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进口,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政府与俄国沙皇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中俄两国政府正式开放边境,建立商贸往来。旅蒙商以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砂糖等与俄国人进行贸易,交换回野生皮张、皮革衣料、玻璃制品等。清雍正、乾隆年间,双方边境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场所设施进一步完善,在商埠设有货栈,并有专职官员,监督此事。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朝政府同沙皇俄国间贸易额达838万卢布,海拉尔的旅蒙商每年从俄国购进价值约80万卢布的俄国酒、装饰品、日用杂品等。清同治六年(1867年),西部区的大盛魁联合归化城的商贸大户,呈请清廷批准“由恰克图假道与西洋通商”开展对俄贸易,从俄国购进毕图绒、羽翎缎、羽毛纱、大绒、毛毯、标布、钟表、铜器等俄国产品。其后,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自治区同俄国、外蒙古的贸易随之中断了。
1948年,自治区开始与苏联以“易货贸易”的方式进口一些武器弹药、医疗器材、药品、运输工具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基地,进出口执行国家下达的计划,其对外贸易的主要任务是:商品收购、向大口岸调拨商品和执行国家记账贸易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口。195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地方外汇的进口工作划归自治区外贸局领导,从苏联、东欧和日本等国进口汽车、钢材、仪器、医疗器械等商品,在支持地方工业生产、改善区内的运输条件、发展科研教育事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自治区外贸局撤销了,对外贸易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对外贸易进口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67年,国家根据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始每年给自治区下达进口计划和配额指标,自治区对外贸易进口走上了较为规范的道路,当年进口商品总值139万美元,进口商品主要是机械类、仪器类、矿产类、化工类、轻工类、医药类;进口输货的国家是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瑞典、瑞士等。
1967—2002年对外贸易进口表
2003—2006年对外贸易进口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对外贸易进口进入到较快发展阶段,1980年进口商品总值突破1000万美元,达到1734万美元。1985年对外贸易进出口全部实行自营后,进口商品总值当年增长到3947万美元。1990年对外贸易进口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15975万美元。至2000年对外贸易进口额又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1 411万美元。至2003年达到167 264万美元。对外贸易进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自治区对外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治区经济迅猛发展,对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国内紧缺材料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了内蒙古的有关企业有能力、有条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国内外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外贸易进口,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政府与俄国沙皇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中俄两国政府正式开放边境,建立商贸往来。旅蒙商以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砂糖等与俄国人进行贸易,交换回野生皮张、皮革衣料、玻璃制品等。清雍正、乾隆年间,双方边境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场所设施进一步完善,在商埠设有货栈,并有专职官员,监督此事。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朝政府同沙皇俄国间贸易额达838万卢布,海拉尔的旅蒙商每年从俄国购进价值约80万卢布的俄国酒、装饰品、日用杂品等。清同治六年(1867年),西部区的大盛魁联合归化城的商贸大户,呈请清廷批准“由恰克图假道与西洋通商”开展对俄贸易,从俄国购进毕图绒、羽翎缎、羽毛纱、大绒、毛毯、标布、钟表、铜器等俄国产品。其后,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自治区同俄国、外蒙古的贸易随之中断了。
1948年,自治区开始与苏联以“易货贸易”的方式进口一些武器弹药、医疗器材、药品、运输工具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基地,进出口执行国家下达的计划,其对外贸易的主要任务是:商品收购、向大口岸调拨商品和执行国家记账贸易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口。195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地方外汇的进口工作划归自治区外贸局领导,从苏联、东欧和日本等国进口汽车、钢材、仪器、医疗器械等商品,在支持地方工业生产、改善区内的运输条件、发展科研教育事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自治区外贸局撤销了,对外贸易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对外贸易进口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67年,国家根据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始每年给自治区下达进口计划和配额指标,自治区对外贸易进口走上了较为规范的道路,当年进口商品总值139万美元,进口商品主要是机械类、仪器类、矿产类、化工类、轻工类、医药类;进口输货的国家是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瑞典、瑞士等。
1967—2002年对外贸易进口表
2003—2006年对外贸易进口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对外贸易进口进入到较快发展阶段,1980年进口商品总值突破1000万美元,达到1734万美元。1985年对外贸易进出口全部实行自营后,进口商品总值当年增长到3947万美元。1990年对外贸易进口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15975万美元。至2000年对外贸易进口额又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1 411万美元。至2003年达到167 264万美元。对外贸易进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自治区对外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治区经济迅猛发展,对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国内紧缺材料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了内蒙古的有关企业有能力、有条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国内外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