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齐县经过民主改革,城乡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播种面积172.59万亩,粮食总产8.41万吨;大片造林4700亩,零星植树122万株;养牛2.69万头,养马6331匹,养驴5709头,养驼1120峰,养羊12.26万只,养猪2.85万口,养鸡7.4万只。整个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总产值92 028万元,年均23 007万元,人均143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601万元,年均140万元;农业总产值80 427万元,年均201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511.4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萨拉齐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1957年,农业方面,实播面积214.4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69.92万亩,豆类10.87万亩,甜菜4.79万亩,油料20.39万亩,其它作物7.29万亩。畜牧业方面,全县大畜累计3.92万头,小畜10.34万只,猪4.09万口。林业方面,造林1957.5亩,育苗12.2亩,封山育林3608亩,采种3.18万公斤。地方工业及手工业方面,列入计划的单位产值完成109.15万元,其中供销社55.51万元,手工业联社0.91万元,6个公私合营企业52.74元;生产黑炸药46.3吨,食用植物油12.4吨;土纸(麻纸)36.76吨。
整个“一五”期间,粮食总产量44.41万吨,年均8.88万吨,单产37公斤;油料总产3839.5吨,单产18.2公斤。水浇地面积扩大到59.8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7.89%,小麦良种面积扩大44.3%。工农业总产值达15 727万元,平均年递增1.02%。其中工业总产值1299万元,平均年递增8.5%,农业总产值14 428万元,平均年递增0.5%。当时,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
1958年,萨拉齐县并入土默特旗。统计工作受“浮夸风”的影响,有些产量数字失实。
1958年,粮食总产5.89万吨,完成计划的67.94%,亩产46.25公斤,占计划的52.32%;1962年总产3.85万吨,完成计划的21.59%,亩产38公斤,占计划的20.94%。基本建设方面,不管经济效益,盲目上马,严重失控,加之管理部门不协调,投资渠道不统一,其结果只见投资不见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屡屡发生。此时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阿刀亥、老窝铺、新生等煤矿和水泥、造纸、发电、印刷等企业,以及文教、农林、水利等事业单位。5年中对上述企事业共投资801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3%。其中煤矿投资5204万元,占厂矿企事业单位投资的60%;用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投资228.3万元,其中68%用于教育事业。5年中总投资857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6291万元,竣工面积2666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额1232万元,年均246.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2 544万元,每年人均172元。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
进入调整时期后,各项统计逐步趋于求实。土默特旗根据自治区党委第15次全委会议精神和关于“组织农牧业生产新高潮”的号召,全旗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粮食总产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水平。
此时期,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 903万元,年人均17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480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年人均粮食304公斤;基本建设投资271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359万元,竣工面积3311平方米。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
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高潮,搞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和执行情况无人问津,直至1970年,统计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规。
1970年,粮食总产6.24万吨,亩产62.25公斤;油料1742.65吨,亩产23.4公斤;甜菜3.1万吨,亩产838.2公斤;造林1.72万亩,育苗717亩。
这时期,在基本建设方面,本旗根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以农牧林水为中心,以电灌为骨干,相应地安排其它项目。同时,压缩非生产性投资,降低非生产性指标。为保证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兴建项目尽快发挥效益,共向农牧林水工程建设投资118.4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7%,其中用于磴口扬水站27万元,团结渠扬水站70万元,大城西供电区90万元。
5年,工农业总产值23 222万元,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10元。按农业人口计算,年人均粮食315公斤;社会商品零售额为8342万元,年均1668万元。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
这一时期,土默特右旗旗委和革委会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为加速后方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工业与交通运输建设,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超过1亿公斤,亩产达123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75年,粮食总产10.89万吨,油料总产2199.5吨,生猪饲养5.88万口。
其间,在“压缩开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指引下,基本建设投资1923万元,其中用于厂矿企业804.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2%。主要基本建设的单位是:老窝铺煤矿和炼焦厂;水利投资额527.7万元,主要投在跃进渠49.6万元,磴口扬水站22.46万元,团结渠扬水站94.7万元,其它水利基本建设400多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148万元,竣工面积54 870平方米。
“四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39 8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279万元,农业总产值32 541万元,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30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 084万元,上述各项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
此期间,农业减产,工业较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粮食都有所下降。
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6823万元,仅是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的71%。1980年,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粮食只有252公斤,也仅占1975年人均粮食448公斤的56%。这时期,基本建设发展缓慢,投资额为229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494万元,竣工面积42 531平方米。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非生产性投资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方面的投资额达748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4%。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自进入“六五”计划时期以来,本旗坚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总方针,从本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在国家统一指导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逐步把土右旗建设成为自治区的粮食、油料基地而努力奋斗。
“六五”期间,首先在农业上取得突破。1981年,战胜旱灾和历史上黄河特大洪峰,粮食总产达10.07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全旗546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队,甩掉穷帽子,结束了长期吃返销粮的历史。
1982—1984年,在粮田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却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1983—1984年,小麦产量连续两年突破5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在粮田面积比上年减少、几个地区遭受洪水和冰雹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8.65万吨,油料总产1.66万吨;甜菜实播10.68万亩,平均亩产2250公斤,总产达24.0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仅此一项全旗收入达2100万元。这年,大小畜发展到21.37万头(只),也创近10年来最高纪录。生猪饲养量达9.2万多口。造林4.02万亩,新育苗395亩,四旁植树120万株。其间,农民踊跃承包碱废沙滩,植树造林,出现了一批林业专业户,发展了速生丰产林。全旗乡镇企业发展到1374个,从业人员1.1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9.9%。在基本建设上,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有了大幅度提高,行政机关和文教、卫生事业基本建投资达684.8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4%。其中,民族中学基建投资112.5万元,占教育基建经费的85%;旗人民政府办公楼投资293万元,占非生产性投资的18%。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398万元,占总投资的20%,其中老窝铺、新生煤矿投资1431万元,占生产性建设投资的40%。新增固定资产1964万元,竣工面积4615平方米;工农业总产值54 53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 192万元,农业总产值42 345万元,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363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2 403万元,年均6480.6万元。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
此期间,本着坚持改革,开拓前进,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分类指导,综合发展,发扬优势,全面振兴,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土右旗的经济战略思想,本旗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较好成绩,城乡经济状况、经济实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和增强。1990年,全旗国民生产总值达2亿元,比1985年增长66.8%,年均增长10.8%;工农业总产值达2.24亿元,比1985年增长85%,上述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39亿元,比1985年增长47.4%,完成计划的152.1%;粮食总产量15.53万吨,比1985年增长79.5%,完成计划的130.94%,粮食平均亩产242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59公斤,小麦带状套种玉米平均亩产720公斤;油料总产量3.82万吨,比1985年增长1.3倍,完成计划的169.78%;甜菜总产量17.96万吨,完成计划的981.42%;1988年新增亚麻种植,1990年原茎产量达1344吨。林牧业生产方面,5年间共造林18.3万亩。1990年大小畜年末存栏21.6万头(只),生猪年末存栏4.87万口。全旗肉类总产量5483吨,比1985年增长94.3%;鲜奶产量3285.5吨,比1985年增长4.6倍;禽蛋产量1255.4吨,比1985年增长86.8%。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旗乡镇企业总产值1.21亿元,比1985年增长2.5倍,实现利税1860万元,比1985年增长5倍。全旗地方工业1990年总产值达8500万元,比1985年增长117.5%,完成计划的202.38%;实现利税1027万元,比1985年增长1.7倍,均创历史最水高平。1990年,全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6亿元,比1985年增长85.6%,城乡各项存款余额达1.83亿元,全旗6744个贫困户、2.93万人经过扶持帮助,到1990年全部解决了温饱。
土默特右旗1949—199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总产值均按系数换算为1980年不变价格。
萨拉齐县经过民主改革,城乡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播种面积172.59万亩,粮食总产8.41万吨;大片造林4700亩,零星植树122万株;养牛2.69万头,养马6331匹,养驴5709头,养驼1120峰,养羊12.26万只,养猪2.85万口,养鸡7.4万只。整个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总产值92 028万元,年均23 007万元,人均143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601万元,年均140万元;农业总产值80 427万元,年均201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511.4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萨拉齐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1957年,农业方面,实播面积214.4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69.92万亩,豆类10.87万亩,甜菜4.79万亩,油料20.39万亩,其它作物7.29万亩。畜牧业方面,全县大畜累计3.92万头,小畜10.34万只,猪4.09万口。林业方面,造林1957.5亩,育苗12.2亩,封山育林3608亩,采种3.18万公斤。地方工业及手工业方面,列入计划的单位产值完成109.15万元,其中供销社55.51万元,手工业联社0.91万元,6个公私合营企业52.74元;生产黑炸药46.3吨,食用植物油12.4吨;土纸(麻纸)36.76吨。
整个“一五”期间,粮食总产量44.41万吨,年均8.88万吨,单产37公斤;油料总产3839.5吨,单产18.2公斤。水浇地面积扩大到59.8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7.89%,小麦良种面积扩大44.3%。工农业总产值达15 727万元,平均年递增1.02%。其中工业总产值1299万元,平均年递增8.5%,农业总产值14 428万元,平均年递增0.5%。当时,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
1958年,萨拉齐县并入土默特旗。统计工作受“浮夸风”的影响,有些产量数字失实。
1958年,粮食总产5.89万吨,完成计划的67.94%,亩产46.25公斤,占计划的52.32%;1962年总产3.85万吨,完成计划的21.59%,亩产38公斤,占计划的20.94%。基本建设方面,不管经济效益,盲目上马,严重失控,加之管理部门不协调,投资渠道不统一,其结果只见投资不见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屡屡发生。此时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阿刀亥、老窝铺、新生等煤矿和水泥、造纸、发电、印刷等企业,以及文教、农林、水利等事业单位。5年中对上述企事业共投资801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3%。其中煤矿投资5204万元,占厂矿企事业单位投资的60%;用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投资228.3万元,其中68%用于教育事业。5年中总投资857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6291万元,竣工面积2666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额1232万元,年均246.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2 544万元,每年人均172元。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
进入调整时期后,各项统计逐步趋于求实。土默特旗根据自治区党委第15次全委会议精神和关于“组织农牧业生产新高潮”的号召,全旗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粮食总产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水平。
此时期,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 903万元,年人均17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480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年人均粮食304公斤;基本建设投资271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359万元,竣工面积3311平方米。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
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高潮,搞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和执行情况无人问津,直至1970年,统计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规。
1970年,粮食总产6.24万吨,亩产62.25公斤;油料1742.65吨,亩产23.4公斤;甜菜3.1万吨,亩产838.2公斤;造林1.72万亩,育苗717亩。
这时期,在基本建设方面,本旗根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以农牧林水为中心,以电灌为骨干,相应地安排其它项目。同时,压缩非生产性投资,降低非生产性指标。为保证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兴建项目尽快发挥效益,共向农牧林水工程建设投资118.4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7%,其中用于磴口扬水站27万元,团结渠扬水站70万元,大城西供电区90万元。
5年,工农业总产值23 222万元,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10元。按农业人口计算,年人均粮食315公斤;社会商品零售额为8342万元,年均1668万元。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
这一时期,土默特右旗旗委和革委会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为加速后方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工业与交通运输建设,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超过1亿公斤,亩产达123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75年,粮食总产10.89万吨,油料总产2199.5吨,生猪饲养5.88万口。
其间,在“压缩开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指引下,基本建设投资1923万元,其中用于厂矿企业804.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2%。主要基本建设的单位是:老窝铺煤矿和炼焦厂;水利投资额527.7万元,主要投在跃进渠49.6万元,磴口扬水站22.46万元,团结渠扬水站94.7万元,其它水利基本建设400多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148万元,竣工面积54 870平方米。
“四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39 8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279万元,农业总产值32 541万元,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30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 084万元,上述各项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
此期间,农业减产,工业较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粮食都有所下降。
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6823万元,仅是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的71%。1980年,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粮食只有252公斤,也仅占1975年人均粮食448公斤的56%。这时期,基本建设发展缓慢,投资额为229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494万元,竣工面积42 531平方米。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非生产性投资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方面的投资额达748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4%。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自进入“六五”计划时期以来,本旗坚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总方针,从本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在国家统一指导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逐步把土右旗建设成为自治区的粮食、油料基地而努力奋斗。
“六五”期间,首先在农业上取得突破。1981年,战胜旱灾和历史上黄河特大洪峰,粮食总产达10.07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全旗546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队,甩掉穷帽子,结束了长期吃返销粮的历史。
1982—1984年,在粮田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却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1983—1984年,小麦产量连续两年突破5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在粮田面积比上年减少、几个地区遭受洪水和冰雹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8.65万吨,油料总产1.66万吨;甜菜实播10.68万亩,平均亩产2250公斤,总产达24.0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仅此一项全旗收入达2100万元。这年,大小畜发展到21.37万头(只),也创近10年来最高纪录。生猪饲养量达9.2万多口。造林4.02万亩,新育苗395亩,四旁植树120万株。其间,农民踊跃承包碱废沙滩,植树造林,出现了一批林业专业户,发展了速生丰产林。全旗乡镇企业发展到1374个,从业人员1.1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9.9%。在基本建设上,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有了大幅度提高,行政机关和文教、卫生事业基本建投资达684.8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4%。其中,民族中学基建投资112.5万元,占教育基建经费的85%;旗人民政府办公楼投资293万元,占非生产性投资的18%。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398万元,占总投资的20%,其中老窝铺、新生煤矿投资1431万元,占生产性建设投资的40%。新增固定资产1964万元,竣工面积4615平方米;工农业总产值54 53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 192万元,农业总产值42 345万元,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363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2 403万元,年均6480.6万元。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
此期间,本着坚持改革,开拓前进,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分类指导,综合发展,发扬优势,全面振兴,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土右旗的经济战略思想,本旗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较好成绩,城乡经济状况、经济实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和增强。1990年,全旗国民生产总值达2亿元,比1985年增长66.8%,年均增长10.8%;工农业总产值达2.24亿元,比1985年增长85%,上述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39亿元,比1985年增长47.4%,完成计划的152.1%;粮食总产量15.53万吨,比1985年增长79.5%,完成计划的130.94%,粮食平均亩产242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59公斤,小麦带状套种玉米平均亩产720公斤;油料总产量3.82万吨,比1985年增长1.3倍,完成计划的169.78%;甜菜总产量17.96万吨,完成计划的981.42%;1988年新增亚麻种植,1990年原茎产量达1344吨。林牧业生产方面,5年间共造林18.3万亩。1990年大小畜年末存栏21.6万头(只),生猪年末存栏4.87万口。全旗肉类总产量5483吨,比1985年增长94.3%;鲜奶产量3285.5吨,比1985年增长4.6倍;禽蛋产量1255.4吨,比1985年增长86.8%。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旗乡镇企业总产值1.21亿元,比1985年增长2.5倍,实现利税1860万元,比1985年增长5倍。全旗地方工业1990年总产值达8500万元,比1985年增长117.5%,完成计划的202.38%;实现利税1027万元,比1985年增长1.7倍,均创历史最水高平。1990年,全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6亿元,比1985年增长85.6%,城乡各项存款余额达1.83亿元,全旗6744个贫困户、2.93万人经过扶持帮助,到1990年全部解决了温饱。
土默特右旗1949—199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总产值均按系数换算为1980年不变价格。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