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尔沁”系蒙古语,汉语意为“挤奶的地方”,沙尔沁镇因境内有沙尔沁村而得名。沙尔沁镇地处呼包鄂“金三角”的黄金地段,是包头市东河区东部的一个大镇。东与土默特右旗相连,西至东河河槽,南临黄河与达拉特旗相望,北倚大青山与石拐区交界。镇政府驻莎木佳村,距市区25千米,有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区域优势。京包铁路、G6高速公路、110国道横贯东西,南绕城公路、包大公路、明沙公路从境内通过,交通四通八达、便捷高效。
1949年9月19日前,沙尔沁隶属萨拉齐县鄂尔格逊乡,1950年初隶属萨拉齐县二区。1958年1月8日,萨拉齐县二区划归包头市郊区,改名为东园人民公社。1962年,从东园人民公社分支出沙尔沁人民公社。2006年3月,沙尔沁乡、莎木佳镇、古城湾乡三乡合并为沙尔沁镇,2008年3月划归东河区,辖区东西长37.5千米,南北宽19千米,总面积385平方千米。
全镇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农业人口5.4万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有阿都赖、阿善沟门2个民族聚居村。耕地面积10.5万亩,主要以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为主,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复种面积6万亩,其中保护地种植面积2.8万亩。沙尔沁镇的蔬菜和葡萄种植历史较长且远近闻名。
沙尔沁镇素有“文化大镇”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有历史文化遗址6处、文化大院20个。其中,鄂尔格逊文化大院是全国优秀文化大院,邓家营子文化大院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十佳文化大院”。
沙尔沁镇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农业种植和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沙尔沁”系蒙古语,汉语意为“挤奶的地方”,沙尔沁镇因境内有沙尔沁村而得名。沙尔沁镇地处呼包鄂“金三角”的黄金地段,是包头市东河区东部的一个大镇。东与土默特右旗相连,西至东河河槽,南临黄河与达拉特旗相望,北倚大青山与石拐区交界。镇政府驻莎木佳村,距市区25千米,有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区域优势。京包铁路、G6高速公路、110国道横贯东西,南绕城公路、包大公路、明沙公路从境内通过,交通四通八达、便捷高效。
1949年9月19日前,沙尔沁隶属萨拉齐县鄂尔格逊乡,1950年初隶属萨拉齐县二区。1958年1月8日,萨拉齐县二区划归包头市郊区,改名为东园人民公社。1962年,从东园人民公社分支出沙尔沁人民公社。2006年3月,沙尔沁乡、莎木佳镇、古城湾乡三乡合并为沙尔沁镇,2008年3月划归东河区,辖区东西长37.5千米,南北宽19千米,总面积385平方千米。
全镇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农业人口5.4万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有阿都赖、阿善沟门2个民族聚居村。耕地面积10.5万亩,主要以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为主,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复种面积6万亩,其中保护地种植面积2.8万亩。沙尔沁镇的蔬菜和葡萄种植历史较长且远近闻名。
沙尔沁镇素有“文化大镇”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有历史文化遗址6处、文化大院20个。其中,鄂尔格逊文化大院是全国优秀文化大院,邓家营子文化大院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十佳文化大院”。
沙尔沁镇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农业种植和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