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历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议、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实现了协调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内蒙古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 28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94.8倍,年均增长9.7%。人均GDP由120元增加到68 302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739万元增加到1857.5亿元,增长2.51万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构成由1949年的74.6∶7.6∶17.8调整到1978年的32.7∶45.4∶21.9,又逐步调整到2018年的10.1∶39.4∶50.5。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3553.3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00年增长15.7倍、6.1倍和1.9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8位。2018年,全区牲畜年末总头数达到7277.9万(头)只,分别比1949年末、1978年末增长6.5倍和1倍。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和马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林业建设成果斐然。近五年来,全区创新投入机制,830多亿元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向山林荒地,确权集体林地3.26亿亩,实现林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让荒凉瀚海完成了一次惊艳转身。
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按可比价计算,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1949年增长6005.5倍。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5%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2018年与1949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2120倍,发电量增长41 691倍,钢产量比1965年生产初期增长1283倍。近年来,自治区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继2011年发电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第一后,全区电力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保持着发电装机、人均装机、风电装机、风电电量、外送电量5项全国第一的纪录。近年来,在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包钢、一机等大型企业依托商标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全区更加注重对中小微企业商标品牌的帮扶和指导。呼和浩特的“民族”“维多利”“草原红太阳”等一大批商标被认定为驰名或著名商标。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49—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62.4倍,年均增长11.1%。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67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34.4亿元,增长3867倍。全区拥有18个对外开放口岸。1984年以来,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23.9亿美元。2018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011.4亿元,比1980年增长9.55万倍;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3 044.2万人次,比1980年增长1.33万倍。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交通融资成效明显
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北方,地域辽阔,是东进西出、南联北开的重要交通枢纽。到2018年,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达20.3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了83.4倍,也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4.4倍;其中高速公路6630公里、一级公路7790公里,均居全国前列。民用机场29个,居全国前列。铁路营业里程达12 485.5公里,居于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了7倍,也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3倍。呼张客专内蒙古段投入运营,开启了内蒙古的“高铁时代”。交通融资成效明显。高路公司运用多种模式成功融资的做法也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2007年,首次发行企业债券开创了内蒙古交通史上使用债券资金进行公路建设的先河。2015年,成功运作发行资产证券化和注册永续债,开创了内蒙古高速公路利用公路收费收益权的证券化实现融资目标的先例和内蒙古注册使用新型融资工具的先河。
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8年,全区各类学校拥有在校学生307.7万人,比1949年增长7.5倍。年末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5.5万人,比1978年增长36.6倍,年均增长9.5%,每万人在校大学生达179.6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12.2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0.6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到99%,处于全国中上、西部省区领先水平;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63.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2%,比1998年(开始建立该指标)提高29.6个百分点;“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内蒙古大学成为省部合建高校,生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实验室成为全区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加到15所、252个点,有2个学科、2所院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世界排名前1%。同时,还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6位,整体水平位居西部省区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8年末,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4个,其中,乌兰牧骑76个;拥有文化馆120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110座。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24%和99.22%,分别比1980年提高45.9个百分点和96.3个百分点。内蒙古文化品牌的国内外影响不断提高。先后有多部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批作品荣获“华表奖”“飞天奖”“星光奖”等全国大奖。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千人马头琴齐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2年,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四、民生事业长足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67元增加到2018年的38 305元,增长228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6元增加到13 803元,增长129倍;2018年,内蒙古的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分别居第9位和第17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到2018年末全区贫困人口减至15.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06%。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9%,比1985年下降19.2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5%,比1985年下降20多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8年底,全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49.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33.5万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到2018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数24 613个,比1949年增长314.6倍;卫生机构床位数15.9万张,比1949年增长218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8万人,比1949年增长25.1倍。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全区森林面积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3.92亿亩,覆盖率达到22.1%。草原总面积达13.2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达44%。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成为世界典范。近些年,在库布齐沙漠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逆向拉动了沙漠治理。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70年来,全区各领域发展均取得了辉煌成绩。相信未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一定能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历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议、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实现了协调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内蒙古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 28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94.8倍,年均增长9.7%。人均GDP由120元增加到68 302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739万元增加到1857.5亿元,增长2.51万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构成由1949年的74.6∶7.6∶17.8调整到1978年的32.7∶45.4∶21.9,又逐步调整到2018年的10.1∶39.4∶50.5。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3553.3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00年增长15.7倍、6.1倍和1.9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8位。2018年,全区牲畜年末总头数达到7277.9万(头)只,分别比1949年末、1978年末增长6.5倍和1倍。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和马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林业建设成果斐然。近五年来,全区创新投入机制,830多亿元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向山林荒地,确权集体林地3.26亿亩,实现林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让荒凉瀚海完成了一次惊艳转身。
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按可比价计算,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1949年增长6005.5倍。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5%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2018年与1949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2120倍,发电量增长41 691倍,钢产量比1965年生产初期增长1283倍。近年来,自治区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继2011年发电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第一后,全区电力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保持着发电装机、人均装机、风电装机、风电电量、外送电量5项全国第一的纪录。近年来,在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包钢、一机等大型企业依托商标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全区更加注重对中小微企业商标品牌的帮扶和指导。呼和浩特的“民族”“维多利”“草原红太阳”等一大批商标被认定为驰名或著名商标。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49—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62.4倍,年均增长11.1%。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67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34.4亿元,增长3867倍。全区拥有18个对外开放口岸。1984年以来,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23.9亿美元。2018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011.4亿元,比1980年增长9.55万倍;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3 044.2万人次,比1980年增长1.33万倍。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交通融资成效明显
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北方,地域辽阔,是东进西出、南联北开的重要交通枢纽。到2018年,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达20.3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了83.4倍,也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4.4倍;其中高速公路6630公里、一级公路7790公里,均居全国前列。民用机场29个,居全国前列。铁路营业里程达12 485.5公里,居于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了7倍,也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3倍。呼张客专内蒙古段投入运营,开启了内蒙古的“高铁时代”。交通融资成效明显。高路公司运用多种模式成功融资的做法也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2007年,首次发行企业债券开创了内蒙古交通史上使用债券资金进行公路建设的先河。2015年,成功运作发行资产证券化和注册永续债,开创了内蒙古高速公路利用公路收费收益权的证券化实现融资目标的先例和内蒙古注册使用新型融资工具的先河。
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8年,全区各类学校拥有在校学生307.7万人,比1949年增长7.5倍。年末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5.5万人,比1978年增长36.6倍,年均增长9.5%,每万人在校大学生达179.6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12.2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0.6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到99%,处于全国中上、西部省区领先水平;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63.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2%,比1998年(开始建立该指标)提高29.6个百分点;“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内蒙古大学成为省部合建高校,生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实验室成为全区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加到15所、252个点,有2个学科、2所院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世界排名前1%。同时,还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6位,整体水平位居西部省区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8年末,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4个,其中,乌兰牧骑76个;拥有文化馆120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110座。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24%和99.22%,分别比1980年提高45.9个百分点和96.3个百分点。内蒙古文化品牌的国内外影响不断提高。先后有多部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批作品荣获“华表奖”“飞天奖”“星光奖”等全国大奖。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千人马头琴齐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2年,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四、民生事业长足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67元增加到2018年的38 305元,增长228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6元增加到13 803元,增长129倍;2018年,内蒙古的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分别居第9位和第17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到2018年末全区贫困人口减至15.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06%。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9%,比1985年下降19.2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5%,比1985年下降20多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8年底,全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49.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33.5万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到2018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数24 613个,比1949年增长314.6倍;卫生机构床位数15.9万张,比1949年增长218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8万人,比1949年增长25.1倍。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全区森林面积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3.92亿亩,覆盖率达到22.1%。草原总面积达13.2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达44%。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成为世界典范。近些年,在库布齐沙漠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逆向拉动了沙漠治理。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70年来,全区各领域发展均取得了辉煌成绩。相信未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一定能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