宜(中部都尉驻所,治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西安阳(西部都尉驻所,治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河目(治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等。朔方郡治朔方(今杭锦旗北独贵特拉镇)。朔方郡领10县,在今盟境有:临河(今临河市北境)、广牧(中部都尉驻所,治在今五原县南境)、窳浑(西部都尉驻所,治在今磴口县西北)、三封、临戎,这后2县治所均在今磴口县境内,沃野县治在今临河市西南。以上2郡由朔方刺史部统领。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今巴彦淖尔盟阴山以南地区仍分属五原郡(治九原,在今包头市西)和朔方郡(治所移驻临戎,今磴口县北;亦有记载治所三封,今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朔方、五原2郡在今盟境内所领之县,除临河、窳浑、河目3县已取消外,其他各县与西汉时相同。2郡改隶于并州。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驻牧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右贤王庭驻朔方(今黄河南岸杭锦旗)。东汉永寿二年至光和元年(156—178年)时,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北和磴口县大部地区属鲜卑政权统辖。三国魏景元三年至西晋太康二年(262—281年)时,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南后套地属羌族政权统辖;今乌拉特前、中、后3旗属拓跋鲜卑政权统辖;今乌拉特后旗西部和磴口县地区,属西部鲜卑(河西鲜卑)政权统辖。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今巴彦淖尔盟境的有:后赵羯族石勒元年(319年始),统辖今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2旗中部阴山以南及磴口县地区。乌拉特中、后2旗阴山北部属代(拓跋鲜卑)统治区;前秦氐族符氏建元十八年(388年)时,今盟全境属前秦统治;后秦羌族姚氏皇初二年(395年)时,后秦统辖今盟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旗中部阴山以南及磴口县地区。夏龙升三年(409年)时,匈奴铁弗赫连勃勃夏政权统辖今盟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2旗中部阴山以南及磴口县地区。乌拉特中、后2旗中部以北地区属魏统辖。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的魏国统一了北方各部后建立了北魏王朝,在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称乌加河,始有黄河后套之说。今乌拉特中、后2旗及后套地区属沃野镇统辖。沃野镇治所,在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时,在今磴口县东南河拐子古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时,移迁至今杭锦旗北黄河南岸。乌拉特前旗境基本上属怀朔镇统辖(怀朔镇治所在今固阳县境内)。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西、东二魏,今巴彦淖尔盟境绝大部分地区属西魏统辖地。周建德元年(572年),今巴彦淖尔盟境基本上属北周(宇文氏)统辖地,设置永丰镇(治所今临河市境内)。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设丰州管辖今乌加河河套地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丰州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在今五原县南),领永丰县(治所在今临河市境)、丰安镇(约在今乌拉特前旗西南黄河北岸),辖今乌加河河套地区。另置大同城护守(今乌梁素海东南)屯军;沃野城邑(今乌梁素海东北)。唐朝初年,今盟境仍属丰州,辖境包括今临河市、五原县、杭锦后旗等地区,隶关内道。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设置丰州都督府,专门管理归附的北方各族。贞观中改州置郡,今巴彦淖尔盟南部地区,隶九原郡。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漠北铁勒诸部归服于唐,唐王朝置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乌拉特中旗境内),辖有今巴彦淖尔盟北部地区。唐王朝任命附唐各族中的贵族为都督等官职。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置有永丰县(今临河市境)、九原县(今五原县南)、后又增丰安县(今乌拉特前旗西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中受降城于今包头市西和西受降城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隶天德军节度使,曾先后为燕然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统领。五代十国时期,辽(契丹)基本统治今巴彦淖尔盟境,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北驻应天军。西夏景宗开运元年(1034年),党项族李元昊建西夏。西夏在今乌拉特后旗置黑山威福军司(治所兀剌海城)。西夏政权统治今巴彦淖尔盟绝大部分地区,只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以东和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以北地区属辽天德军统辖地。金皇统二年、西夏仁宗大庆三年(1142年),西夏王朝统辖今巴彦淖尔盟全境。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时,甘肃行省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中南部),管辖今乌拉特后旗和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前旗大部及后套地区;乌拉特前、中2旗东部一部分地区属中书省德宁路管辖;今磴口县地区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管辖。明初,今盟境阴山以南属宁夏卫,隶陕西统领;今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地为东胜卫辖境,属山西统领。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以后,蒙古毛里孩、满鲁、火筛等部先后进入河套地区。明嘉靖年间(1522年)以后,衮弼里克图墨尔根击败火筛部,河套以东及阴山前后为阿勒坦汗子孙所分据。清朝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编乌拉特部及其驻牧地“河套北阴山狼山乌拉山之间”地区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三旗均为札萨克旗(所辖区域相当于今乌拉特三旗和五原、固阳、临河及杭锦后等4旗县市的各一部分地区),隶乌兰察布盟;顺治六年、七年(1649年、1650年),将乌加河以南后套地区,分别编属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和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俗称达拉特旗)辖地,属伊克昭盟;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将今磴口县地区编属阿拉善和硕特旗辖地。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将阴山以南后套地区划归山西萨拉齐厅遥领(乾隆六年、1741年属山西归绥道萨拉齐厅)。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置五原厅(治所先在今大佘太;民国2年、1913年2月,在隆兴长建五原城)统领后套地区,隶山西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五原厅改为五原县,仍统辖后套地区。民国3年(1914年),今巴彦淖尔盟全境除磴口县外,皆划归绥远特别区管辖(磴口县境属甘肃省阿拉善霍硕特别旗)。民国8年(1919年),划出乌拉特后旗部分地区,设置固阳设治局(1926年改县)。民国11年(1922年),划出原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前旗各一部分地区,设置包头设治局(1926年改县)。民国14年(1925年),划出包头与五原县接壤之后套东部地,设置大佘太设治局(1926年改安北设治局)。民国15年(1926年)5月,划出五原县丰济渠以西之地,设置临河设治局(1929年升县)。民国15年(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北伐后,率领国民联军经过阿拉善旗磴口、沙金陶海巴格时,为便于军需供给,在此划设磴口县建制,隶属甘肃省。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明令设置磴口县,并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同年,今巴彦淖尔盟除磴口县外,各县统归绥远省政府管辖。民国28年(1939年),绥远省政府因省会归绥沦陷,辗转移驻今杭锦后旗陕坝镇,随后在此设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1945年改升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这里一度成为西北抗日前线的政治、军事要地。民国31年(1942年),绥远省政府在后套地区实行“新县制”,由原临河、五原、安北2县1设治局,调整建制区域,扩建为6县1镇。即临河县(驻张家油房),以原临河县区域的中南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米仓县(驻三道桥),以原临河县区域的西部、西南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狼山县(驻祥太裕),以原临河县区域的北部、东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晏江县(驻塔尔湖),以原五原县区域的西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五原县(驻隆兴长),以原五原县东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安北县(驻扒子补隆),由原安北设治局改为县,设大礼乡(乌加河北)、太有乡(土城子)、太吉乡(塔布木独)、太佘乡(芦管壕)、太亨乡(西海生)、太安乡(黑泥池)、太富乡(庞三圪堵)、太兴乡(李德行圪旦)8个乡;陕坝市政筹备处(太安镇),省政府驻地。各县乡镇以下设保、甲,实行“连保连座”制度。1945年9月,绥远省政府在陕坝设置绥西专员公署,管辖后套6县1镇(陕坝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