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赤峰市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西北2公里处的北大地。1982年冬,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地处从南部山地到北部丘陵的过渡地带。山峰连绵低缓,水流向东注入叫来河,山脚的东南面平缓开阔,向阳背风,很适于人类居住。其西北侧是小河沿文化遗存;东、西两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各文化遗存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有的在边缘上互有打破,有的泾渭分明。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表可见房址或灰坑约140个,房址皆为近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地穴保存深度在0.3米~1米左右,面积一般约20平方米;最大的一座面积超过了100平方米;居住面上有二层台阶式的土床设施;有的房址发现有柱洞。这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赵宝沟文化聚落址。
赵宝沟遗址地表及房址内遗物较为丰富。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中主要是生活日用器皿,均为手制。器类有筒形罐、椭圆底罐、圈足鼓腹罐、圈足钵、盂、碗、尊形器等。绝大多数是夹砂陶,火候不高,陶色不均,胎内或灰或褐。而外表多以黄褐色为主,有一小部分作红褐色,多数器物内表较光滑。除个别素面陶外,其余均施压印而成的纹饰。常见的纹饰中以直线组成的几何纹为主,次之为“之”字纹和琐印纹。
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钵
出土的1件陶塑人头像,为夹砂泥塑成,脑后塑空,口、鼻、目、耳凸出,两耳靠上,双眉相接,并做出两鼻孔,形象逼真。
石器以磨制石器居多,兼有琢制石器和细石器等。常见的有耜、斧、磨盘、磨棒、石片、石核等。骨、蚌器常见的有骨锥及骨和蚌质制作的陶器纹饰压印工具。
椭圆底罐、尊形器、石耜、石斧是赵宝沟文化中较具特色的代表器物。
赵宝沟遗址是同类遗址中较为典型的一处,被学术界命名为“赵宝沟文化”。其年代距今约6800年,晚于兴隆洼文化,其上限早于红山文化,是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之一。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西北2公里处的北大地。1982年冬,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地处从南部山地到北部丘陵的过渡地带。山峰连绵低缓,水流向东注入叫来河,山脚的东南面平缓开阔,向阳背风,很适于人类居住。其西北侧是小河沿文化遗存;东、西两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各文化遗存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有的在边缘上互有打破,有的泾渭分明。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表可见房址或灰坑约140个,房址皆为近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地穴保存深度在0.3米~1米左右,面积一般约20平方米;最大的一座面积超过了100平方米;居住面上有二层台阶式的土床设施;有的房址发现有柱洞。这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赵宝沟文化聚落址。
赵宝沟遗址地表及房址内遗物较为丰富。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中主要是生活日用器皿,均为手制。器类有筒形罐、椭圆底罐、圈足鼓腹罐、圈足钵、盂、碗、尊形器等。绝大多数是夹砂陶,火候不高,陶色不均,胎内或灰或褐。而外表多以黄褐色为主,有一小部分作红褐色,多数器物内表较光滑。除个别素面陶外,其余均施压印而成的纹饰。常见的纹饰中以直线组成的几何纹为主,次之为“之”字纹和琐印纹。
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钵
出土的1件陶塑人头像,为夹砂泥塑成,脑后塑空,口、鼻、目、耳凸出,两耳靠上,双眉相接,并做出两鼻孔,形象逼真。
石器以磨制石器居多,兼有琢制石器和细石器等。常见的有耜、斧、磨盘、磨棒、石片、石核等。骨、蚌器常见的有骨锥及骨和蚌质制作的陶器纹饰压印工具。
椭圆底罐、尊形器、石耜、石斧是赵宝沟文化中较具特色的代表器物。
赵宝沟遗址是同类遗址中较为典型的一处,被学术界命名为“赵宝沟文化”。其年代距今约6800年,晚于兴隆洼文化,其上限早于红山文化,是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之一。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