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阿拉善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为邻,西、南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毗连,东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中蒙国境线长733.48公里。盟境东起贺兰山,西至马鬃山,东西长约813公里,南至腾格里沙漠南缘,北至嘎顺淖尔,南北宽约610公里。总面积270 244平方公里。总人口17.1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1.06万,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6%,其余为汉、回、满、藏、朝鲜、东乡、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行政区划代码152900。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地级)驻巴彦浩特镇,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758公里。现辖阿拉善左、阿拉善右和额济纳3个旗,9个镇、40个苏木,219个嘎查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50个居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霍硕特旗宣布和平起义;9月27日,额济纳旗宣布和平起义,两旗相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年10月15日,阿拉善霍硕特旗人民政府成立,驻定远营。11月,额济纳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设主席),驻老西庙,归属甘肃省酒泉专员公署(1951年2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50年3月31日,经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批准,将阿拉善霍硕特旗人民政府改建为阿拉善霍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设主席)。1951年8月18日,经党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核准,将阿拉善霍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1952年10月8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定远营更名为巴音浩特。1952年10月,经额济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额济纳旗自治区改称额济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并民主选举自治区政府主席等组成人员。1953年9月,额济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老西庙迁驻赛汗陶来(又名建国营)。1954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主席等组成人员(地级)。辖阿拉善旗、磴口县。原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阿拉善旗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撤销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制后,将宁夏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省,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时将额济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归甘肃省管辖。1955年3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将甘肃省蒙古自治区更名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地级),设州长,辖阿拉善旗、磴口县。同年3月,额济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改建为额济纳自治旗,旗人民政府改为旗人民委员会(设旗长)。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州改称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2月,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自治州与额济纳旗合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议案。1956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旗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管辖。并以原自治州、自治旗的行政区域设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6月成立盟人民委员会)。同时,设置巴彦浩特市(县级),作为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的驻地。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1958年4月2日,撤销河套行政区,其区域并入巴彦淖尔盟。4月22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批准,巴彦淖尔盟迁驻磴口县三盛公镇。9月5日,撤销巴彦浩特市,将原市的行政区域并入阿拉善旗。1960年7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磴口县,设立巴彦高勒市,隶属巴彦淖尔盟。1959年5月2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第五次委员(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宁夏蒙古自治区双方领导人在北京就边界线问题,本着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互相照顾的精神达成的协议。1961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拉善旗建制,设置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并将原阿拉善旗的区域分别划归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市和乌达镇。同年7月9日,乌达镇改设乌达市(县级),行政区域不变。1965年2月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主持召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同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专区有关旗县行政界线问题会议。双方本着互谅、互让、解决问题的共同愿望,经过协商,就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与同古浪、武威、民勤、永昌、临泽、肃北各县之间争议地区的行政区域界线达成协议。
1966年5月16日之后,“文化大革命”使巴彦淖尔盟及所属各旗县市的行政机关受到冲击,处于不能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状态。1967年11月,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成立,各旗县市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管辖。197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乌达市,其区域并入乌海市(地级),直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区划,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善盟。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对外办公。1980年5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盟长)成立,盟机关驻巴彦浩特镇,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三、历史沿革
“阿拉善”是贺兰山之音转。贺兰山原是以匈奴贺兰部落命名的山名,是地域名称。建盟行政公署时取其名为阿拉善盟,管辖阿拉善地区和额济纳地区。
阿拉善盟区域,在历史上是军政要地。秦始皇帝时,阿拉善东部(今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等)属北地郡管辖;今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苏木等属九原郡西部辖地;其余大部为匈奴辖区。额济纳地区,秦朝称“居延”、“居延泽”。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今阿拉善盟境为匈奴右贤王等右方王将的统领区。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今盟境东部少部分(阿拉善左旗东北部分)区域属朔方郡,东部沿黄河西岸部分地区属北地郡,南部(今阿拉善左旗南部和阿拉善右旗东南部部分)区域属武威郡,西及西南部(今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南部少部分)区域属张掖郡。张掖郡领居延县(治所约在今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牧场浩宁呼布南15公里处),辖今额济纳河流域。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使强驽都尉路博德驻守居延,筑居延烽火燧、“遮虏障”及诸塞候宫。发戌甲卒十八万到河西,北置居延、肩水两都尉(居延都尉治居,今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牧场浩宁呼布南15公里;肩水都尉在肩水金关,今甘肃省金塔县北境)。后改置居延属国统辖今额济纳地区。东汉安帝时,置张掖居延属国,治所居延,隶属凉州刺使部。东汉献帝建安末改立西海郡。三国、西晋时,阿拉善地区属河西鲜卑(西部鲜卑),额济纳地区属凉州,置西海郡,治所居延。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安定张氏)建兴十五年(327年),今阿拉善盟境基本属前凉政权统治,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阿拉善东部沿黄河部分地区(包括今吉兰泰镇),属后赵(羯石氏)朔方郡管辖;前秦(氐苻氏)建元十八年(382年),今盟境归前秦统治区域,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后凉(氐吕氏)麟嘉七年(395年),今盟境绝大部分地区属后凉统辖,置西海郡,治所居延,只有阿拉善东部今吉兰泰镇等地区归后秦(羌姚氏)管辖;西凉(陇西李氏)建初五年(409年),今盟境西部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西南部地区属西凉统治,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今阿拉善右旗和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归北凉(卢水胡沮渠氏)政权管辖。阿拉善左旗中南地区归南凉(鲜卑秃发氏)政权统辖。今阿拉善左旗东部吉兰泰镇一带属夏(匈奴铁弗赫连氏)政权管辖。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跋)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盟境东部为薄骨律镇镇戍区,中部(今额济纳旗西河以东)属凉州统辖,西部地区为敦煌镇镇戍区范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今盟境归西魏统辖范围;北周(宇文氏)建德元年(572年),今盟境属周统辖范围。隋朝大业八年(612年),今盟境东部吉兰泰盐池以南地区属灵武郡;中部今阿拉善右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属武威郡辖区;西部地区分属张掖郡和敦煌郡管辖;阿拉善地区大部属东突厥统辖地。唐朝总章二年(669年),今盟境阿拉善地区属关内道单于都护府辖呼延都督府管辖,额济纳地区属陇右道肃州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今盟境阿拉善大部地区为突厥统辖区,仅有南部部分地区为凉州河西节度使统治区域;额济纳地区设同城守捉,治所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乌兰格日勒嘎查,地属甘州、肃州和瓜州。唐垂拱二年(686年),安北都护府由漠北迁驻漠南同城(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乌兰格日勒嘎查)。唐元和七年(812年),今盟境属灵盐节度使、甘州、肃州管辖地。元和十五年(820年),今盟境属吐藩辖地范围内。五代十国时期,今盟境属河西回鹘统辖,境内有合罗川(回鹘牙帐,在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哈日浩特古城址)。北宋政和元年、西夏贞观十一年(1111年)时,今阿拉善盟境属西夏(党项李氏)政权统辖。在东部阿拉善区域设置白马强镇军司,治娄博贝(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盐池一带);在西部额济纳地区设置黑水镇燕军司,治所黑城(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哈日浩特古城址)。也有记载“黑山威福军司”,治在黑城,而“黑水镇燕军司”治在黑水(今木仁高勒河)西。元朝,今阿拉善左、右两旗大部属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今乌拉特中旗境内),阿拉善左旗东部黄河西岸的少部分地区(如巴彦木仁镇老磴口等)属宁夏府路;在额济纳地区置亦集乃路,并设“亦集乃路总管”,治所亦集乃城(在今额济纳旗吉日嘎郎图苏木哈日浩特原西夏黑城),隶属甘肃行省。有记载元朝的黑水城是“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明初,阿拉善、额济纳为甘州、肃州边外地。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阿拉善为蒙古鄂尔多斯辖地。后来蒙古霍硕特部(有记载为“和硕特”)游牧套西。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罗理率部归清,清王朝赐贺兰山以西区域为其牧地。自此,和罗理霍硕特部始定阿拉善。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编设阿拉善霍硕特旗(辖境包括今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大部、乌海市部分和磴口县等区域),赐印授札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掌理旗务。旗衙门设在紫泥湖(今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苏木驻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额鲁特土尔扈特部首领阿拉布珠尔在北京觐见康熙皇帝,被封爵为固山贝子,并赐嘉峪关外党河、马海和色尔腾湖为其牧地。清世宗雍正元年(1730年),清朝廷在贺兰山以西建定远城(今巴彦浩特镇)。翌年,命因战功被晋升多罗郡王的阿宝镇守定远城(旗衙门由紫泥湖迁驻定远城)。清雍正九年(1791年),土尔扈特部内徙额济纳河流域。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设额济纳土尔扈特旗(辖境包括今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南部部分区域),置札萨克掌理旗务。阿拉善霍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均不设盟,直属清理藩院。这里有“西套蒙古”之称。
民国2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阿拉善霍硕特和额济纳土尔扈特两旗各为独立旗(亦称特别旗),直属蒙藏事务局管辖,并受甘肃省宁夏护军使节制。民国3年(1914年)8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阿拉善霍硕特、额济纳土尔扈特两旗,行政关系上归甘肃省宁夏道,军事防务仍由宁夏护军使节制(民国10年,1921年7月1日,改为宁夏镇守使)。民国17年(1928年)10月,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后,将阿拉善霍硕特、额济纳土尔扈特两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节制。两个旗的行政直隶于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民国26年(1937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废除“阿拉善霍硕特印”,改用“阿拉善霍硕特旗印”。同年3月,成立阿拉善霍硕特旗政府。民国35年(1946年)7月,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在阿拉善霍硕特旗派驻军事专员办事处。1949年8月10日,在国民党政府支持下,原伪蒙疆自治政府主席德穆楚克栋鲁普等人成立“蒙古自治政府”(亦称“西蒙自治政府”)。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霍硕特旗札萨克宣告和平起义,“蒙古自治政府”彻底破产。
一、行政区域建制
阿拉善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为邻,西、南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毗连,东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中蒙国境线长733.48公里。盟境东起贺兰山,西至马鬃山,东西长约813公里,南至腾格里沙漠南缘,北至嘎顺淖尔,南北宽约610公里。总面积270 244平方公里。总人口17.1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1.06万,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6%,其余为汉、回、满、藏、朝鲜、东乡、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行政区划代码152900。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地级)驻巴彦浩特镇,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758公里。现辖阿拉善左、阿拉善右和额济纳3个旗,9个镇、40个苏木,219个嘎查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50个居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霍硕特旗宣布和平起义;9月27日,额济纳旗宣布和平起义,两旗相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年10月15日,阿拉善霍硕特旗人民政府成立,驻定远营。11月,额济纳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设主席),驻老西庙,归属甘肃省酒泉专员公署(1951年2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50年3月31日,经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批准,将阿拉善霍硕特旗人民政府改建为阿拉善霍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设主席)。1951年8月18日,经党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核准,将阿拉善霍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1952年10月8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定远营更名为巴音浩特。1952年10月,经额济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额济纳旗自治区改称额济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并民主选举自治区政府主席等组成人员。1953年9月,额济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老西庙迁驻赛汗陶来(又名建国营)。1954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自治区主席等组成人员(地级)。辖阿拉善旗、磴口县。原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阿拉善旗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撤销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制后,将宁夏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省,更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时将额济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归甘肃省管辖。1955年3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将甘肃省蒙古自治区更名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地级),设州长,辖阿拉善旗、磴口县。同年3月,额济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改建为额济纳自治旗,旗人民政府改为旗人民委员会(设旗长)。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州改称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2月,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自治州与额济纳旗合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议案。1956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旗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管辖。并以原自治州、自治旗的行政区域设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6月成立盟人民委员会)。同时,设置巴彦浩特市(县级),作为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的驻地。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1958年4月2日,撤销河套行政区,其区域并入巴彦淖尔盟。4月22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批准,巴彦淖尔盟迁驻磴口县三盛公镇。9月5日,撤销巴彦浩特市,将原市的行政区域并入阿拉善旗。1960年7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磴口县,设立巴彦高勒市,隶属巴彦淖尔盟。1959年5月2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第五次委员(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宁夏蒙古自治区双方领导人在北京就边界线问题,本着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互相照顾的精神达成的协议。1961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拉善旗建制,设置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并将原阿拉善旗的区域分别划归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市和乌达镇。同年7月9日,乌达镇改设乌达市(县级),行政区域不变。1965年2月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主持召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盟同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专区有关旗县行政界线问题会议。双方本着互谅、互让、解决问题的共同愿望,经过协商,就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与同古浪、武威、民勤、永昌、临泽、肃北各县之间争议地区的行政区域界线达成协议。
1966年5月16日之后,“文化大革命”使巴彦淖尔盟及所属各旗县市的行政机关受到冲击,处于不能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状态。1967年11月,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成立,各旗县市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管辖。197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乌达市,其区域并入乌海市(地级),直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区划,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善盟。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对外办公。1980年5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盟长)成立,盟机关驻巴彦浩特镇,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三、历史沿革
“阿拉善”是贺兰山之音转。贺兰山原是以匈奴贺兰部落命名的山名,是地域名称。建盟行政公署时取其名为阿拉善盟,管辖阿拉善地区和额济纳地区。
阿拉善盟区域,在历史上是军政要地。秦始皇帝时,阿拉善东部(今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等)属北地郡管辖;今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苏木等属九原郡西部辖地;其余大部为匈奴辖区。额济纳地区,秦朝称“居延”、“居延泽”。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今阿拉善盟境为匈奴右贤王等右方王将的统领区。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今盟境东部少部分(阿拉善左旗东北部分)区域属朔方郡,东部沿黄河西岸部分地区属北地郡,南部(今阿拉善左旗南部和阿拉善右旗东南部部分)区域属武威郡,西及西南部(今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南部少部分)区域属张掖郡。张掖郡领居延县(治所约在今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牧场浩宁呼布南15公里处),辖今额济纳河流域。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使强驽都尉路博德驻守居延,筑居延烽火燧、“遮虏障”及诸塞候宫。发戌甲卒十八万到河西,北置居延、肩水两都尉(居延都尉治居,今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牧场浩宁呼布南15公里;肩水都尉在肩水金关,今甘肃省金塔县北境)。后改置居延属国统辖今额济纳地区。东汉安帝时,置张掖居延属国,治所居延,隶属凉州刺使部。东汉献帝建安末改立西海郡。三国、西晋时,阿拉善地区属河西鲜卑(西部鲜卑),额济纳地区属凉州,置西海郡,治所居延。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安定张氏)建兴十五年(327年),今阿拉善盟境基本属前凉政权统治,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阿拉善东部沿黄河部分地区(包括今吉兰泰镇),属后赵(羯石氏)朔方郡管辖;前秦(氐苻氏)建元十八年(382年),今盟境归前秦统治区域,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后凉(氐吕氏)麟嘉七年(395年),今盟境绝大部分地区属后凉统辖,置西海郡,治所居延,只有阿拉善东部今吉兰泰镇等地区归后秦(羌姚氏)管辖;西凉(陇西李氏)建初五年(409年),今盟境西部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西南部地区属西凉统治,置有西海郡,治所居延。今阿拉善右旗和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归北凉(卢水胡沮渠氏)政权管辖。阿拉善左旗中南地区归南凉(鲜卑秃发氏)政权统辖。今阿拉善左旗东部吉兰泰镇一带属夏(匈奴铁弗赫连氏)政权管辖。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跋)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盟境东部为薄骨律镇镇戍区,中部(今额济纳旗西河以东)属凉州统辖,西部地区为敦煌镇镇戍区范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今盟境归西魏统辖范围;北周(宇文氏)建德元年(572年),今盟境属周统辖范围。隋朝大业八年(612年),今盟境东部吉兰泰盐池以南地区属灵武郡;中部今阿拉善右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属武威郡辖区;西部地区分属张掖郡和敦煌郡管辖;阿拉善地区大部属东突厥统辖地。唐朝总章二年(669年),今盟境阿拉善地区属关内道单于都护府辖呼延都督府管辖,额济纳地区属陇右道肃州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今盟境阿拉善大部地区为突厥统辖区,仅有南部部分地区为凉州河西节度使统治区域;额济纳地区设同城守捉,治所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乌兰格日勒嘎查,地属甘州、肃州和瓜州。唐垂拱二年(686年),安北都护府由漠北迁驻漠南同城(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乌兰格日勒嘎查)。唐元和七年(812年),今盟境属灵盐节度使、甘州、肃州管辖地。元和十五年(820年),今盟境属吐藩辖地范围内。五代十国时期,今盟境属河西回鹘统辖,境内有合罗川(回鹘牙帐,在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哈日浩特古城址)。北宋政和元年、西夏贞观十一年(1111年)时,今阿拉善盟境属西夏(党项李氏)政权统辖。在东部阿拉善区域设置白马强镇军司,治娄博贝(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盐池一带);在西部额济纳地区设置黑水镇燕军司,治所黑城(今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苏木哈日浩特古城址)。也有记载“黑山威福军司”,治在黑城,而“黑水镇燕军司”治在黑水(今木仁高勒河)西。元朝,今阿拉善左、右两旗大部属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今乌拉特中旗境内),阿拉善左旗东部黄河西岸的少部分地区(如巴彦木仁镇老磴口等)属宁夏府路;在额济纳地区置亦集乃路,并设“亦集乃路总管”,治所亦集乃城(在今额济纳旗吉日嘎郎图苏木哈日浩特原西夏黑城),隶属甘肃行省。有记载元朝的黑水城是“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明初,阿拉善、额济纳为甘州、肃州边外地。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阿拉善为蒙古鄂尔多斯辖地。后来蒙古霍硕特部(有记载为“和硕特”)游牧套西。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罗理率部归清,清王朝赐贺兰山以西区域为其牧地。自此,和罗理霍硕特部始定阿拉善。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编设阿拉善霍硕特旗(辖境包括今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大部、乌海市部分和磴口县等区域),赐印授札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掌理旗务。旗衙门设在紫泥湖(今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苏木驻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额鲁特土尔扈特部首领阿拉布珠尔在北京觐见康熙皇帝,被封爵为固山贝子,并赐嘉峪关外党河、马海和色尔腾湖为其牧地。清世宗雍正元年(1730年),清朝廷在贺兰山以西建定远城(今巴彦浩特镇)。翌年,命因战功被晋升多罗郡王的阿宝镇守定远城(旗衙门由紫泥湖迁驻定远城)。清雍正九年(1791年),土尔扈特部内徙额济纳河流域。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设额济纳土尔扈特旗(辖境包括今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南部部分区域),置札萨克掌理旗务。阿拉善霍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均不设盟,直属清理藩院。这里有“西套蒙古”之称。
民国2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阿拉善霍硕特和额济纳土尔扈特两旗各为独立旗(亦称特别旗),直属蒙藏事务局管辖,并受甘肃省宁夏护军使节制。民国3年(1914年)8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阿拉善霍硕特、额济纳土尔扈特两旗,行政关系上归甘肃省宁夏道,军事防务仍由宁夏护军使节制(民国10年,1921年7月1日,改为宁夏镇守使)。民国17年(1928年)10月,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后,将阿拉善霍硕特、额济纳土尔扈特两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节制。两个旗的行政直隶于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民国26年(1937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废除“阿拉善霍硕特印”,改用“阿拉善霍硕特旗印”。同年3月,成立阿拉善霍硕特旗政府。民国35年(1946年)7月,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在阿拉善霍硕特旗派驻军事专员办事处。1949年8月10日,在国民党政府支持下,原伪蒙疆自治政府主席德穆楚克栋鲁普等人成立“蒙古自治政府”(亦称“西蒙自治政府”)。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霍硕特旗札萨克宣告和平起义,“蒙古自治政府”彻底破产。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