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9′~40°57′,东经106°9′~107°10′;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东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北、西北分别与本市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搭界;东西92公里,南北65公里,总面积4 166.6平方公里。全县辖3镇1苏木1个乡级办事处,共46个村(嘎查),253个村民小组(独贵龙);5个市属国营农场和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分场2个。共16个民族,年末地区总人口为12.253万人(户籍人口数),比上年末减少1 650人。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对历年“双重户”的整顿以及迁出户大于迁入户。其中非农业人口43 131人,农业人口79 399人,城乡人口之比为35.2∶64.8。全年出生人口737人,出生率为6.66‰,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死亡人口592人,死亡率为5.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1‰。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1.03亿元(含农场),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19.66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9.9%。一、二、三产结构由上年的19.8∶60.6∶19.6调整为17.2∶63.3∶19.5。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3.8%、72.7%和2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 175元,增长22.7%。
全县财政总收入13 371万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 129万元,下降6.2%;上划党中央税收5 018万元,下降25%;全年财政支出42 746万元,增长19.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5 919万元,下降4.4%;教育8 687万元,增长177%;医疗卫生2 036万元,增长79.7%;城乡社区事务3 198万元,下降7.9%;社会保障与就业8 259万元,增长38.5%;农林水事务5 796万元,增长28.3%。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比上年减少2.6个百分点。
【农业】全县播种面积49.81万亩,增长20.2%。其中小麦面积8.39万亩,比上年下降4.8%;玉米播种13.34万亩,增长9.3%。经济作物播种26.12万亩,增长41%。其中油料面积13.08万亩,增长80.4%;番茄面积6.32万亩,增长30%。饲草料播种1.9万亩,增长5.6%。粮经草的比例为43.7∶52.4∶3.9。大宗农作物(小麦、玉米、油葵、花葵)良种率达100%。粮食总产10.95万吨,增长1.4%。其中,小麦3.06万吨,下降3.2%;玉米7.85万吨,增长3%。油料2.96万吨,增长75.1%;甜菜0.19万吨,下降44.1%;瓜类4.39万吨(其中蜜瓜3.08万吨,增长30%),增长38.5%;蔬菜33.58万吨(其中番茄32.68万吨,增长69.8%),增长61.7%;籽瓜0.4万吨,增长14.3%;药材21万吨,下降38.2%。饲草作物总产1.9万吨,增长5.6%。农业总产值88 262.2万元。全年农田草牧场及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 796万元,下降10.7%。化肥施用量19 849吨,比上年增长 96.3%;农牧区生产用电量1 191万千瓦时,增长17.4%;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5.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5%。
【畜牧业】全县牲畜存栏38.81万头(只)。其中,大牲畜3.65万头,羊32.33万只,猪2.84万头。全年出栏29.92万头(只),同比下降8.3%。出栏率77.1%,商品率72.13%,肉类总产7 246吨。农牧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人均为1 440元。投入48万元继续实施奶牛引调工程,年内引入奶牛500头,奶牛存栏24 704头。年内引进优质种羊8 290只,建成标准化牛冷配站(点)22处,羊标准化授精站(点)16处。
【工业】全部工业总产值538 630.1万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527 781.5万元,增长3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6 781.5万元,增长50.3%);个体工业总产值10 848.6万元,增长13.2%。在独立核算工业中:食品制造业218 365.3万元,增长46%;农副食品加工业36 290.6万元,增长1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6 485.4万元,增长34.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8 448.2万元,下降26.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2 764.7万元,增长1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 140.7万元,增长67.9%;专业设备制造业27 430.3万元,增长57.9%;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20 856.3万元,增长52%。
全部工业增加值168 600万元,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1 603万元,增长31.5%;产品产销率96.3%,提高1.2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上年的47.1∶52.9调整为48.3∶51.7。轻工业产值254 655.9万元,增长41%,饮料酒、冷冻饮品、小麦粉、化学农药、番茄酱等产量均有大幅增长。重工业产值242 125.6万元,增长19.5%。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07.02%,提高143.9个百分点;资产总额137 183万元,增长18.1%;负债总额61 201.9万元,增长5.7%;利润总额1 925.1万元,降低82.1%;实际上缴税金5 135.7万元,下降13.8%;企业个数15个,下降25%,年平均职工人数2 668人,下降15.3%。
【林业】全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2.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7万亩(“三北”防护林3万亩);封沙育林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37%,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 503.4万元,自治区政府专项资金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任务,配套农田面积3.6万亩。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荣获全市农田草牧场建设联评二等奖,获自治区农田草牧场建设以奖代补二等奖。
【交通】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0 500万元,增长19.4%。黑色路面好路率达95%,砂石路面好路率75%,干线等级公路畅通率实现100%。全年公路货运量88.1万吨,比上年下降4.7%;货物周转量7 934万吨公里,增长14%;客运量58.2万人(次),增长8.6%,旅客周转量3 612万人公里,增长43.9%。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1 650元,比上年增加1 520元,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 913元,增长23.2%。其中,农民收入6 942元,增长24.5%;牧民收入6 765元,增长17.2%。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7 797元,增长14%,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3 950元,增长25.8%。恩格尔系数分别为城镇34.5%,农村43.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8%。
【社会保障】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 281人。其中企业参保人员13 002人,行政事业单位参保4 819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5 682人,工伤参保人员4 682人,生育保险参保人员3 090人。城镇低保对象2 802户4 924人,发放低保金960万元,发放副食补助44万元;农村牧区低保对象3 997户5 080人,发放低保金328万元。五保户269人,农村牧区实施社会救济116人,各类优抚对象260人。
【概况】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9′~40°57′,东经106°9′~107°10′;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东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北、西北分别与本市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搭界;东西92公里,南北65公里,总面积4 166.6平方公里。全县辖3镇1苏木1个乡级办事处,共46个村(嘎查),253个村民小组(独贵龙);5个市属国营农场和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分场2个。共16个民族,年末地区总人口为12.253万人(户籍人口数),比上年末减少1 650人。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对历年“双重户”的整顿以及迁出户大于迁入户。其中非农业人口43 131人,农业人口79 399人,城乡人口之比为35.2∶64.8。全年出生人口737人,出生率为6.66‰,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死亡人口592人,死亡率为5.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1‰。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1.03亿元(含农场),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19.66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9.9%。一、二、三产结构由上年的19.8∶60.6∶19.6调整为17.2∶63.3∶19.5。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3.8%、72.7%和2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 175元,增长22.7%。
全县财政总收入13 371万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 129万元,下降6.2%;上划党中央税收5 018万元,下降25%;全年财政支出42 746万元,增长19.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5 919万元,下降4.4%;教育8 687万元,增长177%;医疗卫生2 036万元,增长79.7%;城乡社区事务3 198万元,下降7.9%;社会保障与就业8 259万元,增长38.5%;农林水事务5 796万元,增长28.3%。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比上年减少2.6个百分点。
【农业】全县播种面积49.81万亩,增长20.2%。其中小麦面积8.39万亩,比上年下降4.8%;玉米播种13.34万亩,增长9.3%。经济作物播种26.12万亩,增长41%。其中油料面积13.08万亩,增长80.4%;番茄面积6.32万亩,增长30%。饲草料播种1.9万亩,增长5.6%。粮经草的比例为43.7∶52.4∶3.9。大宗农作物(小麦、玉米、油葵、花葵)良种率达100%。粮食总产10.95万吨,增长1.4%。其中,小麦3.06万吨,下降3.2%;玉米7.85万吨,增长3%。油料2.96万吨,增长75.1%;甜菜0.19万吨,下降44.1%;瓜类4.39万吨(其中蜜瓜3.08万吨,增长30%),增长38.5%;蔬菜33.58万吨(其中番茄32.68万吨,增长69.8%),增长61.7%;籽瓜0.4万吨,增长14.3%;药材21万吨,下降38.2%。饲草作物总产1.9万吨,增长5.6%。农业总产值88 262.2万元。全年农田草牧场及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 796万元,下降10.7%。化肥施用量19 849吨,比上年增长 96.3%;农牧区生产用电量1 191万千瓦时,增长17.4%;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5.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5%。
【畜牧业】全县牲畜存栏38.81万头(只)。其中,大牲畜3.65万头,羊32.33万只,猪2.84万头。全年出栏29.92万头(只),同比下降8.3%。出栏率77.1%,商品率72.13%,肉类总产7 246吨。农牧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人均为1 440元。投入48万元继续实施奶牛引调工程,年内引入奶牛500头,奶牛存栏24 704头。年内引进优质种羊8 290只,建成标准化牛冷配站(点)22处,羊标准化授精站(点)16处。
【工业】全部工业总产值538 630.1万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527 781.5万元,增长3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6 781.5万元,增长50.3%);个体工业总产值10 848.6万元,增长13.2%。在独立核算工业中:食品制造业218 365.3万元,增长46%;农副食品加工业36 290.6万元,增长1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6 485.4万元,增长34.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8 448.2万元,下降26.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2 764.7万元,增长1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 140.7万元,增长67.9%;专业设备制造业27 430.3万元,增长57.9%;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20 856.3万元,增长52%。
全部工业增加值168 600万元,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1 603万元,增长31.5%;产品产销率96.3%,提高1.2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上年的47.1∶52.9调整为48.3∶51.7。轻工业产值254 655.9万元,增长41%,饮料酒、冷冻饮品、小麦粉、化学农药、番茄酱等产量均有大幅增长。重工业产值242 125.6万元,增长19.5%。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07.02%,提高143.9个百分点;资产总额137 183万元,增长18.1%;负债总额61 201.9万元,增长5.7%;利润总额1 925.1万元,降低82.1%;实际上缴税金5 135.7万元,下降13.8%;企业个数15个,下降25%,年平均职工人数2 668人,下降15.3%。
【林业】全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2.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7万亩(“三北”防护林3万亩);封沙育林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37%,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 503.4万元,自治区政府专项资金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任务,配套农田面积3.6万亩。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荣获全市农田草牧场建设联评二等奖,获自治区农田草牧场建设以奖代补二等奖。
【交通】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0 500万元,增长19.4%。黑色路面好路率达95%,砂石路面好路率75%,干线等级公路畅通率实现100%。全年公路货运量88.1万吨,比上年下降4.7%;货物周转量7 934万吨公里,增长14%;客运量58.2万人(次),增长8.6%,旅客周转量3 612万人公里,增长43.9%。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1 650元,比上年增加1 520元,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 913元,增长23.2%。其中,农民收入6 942元,增长24.5%;牧民收入6 765元,增长17.2%。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7 797元,增长14%,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3 950元,增长25.8%。恩格尔系数分别为城镇34.5%,农村43.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8%。
【社会保障】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 281人。其中企业参保人员13 002人,行政事业单位参保4 819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5 682人,工伤参保人员4 682人,生育保险参保人员3 090人。城镇低保对象2 802户4 924人,发放低保金960万元,发放副食补助44万元;农村牧区低保对象3 997户5 080人,发放低保金328万元。五保户269人,农村牧区实施社会救济116人,各类优抚对象260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