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下辖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
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中国大陆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地区设九原郡。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称,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
黄河流经包头的地段是原始人类较早活动的地方,在这里蕴藏着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迹,已发掘的就有10多处。在位于东河区以东
蒙古高原位于东西上千公里的阴山山脉之北,中国古代,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与黄河流域的各代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交往。
从战国至唐朝,包头境内曾几次建筑过一些古城。最早是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6年(武灵王20年)筑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秦为九原郡。公元433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设怀朔镇。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古城被一一废弃了。
进入五代后,包头属辽统治。辽在这里设云内州,一直沿袭至金元,建制未变。元代初年,包头地区的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开始兴盛,出现了商品经济,商业活动随之兴旺起来。后来蒙古族各部落陆续进驻河套,包头地区又成为土默特部落游牧之地。
清朝建立后,公元1741年(乾隆5年),萨拉齐建筑,设协理通判,这是包头地区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1809年设包头镇。1870年(同治9年)前后,包头修筑城墙,辟东、南、西、东北、西北5座城门,形成了近代包头的城市规模。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包头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1923年(民国十二年),平绥铁路通车包头。1924年3月析萨拉齐县包头镇及五原、东胜及固阳县地置包头设治局。局所驻包头镇(今包头市东河区)。
1926年(民国十四年),设包头县。
1931年,包头电灯面粉公司和永茂源甘草公司创办,包头开始有了近代工业。
1934年,中德双方组织的“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在包头修筑飞机场,开辟包头——宁夏——兰州航线,定期航班每周往返一次。饮食、服务业日益兴旺,市面日趋繁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包头。“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统治期间设立包头特别市。
1938年,包头设市,1945年实行市县并存。
1953年包头撤县留市。
1954年原绥远省包头市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为自治区辖市。
1955年,包头市被列为国家重点规划的8个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内蒙古的5个全部在包头市,奠定了现今的城市格局。
1960年原属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领导。
1961年以1958年撤销并入包头市的原固阳县辖区复设固阳县(驻固阳城关镇)。辖1县、1旗。
1963年将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右旗(驻萨拉齐)、固阳县划归包头市。辖1县、1旗。
截至2015年底,包头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白云鄂博市(拟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合并而成)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滨河新区)。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头主要是东河区。从晋陕冀千辛万苦走西口奔着的目标就是包头,从包头到喀尔喀蒙古及恰克图等其他地方,这里是聚集处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晋商繁荣的摇篮。包头对晋商的发展,对汇通天下经济的发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对文化交融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无法磨灭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从而包头产生了与山西、陕西相关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台、晋商文化,给包头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60年,包头也出现了一次移民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包头城仅有8万人口,后来由于国家对地主、富农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农从山西跑过来,成为了包头人。当时逃到包头的这些人以府谷、河曲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东河区的西脑包地区。上世纪50年代,一方面国家为了建设第二个钢铁基地——包钢、内蒙古一机、二机等西部最大的机械制造厂,一大批河北、山东、天津、四川、辽宁等地的军转人员被分配到包头来支援建设,全国各地的所谓“盲流”也来到了包头,加入到大型企业的建设当中。另一方面,上个世纪50年代末山陕地区连年旱灾,一大批饥民也“口里出口外”,来包头或靠手艺为生,或打工务农定居下来。到1962年的时候,包头的人口激增到100多万人。最终形成了,东河区老包头(山西人后裔)居多,青山区河北人居多,昆都仑区东北人居多的格局,很多如二人转、京剧、评剧等也给包头带来深远影响。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灿烂的一部分,共同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辉煌的一篇。
包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下辖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
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中国大陆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地区设九原郡。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称,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
黄河流经包头的地段是原始人类较早活动的地方,在这里蕴藏着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迹,已发掘的就有10多处。在位于东河区以东
蒙古高原位于东西上千公里的阴山山脉之北,中国古代,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与黄河流域的各代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交往。
从战国至唐朝,包头境内曾几次建筑过一些古城。最早是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6年(武灵王20年)筑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秦为九原郡。公元433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设怀朔镇。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古城被一一废弃了。
进入五代后,包头属辽统治。辽在这里设云内州,一直沿袭至金元,建制未变。元代初年,包头地区的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开始兴盛,出现了商品经济,商业活动随之兴旺起来。后来蒙古族各部落陆续进驻河套,包头地区又成为土默特部落游牧之地。
清朝建立后,公元1741年(乾隆5年),萨拉齐建筑,设协理通判,这是包头地区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1809年设包头镇。1870年(同治9年)前后,包头修筑城墙,辟东、南、西、东北、西北5座城门,形成了近代包头的城市规模。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包头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1923年(民国十二年),平绥铁路通车包头。1924年3月析萨拉齐县包头镇及五原、东胜及固阳县地置包头设治局。局所驻包头镇(今包头市东河区)。
1926年(民国十四年),设包头县。
1931年,包头电灯面粉公司和永茂源甘草公司创办,包头开始有了近代工业。
1934年,中德双方组织的“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在包头修筑飞机场,开辟包头——宁夏——兰州航线,定期航班每周往返一次。饮食、服务业日益兴旺,市面日趋繁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包头。“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统治期间设立包头特别市。
1938年,包头设市,1945年实行市县并存。
1953年包头撤县留市。
1954年原绥远省包头市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为自治区辖市。
1955年,包头市被列为国家重点规划的8个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内蒙古的5个全部在包头市,奠定了现今的城市格局。
1960年原属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领导。
1961年以1958年撤销并入包头市的原固阳县辖区复设固阳县(驻固阳城关镇)。辖1县、1旗。
1963年将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右旗(驻萨拉齐)、固阳县划归包头市。辖1县、1旗。
截至2015年底,包头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白云鄂博市(拟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区合并而成)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滨河新区)。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头主要是东河区。从晋陕冀千辛万苦走西口奔着的目标就是包头,从包头到喀尔喀蒙古及恰克图等其他地方,这里是聚集处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晋商繁荣的摇篮。包头对晋商的发展,对汇通天下经济的发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对文化交融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无法磨灭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从而包头产生了与山西、陕西相关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台、晋商文化,给包头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60年,包头也出现了一次移民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包头城仅有8万人口,后来由于国家对地主、富农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农从山西跑过来,成为了包头人。当时逃到包头的这些人以府谷、河曲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东河区的西脑包地区。上世纪50年代,一方面国家为了建设第二个钢铁基地——包钢、内蒙古一机、二机等西部最大的机械制造厂,一大批河北、山东、天津、四川、辽宁等地的军转人员被分配到包头来支援建设,全国各地的所谓“盲流”也来到了包头,加入到大型企业的建设当中。另一方面,上个世纪50年代末山陕地区连年旱灾,一大批饥民也“口里出口外”,来包头或靠手艺为生,或打工务农定居下来。到1962年的时候,包头的人口激增到100多万人。最终形成了,东河区老包头(山西人后裔)居多,青山区河北人居多,昆都仑区东北人居多的格局,很多如二人转、京剧、评剧等也给包头带来深远影响。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灿烂的一部分,共同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辉煌的一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