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09-18 11:17:44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拉特旗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持续探索耕地质量提升新路径,全力助推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打好耕地质量提升组合拳。
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及高标准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按照“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治理模式:即打破农户耕地的地块界、承包界、沟渠路界;统一挖灌排渠、整修田间道路、种植防护林、平整土地、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实现自然地块“小田并大田”,以土地流转、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自愿互换调整承包土地整合形成一户一田等形式,来推进“小田并大田”的生产经营模式。2023年,达拉特旗新增“小田变大田”面积31万亩,构建起耕地“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排配套、道路畅通、林网防护”的经营新格局,形成以“小田变大田”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推动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再推动“小田变大田”循环推动的良好模式。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集中流转、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助力推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到2025年,“小田变大田”经营模式面积计划达到123万亩。
达拉特旗着力打造数字化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建成数字化高标准农田1.8万亩,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支持,提高了耕地生产的可持续性。在经营模式上打破农民传统的“单打独斗”方式,探索开展土地合作经营,以白泥井镇官牛犋南社、王爱召镇东兴村整村土地股份合作为试点,带动全旗“四统一”(统购、统耕、统种、统销)“统种共富”等新型规模化经营面积70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约138万亩;达拉特旗积极探索建立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被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旗,目前全旗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44家,服务面积突破180万亩。
二是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挖掘耕地质量提升潜力。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达拉特旗耕地面积279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面积85.86万亩,占全旗耕地面积的30.8%。达拉特旗从2016年开始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按照“试验示范-模式总结-推广应用”的思路,全面推进盐碱化耕地改良及综合利用。2022年,达拉特旗作为内蒙古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试点示范旗之一,建成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2.1万亩,总结出以“培肥改土排盐”为核心、“腐熟农家肥+腐植酸+秸秆还田+深松(粉垄)改良中度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暗管排盐+腐熟农家肥+腐植酸+秸秆还田+深松(粉垄)改良重度盐碱地”等技术模式。2023年,建立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区1万亩。结合现有技术模式,在综合考虑项目区的土壤性状、盐碱化程度、种植制度、灌溉制度和施肥制度以及农牧民意愿等因素的前提下,开展分区治理。通过改良,项目区中度盐碱化耕地pH减少0.4-0.9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0.3-0.4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3%-37%;重度盐碱化耕地pH减少0.6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2.2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20%。同时将“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开展耐盐碱品种筛选,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
三是开展耕地质量长期监测,夯实耕地质量提升基础。
达拉特旗通过对监测数据的规范采集与深度分析,基于土壤肥料试验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开展耕地肥力演变规律、驱动因素及其与生产力耦合关系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中低产田提出土壤培肥改良、科学施肥对策措施与建议。截至目前,全旗累计采集土样9000多个,化验分析有机质、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60000多项次,为实现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持续增产提供数据支撑。从2008年建立第一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以来,不断加密、扩大监测范围,全旗现有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45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20个、市级21个、盐碱地3个,分布于9个苏木镇,涉及风沙土、栗钙土、潮土、盐土4大土类,每个监测点均设7个小区(包括常年不施肥区、当年不施肥区、2个当年不施肥轮换区、常规施肥区、有机肥+常规施肥区、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区)。通过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建设以及多年的常态化运行,摸清了耕地质量状况和施肥水平、影响耕地质量的障碍因素,分析不同农田基础设施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助推耕地质量提升力度。
大力推进化肥农药科学施用,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23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100万亩以上,建立配肥站2家;深入实施绿色防控,建立集中配药站2处,累计更换扇形喷头2.8万余套、节药喷嘴1.5万个,每年开展绿色防控100万亩。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深入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利用,建成大型秸秆生产深加工企业及秸秆收集加工储运站10处,秸秆“储运加”体系基本完善,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主要以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和地膜专业化捡拾、全量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逐步实现由“唯产量”向“产量与绿色相协调”导向的转变,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5万亩,示范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4.5万亩,地膜回收45万亩以上。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的主要利用方式为肥料化、垫料化,建成了种养平衡、农牧共生互动、生态良好循环的现代绿色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完成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58家、集中收储中心1家、第三方粪污处理机构1家,有效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各项工作的全面加强,减少了耕地土壤污染,提升了耕地质量,推进了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