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乌拉特”系蒙古语,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乌拉特后旗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8´20″~107°38´20",北纬40°41′30"~42°21′40"之间。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 195.25公里 ,是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全旗总面积2 450 266.67公顷,平均海拔在1 500米以上,海拔最高点达2 365米。属黄河水系的乌拉特后旗流域面积2 298平方公里,大小山沟92条,全旗平均年总径流量6 442立方米,山前黄河流域1 148.8万立方米,山后内陆河流域5 293.2万立方米。辖3个镇、2个苏木51个嘎查村、1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49万人,其中男性3.34万人、女性3.15万人,城镇人口3.37万人、嘎查村人口3.12万人。其中蒙古族占全旗人口的27%。
2010年全旗生产总值实现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9亿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9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40元。
【农牧业】退牧转移扎实推进,集中转移获各琦苏木满都拉嘎查、钼矿和风电项目区、获青线和赛临线两侧牧民221户865人,实现禁牧100万亩,休牧30万亩,补播30万亩。投资8 000万元配套建成一座规模为6 000头奶牛的标准化牧场,近1 500名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启动实施了12户新牧区改建示范户建设。完成了三支渠1万亩农田“六配套”改造工程。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农业保险等各项资金1 559万元。
【工业】 2010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8.9亿元,同比增长30.4%;完成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13.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29个工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社会保障】 2010年,全旗养老保险参保16 183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30 422人,工伤保险参保8 607人,生育保险参保10 822人,失业保险参保7 480人,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均达到目标任务的100%。率先在全区开展了农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有3 460名农牧民纳入养老保险统筹。投资5 669万元新建廉租住房994套、4.12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4.2万平方米。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 912万元,农牧区低保金873万元,分别保障城市和农牧区困难群众8 875人、5 993人;发放各类救灾救济款140万元,救济受灾户1573户。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630元、300元。各单位对口帮扶村嘎查投入资金325万元。
【概况】 “乌拉特”系蒙古语,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乌拉特后旗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8´20″~107°38´20",北纬40°41′30"~42°21′40"之间。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 195.25公里 ,是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全旗总面积2 450 266.67公顷,平均海拔在1 500米以上,海拔最高点达2 365米。属黄河水系的乌拉特后旗流域面积2 298平方公里,大小山沟92条,全旗平均年总径流量6 442立方米,山前黄河流域1 148.8万立方米,山后内陆河流域5 293.2万立方米。辖3个镇、2个苏木51个嘎查村、1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49万人,其中男性3.34万人、女性3.15万人,城镇人口3.37万人、嘎查村人口3.12万人。其中蒙古族占全旗人口的27%。
2010年全旗生产总值实现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9亿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9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40元。
【农牧业】退牧转移扎实推进,集中转移获各琦苏木满都拉嘎查、钼矿和风电项目区、获青线和赛临线两侧牧民221户865人,实现禁牧100万亩,休牧30万亩,补播30万亩。投资8 000万元配套建成一座规模为6 000头奶牛的标准化牧场,近1 500名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启动实施了12户新牧区改建示范户建设。完成了三支渠1万亩农田“六配套”改造工程。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及农业保险等各项资金1 559万元。
【工业】 2010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8.9亿元,同比增长30.4%;完成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13.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29个工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社会保障】 2010年,全旗养老保险参保16 183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30 422人,工伤保险参保8 607人,生育保险参保10 822人,失业保险参保7 480人,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均达到目标任务的100%。率先在全区开展了农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有3 460名农牧民纳入养老保险统筹。投资5 669万元新建廉租住房994套、4.12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4.2万平方米。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 912万元,农牧区低保金873万元,分别保障城市和农牧区困难群众8 875人、5 993人;发放各类救灾救济款140万元,救济受灾户1573户。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630元、300元。各单位对口帮扶村嘎查投入资金325万元。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