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积极做好“六稳”工作,全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质量逐步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2020年,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短板弱项,坚定发展信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全区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初步核算,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7212.5亿元,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后的同口径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63.2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818.9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530.5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为10.8:39.6:49.6。
(一)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区树立宜粮则粮、宜牧则牧新发展理念,农牧产业向优势区集中,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产能进一步扩大。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3653万吨(731亿斤),比2018年增加100万吨(20亿斤),增长2.8%,延续连年丰收的好形势。粮食播种面积达1.02亿亩,比2018年增加57万亩,增长0.6%。
在推进畜牧业发展方面,肉类产量有所下降,猪肉产量降幅明显,但主要畜牧产品特别是牛羊肉产量稳定增长,确保了市场供给。全年猪牛羊禽四肉产量256.9万吨,呈现“三增一降”。其中,牛肉产量63.8万吨,增长3.8%;羊肉产量109.8万吨,增长3.2%;禽肉产量20.7万吨,增长5.1%;猪肉产量62.6万吨,下降12.9%。牛奶产量577.2万吨,增长2.1%。
(二)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五增一降”。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2%,冶金建材工业增长13.2%,化学工业增长6.3%,农畜产品加工业增长1.0%,装备制造业增长19.7%,高新技术业下降5.7%。三大门类全面增长。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8%,制造业增长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9%。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煤制气产量增长8.7%;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长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5个百分点。一批新兴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8.6%。稀土深加工产业产值占稀土行业的比重达到67.7%。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更具价值量和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增势较好,智能电视增长57.7%,光电子器件增长21.0%,单晶硅增长76.8%,稀土化合物增长11.4%,稀土磁性材料增长6.7%,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9.6%,矿山专用设备增长32.6%,工业机器人增长66.7%。
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1.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营业收入16233.1亿元,增长11.5%。产成品资金占用额583.3亿元,下降5.0%;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8.1天,减少1.6天。
(三)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2019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4%,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均加快0.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49.6%,近半壁江山,占比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38.8个和10.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看,2019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5亿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6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0.1%和12.0%;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2%。快递业务收入增长10.2%。
(四)消费市场平稳发展,升级类商品持续增长
201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1%。其中,城镇零售额增长3.8%,乡村零售额增长6.3%,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2.5个百分点。餐饮零售实现双增,其中,餐饮收入增长4.9%,商品零售增长4.0%。通过网络实现的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64.1%。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7.7%,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8.4%,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4.9%,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44.6%,智能手机增长67.0%。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投资质量逐步提高
201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8%,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6%、5.9%。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6.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0.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3.5%。投资高质量发展趋势向好。在转型升级的拉动下,工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长9.1%;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3.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6%。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201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0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008.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243.9亿元,增长11.7%。
(六)进出口趋势向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小幅增长
2019年,全区进出口总值达到1095.7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5.9%,快于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76.8亿元,下降0.4%;进口718.9亿元,增长9.5%。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668亿元,增长14.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713亿元,增长1.9%。对蒙古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7.5%、52.1%和19.1%。
(七)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温和上涨
2019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牧区上涨2.8%。
“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除交通和通信下降外,其余七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7.1%、畜肉类上涨23.5%,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动力。2019年,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
(八)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支出平稳增长
2019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税收收入153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4.8%,增长10%。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四大税种比上年增长11.1%,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5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5000亿元,达到50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有力支持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2019年,全区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0555元,比上年增长7.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0782元,增长6.5%;农村牧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5283元,增长10.7%,比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快3.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7,比上年缩小0.11。居民生活消费升级。全体居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20743元,增长5.5%,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7.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生活消费支出25383元,增长3.9%;农村牧区居民均生活消费支出13816元,增长9.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达26.6%,比2018年降低0.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609.4万人,乡村人口为930.2万人。城镇化率达63.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稳就业取得成效。随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32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9.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低于4.5%的控制目标。
(十)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9年,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区民营经济座谈会精神,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效支持了全区经济平稳运行。全区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9.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8.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个百分点。从消费市场看,全区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4.4%,比上年增长4.3%;全区民间投资增长6.9%,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51.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9.7%。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完成777.2亿元,增长4.2%,占全部进出口的70.9%。
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致力于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整体上看,呼包鄂贡献带动作用突出,东部五盟市需求侧增速较快,其他四盟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呼包鄂协同发展。2019年,呼包鄂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东部5盟市稳步增长。东部5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其他4盟市较快发展。其他4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7%,较全区平均增速高8.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9%,较全区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
(十一)经济活跃度指标向好,金融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
2019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3653.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其中,工业用电量3190.3亿千瓦时,增长9.4%,在工业中制造业用电量2414.9亿千瓦时,增长9.7%。全区货运量完成25.4亿吨,增长2.6%,其中,公路货运量增长4.5%。货物周转量5757.7亿吨公里,增长2.1%。
201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364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085.1亿元,增长4.5%。
(十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去降补”成果进一步巩固
企业杠杆率进一步下降,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0%,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下降13.9%,这是自2016年以来的连续4年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0.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元;补短板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5.8%,社会领域投资增长6.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26.8%。
(十三)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绿色生产稳步推进
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强。201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4倍和35.2%。能源绿色生产方式进一步改善。新能源产业加快培育,2019年规模以上新能源发电量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13.7%,其中,风力发电量增长4.1%,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2.6%。新能源发电增加值占电力生产行业比重为24.5%。
二、全区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2019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需求侧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协同推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但也应看到,受内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结构单一等短板依然存在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受煤炭产能提前释放和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化工产品及钢铁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下行压力仍较大。存在的问题:一是资源型初级产品特点明显。受资源能源等上游行业的依赖度较强影响,市场价格稍有波动,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大。二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现代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和稀土行业增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仍较少。三是非煤产业中前沿、高端行业占比较小。虽然2019年以来全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占比仍然偏低,对各领域的拉动作用不足。四是工业增长基础不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牢固。受中美经贸摩擦、市场价格走势的变化等因素影响,不确定因素还很多。随着上游行业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减少,将逐步对我区经济产生影响。自2019年8月以后,我区工业生产已连续4个月增速回落,由1-8月份的同比增长8.2%回落至全年的增长6.1%,降低2.1个百分点。
(二)投资补短板方面仍显薄弱,有效投入不足
一是项目储备不足且规模较小。随着现有亿元以上项目的逐步完工,新开工项目提供的支撑力度逐渐减弱。二是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全区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7%,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6.1%;而高技术制造业下降34.8%,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仅6.5%。投资结构重型化仍制约着高质量发展。三是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效投入不足,转型升级类投资比重小。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4.7%,占全部投资比重仅为4.2%;工业技改投资仅占全部投资比重6.6%。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快,消费市场增长乏力
从发展的走势看,全区金融、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及一些消费升级类商品均实现较快增长,但占比均较小,消费市场外溢影响较大,网购、电商等新消费业态净流出不断扩大,对我区传统购买力分流明显,限额以上企业按类值看,9大类仅粮油、食品、烟酒类增长2.4%,其他8大类均呈下降态势;此外,限额以上汽车类消费下降9.8%,拉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2.9个百分点,影响较大,石油类零售额下降1.5%,拉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0.5个百分点。
(四)能源消费增速回落,但节能降耗形势仍较严峻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以下简称能耗)较上年有所回落。全区累计能耗2019年以来除5月份增长9.7%外其他月份均超过10%以上增长。全区年度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完成形势不容乐观。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含量低而形成的高耗能低产出等突出问题。
(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趋缓,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扩大
自2017年三季度开始至今,内蒙古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连续10个季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与全国的差距由2017年前三季度的0.1个百分点,扩大至2019年的1.4个百分点;内蒙古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差距从上年的946元扩大到1577元;近两年来,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趋缓,不仅影响到即期市场消费,而且也不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提升。
三、2020年宏观调控建议
2020年,全区各地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精准发力,保障改善民生、扩大有效投资、挖掘消费潜力、改善营商环境,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扩大有效供给
以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在煤化工延伸、稀土行业、绒毛肉奶、种子工程等“人无我有”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争取获得制定具有我区独特资源行业标准的话语权。狠抓有效投资,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瞄准未来产业和技术,积极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高端高新项目;加强重点行业投向引导,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积极协调用好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抓好存量资产变现,有效吸引民间资本;加快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切实放宽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工程等领域民资进入门槛,优化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引导民间投资实现多元发展。
(二)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本土品牌
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改变“四多四少”状况。以创新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支持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引导引入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周边、发达地区地对接合作,加大绿色品牌电商网络销售,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将总部在外的产业活动单位争取在当地注册落户,包括大数据企业、集团公司等。
(三)深挖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增长
推动各项促消费政策有效落实,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进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深入挖掘消费新领域,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带动商品和住宿餐饮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如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吸引力,发展夜间经济、智能消费等新增长点。要增强本地的服务、消费供给能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供给升级,引导居民消费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促进引导消费回流。要挖掘培育新消费热点,紧跟当前服务消费的发展趋势,丰富我区服务产品的种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发展。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服务消费。扩大文化旅游市场消费,壮大文化旅游市场,增加娱乐、购物等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提升旅游综合消费水平,建成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优势资源就地转化率,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能耗“双控”,严控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既要尽力而为,又要实事求是,同时,推进重点领域清洁生产审核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健全完善绿色发展差异化等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推进“散污乱”企业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一湖两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土壤环境监管。
(五)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下大力抓营商环境,持续施策解决制约我区发展的营商环境问题,对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及参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企业,建议给予奖励支持。充分利用央行降准等有利时机,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
(六)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积极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切实解决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像抓强区一样抓富民,随着经济平稳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要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水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确保到2020年两个翻番目标的实现。
(七)推动区域统筹发展,用好用足政策红利
“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用好用足东北全方位振兴、沿黄经济带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政策,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区施策,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全区高质量发展新的、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2019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积极做好“六稳”工作,全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质量逐步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2020年,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短板弱项,坚定发展信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全区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初步核算,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7212.5亿元,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后的同口径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63.2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818.9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530.5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为10.8:39.6:49.6。
(一)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区树立宜粮则粮、宜牧则牧新发展理念,农牧产业向优势区集中,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产能进一步扩大。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3653万吨(731亿斤),比2018年增加100万吨(20亿斤),增长2.8%,延续连年丰收的好形势。粮食播种面积达1.02亿亩,比2018年增加57万亩,增长0.6%。
在推进畜牧业发展方面,肉类产量有所下降,猪肉产量降幅明显,但主要畜牧产品特别是牛羊肉产量稳定增长,确保了市场供给。全年猪牛羊禽四肉产量256.9万吨,呈现“三增一降”。其中,牛肉产量63.8万吨,增长3.8%;羊肉产量109.8万吨,增长3.2%;禽肉产量20.7万吨,增长5.1%;猪肉产量62.6万吨,下降12.9%。牛奶产量577.2万吨,增长2.1%。
(二)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五增一降”。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2%,冶金建材工业增长13.2%,化学工业增长6.3%,农畜产品加工业增长1.0%,装备制造业增长19.7%,高新技术业下降5.7%。三大门类全面增长。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8%,制造业增长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9%。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煤制气产量增长8.7%;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长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5个百分点。一批新兴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8.6%。稀土深加工产业产值占稀土行业的比重达到67.7%。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更具价值量和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增势较好,智能电视增长57.7%,光电子器件增长21.0%,单晶硅增长76.8%,稀土化合物增长11.4%,稀土磁性材料增长6.7%,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9.6%,矿山专用设备增长32.6%,工业机器人增长66.7%。
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1.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营业收入16233.1亿元,增长11.5%。产成品资金占用额583.3亿元,下降5.0%;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8.1天,减少1.6天。
(三)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2019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4%,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均加快0.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49.6%,近半壁江山,占比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38.8个和10.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看,2019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5亿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6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0.1%和12.0%;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2%。快递业务收入增长10.2%。
(四)消费市场平稳发展,升级类商品持续增长
201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1%。其中,城镇零售额增长3.8%,乡村零售额增长6.3%,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2.5个百分点。餐饮零售实现双增,其中,餐饮收入增长4.9%,商品零售增长4.0%。通过网络实现的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64.1%。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7.7%,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8.4%,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4.9%,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44.6%,智能手机增长67.0%。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投资质量逐步提高
201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8%,快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6%、5.9%。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6.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0.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3.5%。投资高质量发展趋势向好。在转型升级的拉动下,工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长9.1%;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3.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6%。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201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0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008.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243.9亿元,增长11.7%。
(六)进出口趋势向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小幅增长
2019年,全区进出口总值达到1095.7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5.9%,快于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76.8亿元,下降0.4%;进口718.9亿元,增长9.5%。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668亿元,增长14.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713亿元,增长1.9%。对蒙古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7.5%、52.1%和19.1%。
(七)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温和上涨
2019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牧区上涨2.8%。
“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除交通和通信下降外,其余七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7.1%、畜肉类上涨23.5%,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动力。2019年,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
(八)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支出平稳增长
2019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税收收入153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4.8%,增长10%。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四大税种比上年增长11.1%,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5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5000亿元,达到50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有力支持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2019年,全区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0555元,比上年增长7.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0782元,增长6.5%;农村牧区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5283元,增长10.7%,比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快3.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7,比上年缩小0.11。居民生活消费升级。全体居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20743元,增长5.5%,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7.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生活消费支出25383元,增长3.9%;农村牧区居民均生活消费支出13816元,增长9.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达26.6%,比2018年降低0.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609.4万人,乡村人口为930.2万人。城镇化率达63.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稳就业取得成效。随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32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9.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低于4.5%的控制目标。
(十)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9年,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区民营经济座谈会精神,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效支持了全区经济平稳运行。全区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9.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8.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个百分点。从消费市场看,全区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4.4%,比上年增长4.3%;全区民间投资增长6.9%,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51.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9.7%。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完成777.2亿元,增长4.2%,占全部进出口的70.9%。
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致力于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整体上看,呼包鄂贡献带动作用突出,东部五盟市需求侧增速较快,其他四盟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呼包鄂协同发展。2019年,呼包鄂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东部5盟市稳步增长。东部5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其他4盟市较快发展。其他4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7%,较全区平均增速高8.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9%,较全区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
(十一)经济活跃度指标向好,金融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
2019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3653.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其中,工业用电量3190.3亿千瓦时,增长9.4%,在工业中制造业用电量2414.9亿千瓦时,增长9.7%。全区货运量完成25.4亿吨,增长2.6%,其中,公路货运量增长4.5%。货物周转量5757.7亿吨公里,增长2.1%。
201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364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085.1亿元,增长4.5%。
(十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去降补”成果进一步巩固
企业杠杆率进一步下降,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0%,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下降13.9%,这是自2016年以来的连续4年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0.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元;补短板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5.8%,社会领域投资增长6.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26.8%。
(十三)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绿色生产稳步推进
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强。2019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4倍和35.2%。能源绿色生产方式进一步改善。新能源产业加快培育,2019年规模以上新能源发电量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13.7%,其中,风力发电量增长4.1%,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2.6%。新能源发电增加值占电力生产行业比重为24.5%。
二、全区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2019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需求侧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协同推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但也应看到,受内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结构单一等短板依然存在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受煤炭产能提前释放和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化工产品及钢铁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下行压力仍较大。存在的问题:一是资源型初级产品特点明显。受资源能源等上游行业的依赖度较强影响,市场价格稍有波动,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大。二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现代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和稀土行业增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仍较少。三是非煤产业中前沿、高端行业占比较小。虽然2019年以来全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占比仍然偏低,对各领域的拉动作用不足。四是工业增长基础不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牢固。受中美经贸摩擦、市场价格走势的变化等因素影响,不确定因素还很多。随着上游行业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减少,将逐步对我区经济产生影响。自2019年8月以后,我区工业生产已连续4个月增速回落,由1-8月份的同比增长8.2%回落至全年的增长6.1%,降低2.1个百分点。
(二)投资补短板方面仍显薄弱,有效投入不足
一是项目储备不足且规模较小。随着现有亿元以上项目的逐步完工,新开工项目提供的支撑力度逐渐减弱。二是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全区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7%,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6.1%;而高技术制造业下降34.8%,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仅6.5%。投资结构重型化仍制约着高质量发展。三是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效投入不足,转型升级类投资比重小。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4.7%,占全部投资比重仅为4.2%;工业技改投资仅占全部投资比重6.6%。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快,消费市场增长乏力
从发展的走势看,全区金融、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及一些消费升级类商品均实现较快增长,但占比均较小,消费市场外溢影响较大,网购、电商等新消费业态净流出不断扩大,对我区传统购买力分流明显,限额以上企业按类值看,9大类仅粮油、食品、烟酒类增长2.4%,其他8大类均呈下降态势;此外,限额以上汽车类消费下降9.8%,拉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2.9个百分点,影响较大,石油类零售额下降1.5%,拉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0.5个百分点。
(四)能源消费增速回落,但节能降耗形势仍较严峻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以下简称能耗)较上年有所回落。全区累计能耗2019年以来除5月份增长9.7%外其他月份均超过10%以上增长。全区年度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完成形势不容乐观。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含量低而形成的高耗能低产出等突出问题。
(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趋缓,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扩大
自2017年三季度开始至今,内蒙古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连续10个季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与全国的差距由2017年前三季度的0.1个百分点,扩大至2019年的1.4个百分点;内蒙古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差距从上年的946元扩大到1577元;近两年来,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趋缓,不仅影响到即期市场消费,而且也不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提升。
三、2020年宏观调控建议
2020年,全区各地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精准发力,保障改善民生、扩大有效投资、挖掘消费潜力、改善营商环境,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扩大有效供给
以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在煤化工延伸、稀土行业、绒毛肉奶、种子工程等“人无我有”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争取获得制定具有我区独特资源行业标准的话语权。狠抓有效投资,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瞄准未来产业和技术,积极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高端高新项目;加强重点行业投向引导,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积极协调用好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抓好存量资产变现,有效吸引民间资本;加快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切实放宽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工程等领域民资进入门槛,优化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引导民间投资实现多元发展。
(二)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本土品牌
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改变“四多四少”状况。以创新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支持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引导引入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周边、发达地区地对接合作,加大绿色品牌电商网络销售,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将总部在外的产业活动单位争取在当地注册落户,包括大数据企业、集团公司等。
(三)深挖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增长
推动各项促消费政策有效落实,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进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深入挖掘消费新领域,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带动商品和住宿餐饮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如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吸引力,发展夜间经济、智能消费等新增长点。要增强本地的服务、消费供给能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供给升级,引导居民消费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促进引导消费回流。要挖掘培育新消费热点,紧跟当前服务消费的发展趋势,丰富我区服务产品的种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发展。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服务消费。扩大文化旅游市场消费,壮大文化旅游市场,增加娱乐、购物等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提升旅游综合消费水平,建成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优势资源就地转化率,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能耗“双控”,严控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既要尽力而为,又要实事求是,同时,推进重点领域清洁生产审核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健全完善绿色发展差异化等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推进“散污乱”企业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一湖两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土壤环境监管。
(五)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下大力抓营商环境,持续施策解决制约我区发展的营商环境问题,对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及参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企业,建议给予奖励支持。充分利用央行降准等有利时机,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
(六)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积极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切实解决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像抓强区一样抓富民,随着经济平稳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要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水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确保到2020年两个翻番目标的实现。
(七)推动区域统筹发展,用好用足政策红利
“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用好用足东北全方位振兴、沿黄经济带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政策,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区施策,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全区高质量发展新的、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