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发现于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乡赛胡同大队唐代王逆修墓中。该墓志青石质,略呈长方形,上部及左右两侧面均刻花纹,下侧面刻款1行。铭文阴刻楷书27行,每行28字左右,除残缺二字外,存680字。全文分序、志、铭三部分。铭文6韵12行,每行4字。
王逆修唐书无传,据铭文所记,生前任天德等军州都防御马步都虞候及监察御史等职。原籍是磁州人(今河北磁县)。其祖父名元爱,曾任洛州临洛县(今河北永年)主簿。父名谏,曾任邢州内丘县令,并“功成钜鹿”,可能是指他参加唐王朝在钜鹿一带平定安禄山的战役有功。志文还提到王逆修家奴婢成群,有汉婢,也有契丹婢,为当时的社会关系和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铭文记载死者王逆修,死后“安茔于军南原五里”,可知墓地北面五里,就是唐代天德军城的故址所在。王逆修墓北面五唐里,约合今5.4华里范围内,已于1933年淹没于乌梁素海之中,现为乌梁素海的东南部。这里虽已变成泽国,但个别地方土丘略高于水面,显露出当年天德军城的遗址。据当地居民说,原来称沉没于水中的古城作土城子,有人曾在土城子中住家。天德军城位置的被发现,为推求《元和郡县志》所记本地区其它古城的地址找到了坐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墓葬所在地,战国至秦属九原地,汉改五原郡西安阳县,北魏置沃野镇于其北境。隋代在南乌拉山北置大同城,唐初先后隶燕然都护及瀚海都督,嗣因改制,隶属安北都护府,置阴山县,后改隶丰州天德军。在王逆修墓地东2.5公里处,隋代大同城故址尚在,墓地北面1.5公里,唐代永济栅(又名永清栅)遗址犹存。墓地面南约3公里为隋唐丛葬之地,王逆修墓适在这个墓群的东北边缘。
故此,该志被称为唐代北方地区边城考古的重要“座标”。
1976年,发现于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乡赛胡同大队唐代王逆修墓中。该墓志青石质,略呈长方形,上部及左右两侧面均刻花纹,下侧面刻款1行。铭文阴刻楷书27行,每行28字左右,除残缺二字外,存680字。全文分序、志、铭三部分。铭文6韵12行,每行4字。
王逆修唐书无传,据铭文所记,生前任天德等军州都防御马步都虞候及监察御史等职。原籍是磁州人(今河北磁县)。其祖父名元爱,曾任洛州临洛县(今河北永年)主簿。父名谏,曾任邢州内丘县令,并“功成钜鹿”,可能是指他参加唐王朝在钜鹿一带平定安禄山的战役有功。志文还提到王逆修家奴婢成群,有汉婢,也有契丹婢,为当时的社会关系和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铭文记载死者王逆修,死后“安茔于军南原五里”,可知墓地北面五里,就是唐代天德军城的故址所在。王逆修墓北面五唐里,约合今5.4华里范围内,已于1933年淹没于乌梁素海之中,现为乌梁素海的东南部。这里虽已变成泽国,但个别地方土丘略高于水面,显露出当年天德军城的遗址。据当地居民说,原来称沉没于水中的古城作土城子,有人曾在土城子中住家。天德军城位置的被发现,为推求《元和郡县志》所记本地区其它古城的地址找到了坐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墓葬所在地,战国至秦属九原地,汉改五原郡西安阳县,北魏置沃野镇于其北境。隋代在南乌拉山北置大同城,唐初先后隶燕然都护及瀚海都督,嗣因改制,隶属安北都护府,置阴山县,后改隶丰州天德军。在王逆修墓地东2.5公里处,隋代大同城故址尚在,墓地北面1.5公里,唐代永济栅(又名永清栅)遗址犹存。墓地面南约3公里为隋唐丛葬之地,王逆修墓适在这个墓群的东北边缘。
故此,该志被称为唐代北方地区边城考古的重要“座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