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的鄂尔多斯

发表时间:2017-01-15 07:18:50    来源:《伊克昭盟志》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为便于统治,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与伊盟的疆域有关的郡,有上郡、榆中郡、九原郡和云中郡。
此时的匈奴奴隶制政权已十分强大,经常率部攻打秦王朝的北部边境,当初的伊盟地区,恰为建都陕西省咸阳的秦王朝的北大门。这给秦朝的中央集权造成很大威胁。始皇派蒙恬率军防御匈奴。今伊盟东部是秦上郡和云中郡地,是蒙恬防御的重点地区。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将李信从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南)出师,占领了赵雁门、云中(今伊盟东部地区)二郡。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巡北边,之碣石,正值卢生使入海还,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攻打匈奴。蒙恬的大军横扫包括今伊盟在内的北疆,匈奴无力抵挡蒙恬的军事力量,向北退却了七百余里,略取河南地。“修三十四座县城,城河上为塞”,又渡北河,取高阙、北假中。从此,秦王朝的势力占据了伊盟地区。
秦始皇把国家分为三十六郡,将伊盟地区分别划给北地郡(包括今伊盟西南部至宁夏以东的地区)、九原郡(郡治在今包头市郊区麻池古城,辖有今伊盟北部)、上郡(包括今伊盟东南部地区)。秦始皇在与伊盟有关的四个郡中,设置了三十四个县(有的史料说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史料中明确记载,此时伊盟地区的称谓有两个,即“新秦”和“河南地”。
伊盟的北部与匈奴为邻。虽然匈奴已经北迁,但是秦始皇对匈奴仍然放心不下。因此,他十分注重北部边防的加强和巩固问题。于是,把原来燕、赵、秦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构成了一道防御匈奴南下的屏障。秦始皇欲巡视九原,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加强与北部边防的联系,以便及时发兵,阻挡匈奴的南侵,命蒙恬修筑直道。由距咸阳不远的云阳县(在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的甘泉山开始,直至今伊盟北部的九原郡。这条具有“国防公路”性质的“直道”,从陕西省榆林市马合乡进入伊盟伊金霍洛旗红庆河、掌岗图,经东胜市漫赖乡、城梁入达拉特旗布尔什图沟、吴四圪堵、解放滩,北至黄河以北的包头市郊区。沿途“堑山堙谷,长千八百里”。
秦始皇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开发伊盟地区,把内地的罪犯和其他居民迁到这里垦田耕植,仅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便强迫3万户农民迁到北河地区(辖今伊盟杭锦旗北部)及榆中(今准格尔旗一带)。
经过秦始皇的上述努力,伊盟地区在经济结构及生产方式上发生了极为显着的变化。从此开始,这里成了一个十分富庶的地区。当时人们称这里为“新秦”,就是说这个地方像秦国关中地区一样繁荣兴盛。由这些史料的记载,可以窥测到秦朝时期伊盟地区的繁盛情况。综观上述史实,秦朝防御匈奴的大本营设在上郡、前线司令部在九原郡,而今伊盟地区则是这个庞大的防御体系的主要战略基地。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天下,病死在沙丘。始皇病重时,发玺书给公子扶苏(时在蒙恬军中当监军),令他快去咸阳。玺书未发出,赵高与李斯串通,将玺书改为赐扶苏、蒙恬死罪。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就是秦二世。秦始皇的车骑载着他的尸体经井陉,奔今伊盟北部的九原,然后从九原南下到咸阳。秦始皇的尸体发了臭,便令人装载一车咸鱼,以乱其臭。胡亥、赵高、李斯所以要拉着秦始皇的尸体绕道到九原,然后再从直道穿过今伊盟地区回咸阳,主要是担心公子扶苏、蒙恬不奉诏自杀,之后率军起而闹事。由此可见当时伊盟地区的重要。
公元前209年,秦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在动乱的政治局势中,原来由蒙恬统率的攻打匈奴的数十万军队,从长城一线的驻守阵地被撤出来,去镇压农民起义军。秦始皇费了很大力气从内地迁到今伊盟地区屯垦实边的罪犯、居民,由于政局动荡,战乱连年,无人管理,便自行逃回了自己的家乡。这样,经过秦王朝的经营,已经富庶繁盛起来的伊盟地区,又变得空虚冷落起来。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经济,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凋敝衰败了。在伊盟地区的秦朝势力已经削弱的情况下,被蒙恬从这里赶走的匈奴各部,如白羊、楼烦等,又渐渐从阴山之北南下,渡过黄河,重新回到了伊盟地区。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