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工业——个体手工业

发表时间:2021-04-01 15:39:31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手工业概貌

据《伊克昭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民国25年)记述:“蒙地工业,了无可言。在札(萨克)旗有造酒厂一处,沙(克都尔札布)王创办。”另据《伊克昭盟志》(民国28年)记载:“蒙旗本无工业可言,有之则仅系单纯的原始工艺品而已,而原料只是就其本身牧畜生产所有加以人工制造,备为自己最低生活需要,如毛毡及牛乳、羊乳、奶油、奶豆腐、奶酒、奶茶等,主要是毛毡子。”“另外蒙人所穿皮衣多是自己制造出来的”。“皮毛作业,牧人虽会自己制造,然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中的富有之家,每年擀毡子、缝皮衣多雇用汉人的工匠去制造。因为在工艺的制造上,牧人的技术尚不及汉人工匠”。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郡王旗和札萨克旗民族家庭手工业生产及汉族手工业传入的基本轮廓。

郡、札两旗经过光绪二十八年(1903)至宣统三年(1911)。民国元年(1911)至21年(1932)两旗大规模放垦,沿边汉族农民大量涌入境内务农的同时,手工匠人也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郡、札旗成为绥西抗日的大后方,又处于晋、陕通道。加之绥远省境内蒙旗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等国民党军政机关驻扎札旗新街镇,新街镇一度成为伊盟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成为绥西工商业重要集镇。郡、札旗手工业有较快的发展,沿边的榆林、神木、府谷、保德和偏关等地手工匠人以新街镇为集散地,进入郡、札旗,谓之“走蒙地”。开始多为春出秋回,后逐渐定居、流散于农、牧区。无固定生产场地,所从事的行业也仅为农牧民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简单加工和制造。主要有皮、毛、铁、木、银、铜、石、泥等手工匠人,也有间断性的从内地请来的专修喇嘛召庙或王府的建筑、彩画匠人。手工业者中多为兼农、兼商,以手工业为副业,从事季节性经营。至1949年仅札旗新街镇有定居的专营个体手工业铁、木、缝纫、鞋业、地毯、洗染等六个自然行业27户、47人。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在国家“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指导下,郡、札两旗个体手工业有很快的恢复和发展。从1950—1954年郡王旗大营盘(今阿勒腾席热镇)由6个自然行业,14人,1300元营业额发展到7户50人2.4万元营业额。札旗新街镇从35户、69人,2.9万元增至48户、120人,5.8万元营业额。

1954年,郡王旗召开第一次手工业会议。在个体手工业者中进行“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宣传和教育。1955年札旗新街镇组织起铁业、缝纫生产合作社各1个,从业人员26人。郡王旗大营盘组织起木业、鞋业、合作社各1个,从业人员10人。1956年郡、札两旗基本实现手工业合作化,共组织起铁、木、缝纫等生产合作社6个,生产小组12个,从业人员210人。个体手工业者中转为农牧户的有102户。合作化的户数达83.3%。1958年全部实现合作化,并且至年底转为地方国营性质的生产单位。1961年又转制为集体性质,成为伊金霍洛旗旗属二轻集体企业的雏形和发展的基础。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