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余公里。其中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1010公里,与蒙古国边境线长3193公里,陆地边境线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1/5。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自治区地对外开放口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个(满洲里铁路口岸)发展到18个,形成陆路、水运、航空全方位的口岸对外开放格局,跨入全国多口岸省区行列,已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自治区有对俄罗斯开放口岸6个,包括满洲里国际性常年开放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双边性常年开放水运口岸、额尔古纳市室韦双边性常年开放水运口岸、满洲里二卡公路口岸、陈巴尔虎旗胡列也吐水运口岸。满洲里市、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3个市、旗与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斯克、旧粗鲁海图、凯拉斯维堆、阿巴盖图、奥洛契等口岸所在地相对应。有对蒙古国开放口岸10个,包括二连浩特国际性常年开放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新巴尔虎左旗额布都格双边性季节开放水运口岸、新巴尔虎右旗阿日哈沙特双边性季节开放公路口岸、东乌珠穆沁旗珠恩嘎达布其国际性常年开放公路口岸、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道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口岸、额济纳旗策克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口岸、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都拉双边性季节开放公路口岸、阿尔山市阿尔山国际性季节开放公路口岸、乌拉特后旗巴格毛都公路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两个:呼和浩特国际航空口岸、海拉尔国际航空口岸。
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口岸经济工作,1998年、1999年先后印发《关于改善自治区口岸环境的若干意见》和《充分发挥口岸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树立大口岸大开放意识,加强口岸建设和管理,发挥口岸优势,北开南联,服务全国,发展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就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外经、外贸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口岸经济、旅贸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口岸城镇的教育、文化、卫生、城建、交通、生态、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加强对口岸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口岸软环境建设,提高口岸的管理和文明服务水平;及时解决口岸建设和口岸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提高运营能力、通关速度和工作效率等诸方面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000年后,为适应自治区对外开放和口岸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方积极争取和协调,共向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争取口岸建设资金2亿余元,对满洲里、二连浩特、阿尔山、珠恩嘎达布其、甘其毛道、室韦、满都拉等口岸的基础设施、联检设施、边检营房、国门、公路、桥梁等进行建设和改造,有效地改善口岸的发展环境,提高口岸的工作效率和通关速度。截至2003年底,全区口岸(不含航空口岸)总过货能力为2510万吨/年。其中铁路口岸过货能力1650万吨/年(对俄1000万吨/年,对蒙650万吨/年);公路口岸过货能力790万吨(对俄310万吨/年,对蒙480万吨/年);水运口岸过货能力70万吨/年(对俄60万吨/年,对蒙10万吨/年)。2006年,全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3025万吨,是2000年814万吨的3.7倍;进出境人员324万人次,是2000年115万人次的2.8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余公里。其中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1010公里,与蒙古国边境线长3193公里,陆地边境线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1/5。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自治区地对外开放口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个(满洲里铁路口岸)发展到18个,形成陆路、水运、航空全方位的口岸对外开放格局,跨入全国多口岸省区行列,已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自治区有对俄罗斯开放口岸6个,包括满洲里国际性常年开放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双边性常年开放水运口岸、额尔古纳市室韦双边性常年开放水运口岸、满洲里二卡公路口岸、陈巴尔虎旗胡列也吐水运口岸。满洲里市、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3个市、旗与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斯克、旧粗鲁海图、凯拉斯维堆、阿巴盖图、奥洛契等口岸所在地相对应。有对蒙古国开放口岸10个,包括二连浩特国际性常年开放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新巴尔虎左旗额布都格双边性季节开放水运口岸、新巴尔虎右旗阿日哈沙特双边性季节开放公路口岸、东乌珠穆沁旗珠恩嘎达布其国际性常年开放公路口岸、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道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口岸、额济纳旗策克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口岸、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都拉双边性季节开放公路口岸、阿尔山市阿尔山国际性季节开放公路口岸、乌拉特后旗巴格毛都公路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两个:呼和浩特国际航空口岸、海拉尔国际航空口岸。
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口岸经济工作,1998年、1999年先后印发《关于改善自治区口岸环境的若干意见》和《充分发挥口岸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树立大口岸大开放意识,加强口岸建设和管理,发挥口岸优势,北开南联,服务全国,发展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就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外经、外贸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口岸经济、旅贸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口岸城镇的教育、文化、卫生、城建、交通、生态、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加强对口岸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口岸软环境建设,提高口岸的管理和文明服务水平;及时解决口岸建设和口岸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提高运营能力、通关速度和工作效率等诸方面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000年后,为适应自治区对外开放和口岸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方积极争取和协调,共向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争取口岸建设资金2亿余元,对满洲里、二连浩特、阿尔山、珠恩嘎达布其、甘其毛道、室韦、满都拉等口岸的基础设施、联检设施、边检营房、国门、公路、桥梁等进行建设和改造,有效地改善口岸的发展环境,提高口岸的工作效率和通关速度。截至2003年底,全区口岸(不含航空口岸)总过货能力为2510万吨/年。其中铁路口岸过货能力1650万吨/年(对俄1000万吨/年,对蒙650万吨/年);公路口岸过货能力790万吨(对俄310万吨/年,对蒙480万吨/年);水运口岸过货能力70万吨/年(对俄60万吨/年,对蒙10万吨/年)。2006年,全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3025万吨,是2000年814万吨的3.7倍;进出境人员324万人次,是2000年115万人次的2.8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