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乌拉特”系蒙古语,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乌拉特中旗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处东经107°16′~109°42′,北纬41°07′~42°28′。北与蒙古国交界,有国界线184公里,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及承接蒙古国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的口岸加工园区。全旗总面积22 868.1平方公里,辖苏木镇8个、种畜场1个,有村民委员会84个,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总人口14 4308人(56187户),比上年增长0.4%。其中农业人口105 087人,非农业人口39 221人;城镇人口37 534人、乡村人口106 774人;有蒙古族27 577人,占总人口19.1%,汉族115 612人,占总人口80.1%,其他少数民族1 119人,占0.8%。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旗。
2010年,全旗生产总值67.4亿元,同比增长33.3%;财政总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21.7%;财政支出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6%。
【农牧业】 2010年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114.39万亩,粮经饲比例26.7:44.8:28.5。粮食总产量达到47 627万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17 039.3万元,增长33.6%。全旗玉米和小麦种植实现良种补贴全覆盖,享受良种补贴共50.09万亩,农业保险参保面积81万亩,增长17%。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20亩、弓棚200亩。形成巴宏塔、柏木井2处相对连片的设施农业示范点。土地流转得到规范,流转耕地9.1万亩。建成科技示范园区4个。新建沼气用户1 215户。注册成立各类专业组织100个,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牲畜饲养总量128.69万头(只),出栏74.15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3 177吨,其中,羊肉10 080吨;奶类5 299吨;毛绒类1 513吨(羊绒226吨)。牧业总产值53 401.5万元,增长5.4%。成功申请注册“乌拉特羊肉”地理标志产地证明商标。草原围栏禁牧880万亩,围栏休牧160万亩。流转草场1 353处,面积539万亩,占牧区承包到户草场面积的19.8﹪。游牧民定居工程年内开始建设,总投资4 285万元,建设规模400户。建成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北繁南育基地,总投资953万元,100户北繁南育示范户全部入住。计划投资5 412.2万元建设7个肉羊养殖育肥园区,年内已建成4个。
【工业】 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11.15亿元,同比增长59.5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1.65亿元,同比增长56.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3家,实现增加值39.34亿元,增长54.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93亿元,增长62.8%;实现利润总额11.2亿元,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351.23﹪,较上年提升22.85个百分点。年内洗煤产业已具备1 600万吨产能规模。7个风电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新装机10万千瓦,累计装机95万千瓦,发电33.4亿度。神东2×66万千瓦和大唐2×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矿山及冶金工业完成12万吨原油、5吨黄金、100万吨铅锌、130万吨铁精粉产能。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落户加工园区。
【人民生活】 2010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4 830元,同比增长11.5%。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 305元,比上年增长18.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 114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7 173元,增长12.3%;牧民人均纯收入6 918元,增长17.2%。城镇居民均消费水平达到10 882元,同比增长23.3%;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4 634元,同比增长9.8%。
【社会保障】 2010年,全旗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11.5万人(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 503人,征缴养老保险费5 312万元。完成2010年前纳入社会化发放的5 086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工作,人均增加152元。牧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 864人。城镇低保人数5 500人,农牧区低保人数9 878人。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有87 039人,参合率99.5%。
【概况】 “乌拉特”系蒙古语,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乌拉特中旗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处东经107°16′~109°42′,北纬41°07′~42°28′。北与蒙古国交界,有国界线184公里,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及承接蒙古国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的口岸加工园区。全旗总面积22 868.1平方公里,辖苏木镇8个、种畜场1个,有村民委员会84个,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总人口14 4308人(56187户),比上年增长0.4%。其中农业人口105 087人,非农业人口39 221人;城镇人口37 534人、乡村人口106 774人;有蒙古族27 577人,占总人口19.1%,汉族115 612人,占总人口80.1%,其他少数民族1 119人,占0.8%。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旗。
2010年,全旗生产总值67.4亿元,同比增长33.3%;财政总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21.7%;财政支出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6%。
【农牧业】 2010年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114.39万亩,粮经饲比例26.7:44.8:28.5。粮食总产量达到47 627万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17 039.3万元,增长33.6%。全旗玉米和小麦种植实现良种补贴全覆盖,享受良种补贴共50.09万亩,农业保险参保面积81万亩,增长17%。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20亩、弓棚200亩。形成巴宏塔、柏木井2处相对连片的设施农业示范点。土地流转得到规范,流转耕地9.1万亩。建成科技示范园区4个。新建沼气用户1 215户。注册成立各类专业组织100个,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牲畜饲养总量128.69万头(只),出栏74.15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3 177吨,其中,羊肉10 080吨;奶类5 299吨;毛绒类1 513吨(羊绒226吨)。牧业总产值53 401.5万元,增长5.4%。成功申请注册“乌拉特羊肉”地理标志产地证明商标。草原围栏禁牧880万亩,围栏休牧160万亩。流转草场1 353处,面积539万亩,占牧区承包到户草场面积的19.8﹪。游牧民定居工程年内开始建设,总投资4 285万元,建设规模400户。建成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北繁南育基地,总投资953万元,100户北繁南育示范户全部入住。计划投资5 412.2万元建设7个肉羊养殖育肥园区,年内已建成4个。
【工业】 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11.15亿元,同比增长59.5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1.65亿元,同比增长56.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3家,实现增加值39.34亿元,增长54.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93亿元,增长62.8%;实现利润总额11.2亿元,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351.23﹪,较上年提升22.85个百分点。年内洗煤产业已具备1 600万吨产能规模。7个风电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新装机10万千瓦,累计装机95万千瓦,发电33.4亿度。神东2×66万千瓦和大唐2×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矿山及冶金工业完成12万吨原油、5吨黄金、100万吨铅锌、130万吨铁精粉产能。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落户加工园区。
【人民生活】 2010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4 830元,同比增长11.5%。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 305元,比上年增长18.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 114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7 173元,增长12.3%;牧民人均纯收入6 918元,增长17.2%。城镇居民均消费水平达到10 882元,同比增长23.3%;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4 634元,同比增长9.8%。
【社会保障】 2010年,全旗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11.5万人(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 503人,征缴养老保险费5 312万元。完成2010年前纳入社会化发放的5 086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工作,人均增加152元。牧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 864人。城镇低保人数5 500人,农牧区低保人数9 878人。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有87 039人,参合率99.5%。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