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和谐流通体系,消费品市场获得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各种保障措施和消费政策的落实,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升级明显,消费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消费领域快速发展,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内蒙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36.8亿元(图1),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消费品市场逐步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坚持大胆创新流通方式,立足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4年首次突破1千亿元,2008年突破2千亿元,2013年突破5千亿元,2017年突破7千亿元,达到7160.2亿元,1978—2017年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为14.2%,可以看出,消费品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动力持续增强,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1 1978—2017年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二)消费品市场走势分析
1978年以来,内蒙古消费品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在1978—1991年之间,属于消费品市场开放初期,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市场商品还不太丰富,增速经常大起大落,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在1991—2010年左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属于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消费增速逐步提高,消费品数量快速增长,消费业态逐步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生活快速增长的需要。
第三阶段,在2010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后,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高速发展,进入消费升级、提升消费质量时期,汽车、手机、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有机、绿色食品成为大众消费的首选。
(三)餐饮业获得高速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餐饮需求不断扩大,连锁餐饮、特色餐饮、快餐丰富了大众的餐饮选择,肯德基、麦当劳等外国品牌餐饮的进入提升了餐饮的层次;2017年全区餐饮收入112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296倍,年均实现增长19.6%,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
(四)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消费品市场的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中比重逐步提高,由1978年的4.9%上涨到2000年12.7%,到2017年的15.1%。为应对国际各种经济和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及时出台了多项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多项措施,对扩大全区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商品供应充裕,居民消费向“小康”迈进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1978年以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到2017年的35 670元,增长117.5倍,农村牧区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到2017年的12 584元,增长95.1倍,收入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发生较大变化,由温饱型消费转型为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民生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到201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4%,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9%,牧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3%。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消费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0年后内蒙古消费潜能处于快速释放时期。近年来,住房、汽车、数码产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不断引发新的消费风潮。伴随国民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以及社保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消费为主导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将越来越强。
(二)消费结构变化显著
经济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消费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购买力保障。商品供给充裕,消费需求旺盛,市场繁荣活跃。粮食、油料、肉类、禽蛋、水产、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市场供应量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而且更加充足。居民在满足“吃”的同时,用于发展和享受消费的支出增加。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居民消费从单一的食品、服装消费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发展,城镇居民消费金额由几十元上升到2017年的23 638元。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是第一大类,占比达到50%以上,其次是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到2017年,提高居住质量、提升生活品质、健康、医疗成为目前主要消费支出,食品烟酒虽然还是家庭消费第一大类,但比重明显下降,仅仅占27.4%,第二、第三大类变成居住、交通和通讯类;同时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是增长最快的消费支出。
汽车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新热点。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从1978年的空白到2017年的41辆;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加,全区城镇平均每人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5平方米到2017年的32.7平方米,增长8.3倍。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发生明显变化,由追求数量到追求享受等,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的拥有量从1978年的奢侈品、高档商品变成家庭日常用品,从很少拥有,到不仅在城镇而且在农村牧区也相当普及;现在移动电话、彩电普及率最高,分别达到224部、101台,以下是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分别达到98台、96台、62台;互联网用户和移动通信用户显著增长,2017年分别达到2854万户和2841万户。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卫生机构床位从1978年的25 023到2017年150 335个。
三、提升消费品质,全方位搞活流通扩大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区消费品市场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下,内贸流通领域坚持搞活流通,全方位扩大消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新型业态发展最快的时期,电子商务、连锁企业、商业综合体等高速发展;农村电商对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内蒙古消费领域增长最快的消费业态,近几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旅游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在全域旅游推动下,旅游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连接着商品销售、住宿和餐饮等行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的延长,旅游需求增长明显,出国游、假日经济影响明显。各地区大力挖掘旅游潜力,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重点地区、重点景区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1978年,居民休闲旅游的概念基本上没有。到2017年,基本上形成全民旅游的局面,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过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11 461万人次;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44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59亿元。星级宾馆数量达到320个,有力地保证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区域消费作用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地消费品市场获得快速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消费升级上做出巨大贡献。消费品市场在经济规模、企业数量、消费环境上,已形成以呼、包、鄂三地为龙头引领消费不断发展的地区,2017年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53.6%,对全区消费品市场影响巨大。
(四)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外资企业和民营资本积极进入内蒙古流通领域。已有麦当劳、肯得基、必胜客、家乐福、沃尔玛、华联、维多利等多家大型零售、餐饮企业在内蒙古开设分店。目前,除石油企业、烟草、有色等大中型企业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外,其它消费品领域企业基本都是民营或私营企业,是当前竞争最为充分的行业。外资或民营流通企业的进入,不仅为中国流通业的改革提供了资本支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商业业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上的商品品种,满足了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和谐流通体系,消费品市场获得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各种保障措施和消费政策的落实,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升级明显,消费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消费领域快速发展,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内蒙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36.8亿元(图1),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消费品市场逐步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坚持大胆创新流通方式,立足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4年首次突破1千亿元,2008年突破2千亿元,2013年突破5千亿元,2017年突破7千亿元,达到7160.2亿元,1978—2017年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为14.2%,可以看出,消费品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动力持续增强,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1 1978—2017年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二)消费品市场走势分析
1978年以来,内蒙古消费品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在1978—1991年之间,属于消费品市场开放初期,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市场商品还不太丰富,增速经常大起大落,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在1991—2010年左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属于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消费增速逐步提高,消费品数量快速增长,消费业态逐步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生活快速增长的需要。
第三阶段,在2010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后,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高速发展,进入消费升级、提升消费质量时期,汽车、手机、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有机、绿色食品成为大众消费的首选。
(三)餐饮业获得高速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餐饮需求不断扩大,连锁餐饮、特色餐饮、快餐丰富了大众的餐饮选择,肯德基、麦当劳等外国品牌餐饮的进入提升了餐饮的层次;2017年全区餐饮收入112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296倍,年均实现增长19.6%,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
(四)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消费品市场的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中比重逐步提高,由1978年的4.9%上涨到2000年12.7%,到2017年的15.1%。为应对国际各种经济和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及时出台了多项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多项措施,对扩大全区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商品供应充裕,居民消费向“小康”迈进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1978年以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到2017年的35 670元,增长117.5倍,农村牧区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到2017年的12 584元,增长95.1倍,收入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发生较大变化,由温饱型消费转型为享乐型和发展型消费。民生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到201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4%,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9%,牧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3%。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消费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0年后内蒙古消费潜能处于快速释放时期。近年来,住房、汽车、数码产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不断引发新的消费风潮。伴随国民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以及社保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消费为主导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将越来越强。
(二)消费结构变化显著
经济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消费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购买力保障。商品供给充裕,消费需求旺盛,市场繁荣活跃。粮食、油料、肉类、禽蛋、水产、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市场供应量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而且更加充足。居民在满足“吃”的同时,用于发展和享受消费的支出增加。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居民消费从单一的食品、服装消费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发展,城镇居民消费金额由几十元上升到2017年的23 638元。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是第一大类,占比达到50%以上,其次是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到2017年,提高居住质量、提升生活品质、健康、医疗成为目前主要消费支出,食品烟酒虽然还是家庭消费第一大类,但比重明显下降,仅仅占27.4%,第二、第三大类变成居住、交通和通讯类;同时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是增长最快的消费支出。
汽车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新热点。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从1978年的空白到2017年的41辆;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加,全区城镇平均每人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5平方米到2017年的32.7平方米,增长8.3倍。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发生明显变化,由追求数量到追求享受等,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的拥有量从1978年的奢侈品、高档商品变成家庭日常用品,从很少拥有,到不仅在城镇而且在农村牧区也相当普及;现在移动电话、彩电普及率最高,分别达到224部、101台,以下是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分别达到98台、96台、62台;互联网用户和移动通信用户显著增长,2017年分别达到2854万户和2841万户。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卫生机构床位从1978年的25 023到2017年150 335个。
三、提升消费品质,全方位搞活流通扩大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区消费品市场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下,内贸流通领域坚持搞活流通,全方位扩大消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新型业态发展最快的时期,电子商务、连锁企业、商业综合体等高速发展;农村电商对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内蒙古消费领域增长最快的消费业态,近几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旅游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在全域旅游推动下,旅游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连接着商品销售、住宿和餐饮等行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的延长,旅游需求增长明显,出国游、假日经济影响明显。各地区大力挖掘旅游潜力,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重点地区、重点景区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1978年,居民休闲旅游的概念基本上没有。到2017年,基本上形成全民旅游的局面,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过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11 461万人次;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44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59亿元。星级宾馆数量达到320个,有力地保证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区域消费作用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地消费品市场获得快速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消费升级上做出巨大贡献。消费品市场在经济规模、企业数量、消费环境上,已形成以呼、包、鄂三地为龙头引领消费不断发展的地区,2017年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53.6%,对全区消费品市场影响巨大。
(四)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外资企业和民营资本积极进入内蒙古流通领域。已有麦当劳、肯得基、必胜客、家乐福、沃尔玛、华联、维多利等多家大型零售、餐饮企业在内蒙古开设分店。目前,除石油企业、烟草、有色等大中型企业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外,其它消费品领域企业基本都是民营或私营企业,是当前竞争最为充分的行业。外资或民营流通企业的进入,不仅为中国流通业的改革提供了资本支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商业业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上的商品品种,满足了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