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蒙古国边境贸易
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经济交往和商品交换源远流长。民国36年(1947)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的地区边民民间往来频繁,每逢欢庆节日时,进行物资交流。
根据中蒙两国政府外贸部门关于开展边境贸易的换文,1985年10月24日—11月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边境贸易代表团应邀赴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市进行首次中蒙边境贸易谈判。在两国关于开展边境贸易换文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签订了《中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边境贸易公司与蒙古物资技术供应委员会所属边境贸易公司1985—1986年《关于中国和蒙古进行边境贸易的议定书》《中国银行和蒙古国家银行关于办理边境贸易结算和账务处理手续的议定书》《1986年中蒙边境贸易总合同》三个议定书。这次会谈是中蒙建交后,首次由地方政府组织的边境贸易谈判,由于对谈判方国内的需要和组织货源等实际能力还不尽了解,成交额比较小。蒙方代表团对自治区边境贸易代表团所带的600余种样品,如铜制品、乐器、服装、棉针织品、鞋帽、日用消费品、儿童玩具及家用电器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双方都认为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前景广阔,潜力很大。
1986年,自治区对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易货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额达到244万瑞士法郎(折合137万美元),比1985年的63万瑞士法郎(折合25.8万美元)增长2.9倍。出口商品主要有运动衣、排球、棉布、帆布、油刷子、钢卷尺、斧子、打字修正液等;进口商品主要有旧轮胎、废钢铁、水泥、白板纸、地毯等。
1987年,自治区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易货贸易又上一个新台阶,全年共签订进出口总额375万瑞士法郎(折合248万美元)。以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展,截至1989年,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边境易货贸易额达到495万美元,1992年,双方贸易额上升到4107万美元,1993年,双方边境易货贸易额猛增到8312万美元,创历史最好成绩。1994—1996年,中蒙双方易货贸易额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在4000万美元以上,1997年,又回升到6525万美元,1998年,再次增长至7791万美元,1999年,猛增至3005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2005年,增长至36672万美元。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边境易货贸易,已成为边境地区人民特别是蒙古国有关地区人民生活消费品和日常用品来源的重要渠道,贸易方式有易货、人民币和美元结算交易等,只是由于蒙古国方面支付能力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间易货贸易的发展。
四、易货贸易
易货贸易又称换货贸易,其特点是: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手段,在换货的基础上,把等价的出口和进口直接结合起来,但换货方式和操作方法在执行过程中趋于灵活,可以进口和出口同时成交,也可以有先有后;在支付办法上,可以用现汇支付,也可以通过账户记账在账面上相互冲抵;在进出口金额上,可以进口和出口的金额完全相等,也可以大致相等或不相等;在成交对象上,进口出口可以是同一个成交对象,也可以是进口地对象为个人或企业,而出口地对象则由进口人或企业指定的另一个人。
易货贸易的原则是:双方自愿、互通有无、平等互利,按照自找货源、自寻销路、自行谈判、自行平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方针,以我所有易我所要、互为需求、互为补充,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
易货贸易的重要条件是:有接壤的边界、方便的交通运输和出入境口岸。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边界线长达4200余公里,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大陆路口岸,有铁路连接独联体和蒙古国,并可直达欧洲诸国。除此以外,国家还先后批准开辟了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等一、二类口岸18个,为中俄、中蒙两国边境地区人民间易货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随着易货贸易额的增长,这种较原始的易货贸易现在已成为边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83—1996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边境易货贸易额共完成进出口额317151万美元,其中对俄罗斯(含苏联)进出口额为275031万美元,对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额为35691万美元,对东欧、匈牙利、波兰等国进出口额为6429万美元;出口总额达140893万美元,其中向俄罗斯(含苏联)出口额为120979万美元,向蒙古国出口额为17381万美元,向东欧出口额为2533万美元;进口总额为176258万美元,其中从俄罗斯(含苏联)进口额为136052万美元,从蒙古国进口额为18310万美元,从东欧有关国家进口额为3896万美元。边境易货贸易激活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了边境地区市场,改善了沿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增进了两国及多国间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传统友谊。
五、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对发展同周边国家沿边地区的易货贸易一向十分重视。早在1985年,国家批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易货贸易中商品进口关税和环节税减半征收。1992年,又把此项优惠政策扩展到对所有周边国家开展易货贸易的省区。1996年,对开展边境小额贸易的公司进口物品除烟、酒、化妆品按国家规定照章纳税外,其他商品“九五”计划前三年(1996—1998)进口关税和环节税减半征收等。
内蒙古与俄、蒙两国边境易货贸易的成长、发展、壮大,与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自治区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等18个县、旗、市,就有获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权的企业400余家。
六、边境易货贸易发展中的新情况
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边境易货贸易对改善沿边地带人民群众生活、发展经济、兴边富民、稳定边疆、增进友好往来等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其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1996年以后中俄、中蒙两国边境地区人民的互市贸易、旅游贸易的兴起,边境贸易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除国家限制和规定需要配额、许可证的少数商品外,多数商品已放开,由边境地区的居民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2.商品的价格,凡在市场自由买卖的物资和商品,价格由买卖双方自己商定,当地政府和市场管理部门不加干预。
3.在市场上使用的货币,多以人民币为主,在邻国市场可以用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在国内市场俄、蒙客商可持美元等外币,到市场里专设的中国银行兑换人民币。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加上中国市场商品丰富,被俄、蒙边疆人民称为“二美元”。在大宗贸易中,1996年前后,在满洲里等地曾出现过“现钞”贸易,即中、俄公司的贸易人员,手提箱装现钞进行现金交易,由于极不规范,风险又大,很快被银行间开信用证所代替(开始由第三国银行开证,1998年,逐步由中俄双方银行开证)。至此,20世纪60—80年代中苏政府间所商定的易货贸易的有关规定已不复存在。
4.逐步纳入海关统计,向规范化贸易发展。1998年以前,边境贸易(包括互市贸易、旅游贸易等)没有纳入海关统计,致使自治区外经贸厅业务统计与海关总署所公布的数字相差甚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和宏观决策的制定。1999年1—6月,14个盟市(含满洲里、二连浩特)的出口总额,业务统计数字为33340万美元,海关统计数字为12553万美元,两者相差20787万美元,其中又以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最为突出。满洲里市海关统计出口额为1120万美元,而业务统计出口额为9742万美元,相差8622万美元;二连浩特市海关统计出口额为242万美元,业务统计出口额为7617万美元,相差7375万美元。
1997—1998年,由于俄蒙企业支付能力差,自治区边境贸易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999年又呈现大幅度回升态势。具体情况是:1997年,边境贸易进出口额为46710万美元,同比下降5.8%。其中出口额为20630万美元,同比增长10.40%;进口额为26080万美元,同比下降15.7%。1998年,边境贸易额为39110万美元,同比下降16.3%。其中出口额为26186万美元,同比增长9%;进口额为12924万美元,同比下降50.40%。1999年,边境贸易额为66401万美元,同比上升69.8%。其中出口额为33269万美元,同比增长27.0%;进口额为33132万美元,同比增长156.4%。2000年,边境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711万美元,同比增长54.68%。其中出口额为22789万美元,同比下降31.5%;进口额为79922万美元,同比增长141.22%。2005年,边境贸易额再创新高,一举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212456万美元,同比增长11.57%。其中出口额为15959万美元,同比下降1.58%;进口额为196497万美元,同比增长12.79%。
20世纪80年代恢复的中俄、中蒙边境易货贸易对发展边境地区经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扩大中俄、中蒙边境地区人民往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国外拖欠款问题。1992—1996年,俄罗斯106个企业共拖欠自治区17家外贸企业3524万美元。因时过境迁,法人代表更换,贸易人员的变化,上述欠款多数已成为呆死账,这也是自治区部分外贸企业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3—1999年自治区边境贸易进出口额完成情况
2000—2006年自治区对俄、蒙贸易情况
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蒙古国边境贸易
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经济交往和商品交换源远流长。民国36年(1947)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的地区边民民间往来频繁,每逢欢庆节日时,进行物资交流。
根据中蒙两国政府外贸部门关于开展边境贸易的换文,1985年10月24日—11月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边境贸易代表团应邀赴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市进行首次中蒙边境贸易谈判。在两国关于开展边境贸易换文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签订了《中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边境贸易公司与蒙古物资技术供应委员会所属边境贸易公司1985—1986年《关于中国和蒙古进行边境贸易的议定书》《中国银行和蒙古国家银行关于办理边境贸易结算和账务处理手续的议定书》《1986年中蒙边境贸易总合同》三个议定书。这次会谈是中蒙建交后,首次由地方政府组织的边境贸易谈判,由于对谈判方国内的需要和组织货源等实际能力还不尽了解,成交额比较小。蒙方代表团对自治区边境贸易代表团所带的600余种样品,如铜制品、乐器、服装、棉针织品、鞋帽、日用消费品、儿童玩具及家用电器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双方都认为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前景广阔,潜力很大。
1986年,自治区对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易货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额达到244万瑞士法郎(折合137万美元),比1985年的63万瑞士法郎(折合25.8万美元)增长2.9倍。出口商品主要有运动衣、排球、棉布、帆布、油刷子、钢卷尺、斧子、打字修正液等;进口商品主要有旧轮胎、废钢铁、水泥、白板纸、地毯等。
1987年,自治区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易货贸易又上一个新台阶,全年共签订进出口总额375万瑞士法郎(折合248万美元)。以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展,截至1989年,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边境易货贸易额达到495万美元,1992年,双方贸易额上升到4107万美元,1993年,双方边境易货贸易额猛增到8312万美元,创历史最好成绩。1994—1996年,中蒙双方易货贸易额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在4000万美元以上,1997年,又回升到6525万美元,1998年,再次增长至7791万美元,1999年,猛增至3005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2005年,增长至36672万美元。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边境易货贸易,已成为边境地区人民特别是蒙古国有关地区人民生活消费品和日常用品来源的重要渠道,贸易方式有易货、人民币和美元结算交易等,只是由于蒙古国方面支付能力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间易货贸易的发展。
四、易货贸易
易货贸易又称换货贸易,其特点是: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手段,在换货的基础上,把等价的出口和进口直接结合起来,但换货方式和操作方法在执行过程中趋于灵活,可以进口和出口同时成交,也可以有先有后;在支付办法上,可以用现汇支付,也可以通过账户记账在账面上相互冲抵;在进出口金额上,可以进口和出口的金额完全相等,也可以大致相等或不相等;在成交对象上,进口出口可以是同一个成交对象,也可以是进口地对象为个人或企业,而出口地对象则由进口人或企业指定的另一个人。
易货贸易的原则是:双方自愿、互通有无、平等互利,按照自找货源、自寻销路、自行谈判、自行平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方针,以我所有易我所要、互为需求、互为补充,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
易货贸易的重要条件是:有接壤的边界、方便的交通运输和出入境口岸。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域辽阔,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边界线长达4200余公里,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大陆路口岸,有铁路连接独联体和蒙古国,并可直达欧洲诸国。除此以外,国家还先后批准开辟了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等一、二类口岸18个,为中俄、中蒙两国边境地区人民间易货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随着易货贸易额的增长,这种较原始的易货贸易现在已成为边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83—1996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边境易货贸易额共完成进出口额317151万美元,其中对俄罗斯(含苏联)进出口额为275031万美元,对蒙古国(原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额为35691万美元,对东欧、匈牙利、波兰等国进出口额为6429万美元;出口总额达140893万美元,其中向俄罗斯(含苏联)出口额为120979万美元,向蒙古国出口额为17381万美元,向东欧出口额为2533万美元;进口总额为176258万美元,其中从俄罗斯(含苏联)进口额为136052万美元,从蒙古国进口额为18310万美元,从东欧有关国家进口额为3896万美元。边境易货贸易激活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了边境地区市场,改善了沿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增进了两国及多国间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传统友谊。
五、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对发展同周边国家沿边地区的易货贸易一向十分重视。早在1985年,国家批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易货贸易中商品进口关税和环节税减半征收。1992年,又把此项优惠政策扩展到对所有周边国家开展易货贸易的省区。1996年,对开展边境小额贸易的公司进口物品除烟、酒、化妆品按国家规定照章纳税外,其他商品“九五”计划前三年(1996—1998)进口关税和环节税减半征收等。
内蒙古与俄、蒙两国边境易货贸易的成长、发展、壮大,与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自治区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等18个县、旗、市,就有获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权的企业400余家。
六、边境易货贸易发展中的新情况
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边境易货贸易对改善沿边地带人民群众生活、发展经济、兴边富民、稳定边疆、增进友好往来等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其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1996年以后中俄、中蒙两国边境地区人民的互市贸易、旅游贸易的兴起,边境贸易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除国家限制和规定需要配额、许可证的少数商品外,多数商品已放开,由边境地区的居民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2.商品的价格,凡在市场自由买卖的物资和商品,价格由买卖双方自己商定,当地政府和市场管理部门不加干预。
3.在市场上使用的货币,多以人民币为主,在邻国市场可以用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在国内市场俄、蒙客商可持美元等外币,到市场里专设的中国银行兑换人民币。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加上中国市场商品丰富,被俄、蒙边疆人民称为“二美元”。在大宗贸易中,1996年前后,在满洲里等地曾出现过“现钞”贸易,即中、俄公司的贸易人员,手提箱装现钞进行现金交易,由于极不规范,风险又大,很快被银行间开信用证所代替(开始由第三国银行开证,1998年,逐步由中俄双方银行开证)。至此,20世纪60—80年代中苏政府间所商定的易货贸易的有关规定已不复存在。
4.逐步纳入海关统计,向规范化贸易发展。1998年以前,边境贸易(包括互市贸易、旅游贸易等)没有纳入海关统计,致使自治区外经贸厅业务统计与海关总署所公布的数字相差甚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和宏观决策的制定。1999年1—6月,14个盟市(含满洲里、二连浩特)的出口总额,业务统计数字为33340万美元,海关统计数字为12553万美元,两者相差20787万美元,其中又以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最为突出。满洲里市海关统计出口额为1120万美元,而业务统计出口额为9742万美元,相差8622万美元;二连浩特市海关统计出口额为242万美元,业务统计出口额为7617万美元,相差7375万美元。
1997—1998年,由于俄蒙企业支付能力差,自治区边境贸易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999年又呈现大幅度回升态势。具体情况是:1997年,边境贸易进出口额为46710万美元,同比下降5.8%。其中出口额为20630万美元,同比增长10.40%;进口额为26080万美元,同比下降15.7%。1998年,边境贸易额为39110万美元,同比下降16.3%。其中出口额为26186万美元,同比增长9%;进口额为12924万美元,同比下降50.40%。1999年,边境贸易额为66401万美元,同比上升69.8%。其中出口额为33269万美元,同比增长27.0%;进口额为33132万美元,同比增长156.4%。2000年,边境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711万美元,同比增长54.68%。其中出口额为22789万美元,同比下降31.5%;进口额为79922万美元,同比增长141.22%。2005年,边境贸易额再创新高,一举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212456万美元,同比增长11.57%。其中出口额为15959万美元,同比下降1.58%;进口额为196497万美元,同比增长12.79%。
20世纪80年代恢复的中俄、中蒙边境易货贸易对发展边境地区经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扩大中俄、中蒙边境地区人民往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国外拖欠款问题。1992—1996年,俄罗斯106个企业共拖欠自治区17家外贸企业3524万美元。因时过境迁,法人代表更换,贸易人员的变化,上述欠款多数已成为呆死账,这也是自治区部分外贸企业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3—1999年自治区边境贸易进出口额完成情况
2000—2006年自治区对俄、蒙贸易情况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