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国内商业、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旅游等方面内容。最初的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是从1948年开始的,为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内蒙古即着手对外贸易工作,同时建立了自治区的外贸统计制度。当时主要贸易方式是易货贸易,主要贸易对象是蒙古和前苏联,主要出口商品是畜产品,主要进口商品是解放战争和人民生活急需的医疗器械、药品、布匹及运输工具。1948年,自治区的统计工作者就对自治区的外贸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这一工作不但开创了全区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的先河,也为支援前线、巩固后方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计局成立以后,贸易外经统计分析主要是根据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为适应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要求,按月、季、年等撰写一些反映国内外市场形势的统计分析。由于这个时期贸易外经统计反映的内容少,涉及指标有限,统计分析较简单,篇数也较少,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没有全面开展起来。进入80年代以后,全区国内商业、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反映商品流转、商业经济效益、市场运行状况、社会购买力、产销平衡及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内容逐步得到充实,有关的统计分析研究工作相应开展起来。
1980—1997年,利用贸易外经统计资料共撰写200余篇专题分析报告,其中,有一部分被刊登在《内蒙古统计年鉴》中,被新闻媒体采用160余篇,刊登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50篇。这些分析报告不仅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全社会了解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决策咨询建议。
1987年,为庆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计局编撰综合统计资料——《光辉的四十年》,据此要求,撰写《财贸战线繁荣兴旺》一文,该文主要反映了自治区成立40年来,内蒙古商业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9年,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的社会发展情况,配合编撰大型综合统计资料《奋进的内蒙古》,撰写《繁荣兴旺的内外贸易》。此文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内外贸易日益繁荣,对自治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文详细介绍了40年来内蒙古内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农村消费市场购销两旺,但在1990—1991年间,全区农村消费品市场却持续疲软。针对这一情况,1991年,撰写《农村消费品市场持续疲软症结何在》一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农村消费品市场持续疲软主要表现,包括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大大低于1980—1988年的平均速度;2.农村消费品市场回升速度低于城镇市场的回升速度;3.农村消费品市场远远不如生产资料市场活跃。二、介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包括1.供销社系统近一二年来资金严重短缺;2.随着农业的升温,农牧民对农牧业的生产性投入增加;3.卖粮难、卖毛难、收入增幅缓慢;4.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不足,“打白条”现象不断,收购价下跌;5.商品丰富,物价平稳,农民储蓄意识很强。三、改变疲软状况的几点建议:1.各级供销社积极进货,在经营上有一个新突破;2.农村消费品市场货源不足,品种规格单调,要送货下乡;3.有关部门要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4.加快产业、产品部门的调整。由于这篇文章时效性、针对性强,分析深入、透彻,为党政部门及决策部门了解农村市场疲软情况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建议。此文获1992年度全国商业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三等奖。
1996年,撰写《一九九五年我区消费品市场简析》一文,此文是针对1995年全区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主要介绍了1995年全区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发表于1996年《内蒙古统计》第2期。
随着自治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全区的“三资”企业发展也很快,为准确掌握全区“三资”企业人、财、物及经济效益等全面情况,内蒙古统计局与内蒙古经委联合搞了一次对“三资”企业的全面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后,于1996年撰写了《“三资”企业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这篇统计报告分3大部分:第一部分,三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详细介绍了“三资”企业投产、开业率、产值、收入、出口额、投资方式、投资行业等情况。第二部分,“三资”企业存在的问题:(一)客商实际投入资金到位率低;(二)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大;(三)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四)前期可行性论证工作不够扎实;(五)劳动密集型占多数。第三部分,对策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二)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三)积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四)对外商资金投向进行正确引导;(五)加强对“三资”企业的管理。这篇分析报告引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客观评价了内蒙古“三资”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党政领导及时了解“三资”企业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对策。此报告获1996年度全区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二等奖,同时获1996年度全国外经统计分析报告优秀奖。
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国内商业、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旅游等方面内容。最初的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是从1948年开始的,为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内蒙古即着手对外贸易工作,同时建立了自治区的外贸统计制度。当时主要贸易方式是易货贸易,主要贸易对象是蒙古和前苏联,主要出口商品是畜产品,主要进口商品是解放战争和人民生活急需的医疗器械、药品、布匹及运输工具。1948年,自治区的统计工作者就对自治区的外贸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这一工作不但开创了全区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的先河,也为支援前线、巩固后方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计局成立以后,贸易外经统计分析主要是根据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为适应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要求,按月、季、年等撰写一些反映国内外市场形势的统计分析。由于这个时期贸易外经统计反映的内容少,涉及指标有限,统计分析较简单,篇数也较少,贸易外经统计分析工作没有全面开展起来。进入80年代以后,全区国内商业、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反映商品流转、商业经济效益、市场运行状况、社会购买力、产销平衡及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内容逐步得到充实,有关的统计分析研究工作相应开展起来。
1980—1997年,利用贸易外经统计资料共撰写200余篇专题分析报告,其中,有一部分被刊登在《内蒙古统计年鉴》中,被新闻媒体采用160余篇,刊登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50篇。这些分析报告不仅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全社会了解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决策咨询建议。
1987年,为庆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统计局编撰综合统计资料——《光辉的四十年》,据此要求,撰写《财贸战线繁荣兴旺》一文,该文主要反映了自治区成立40年来,内蒙古商业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9年,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的社会发展情况,配合编撰大型综合统计资料《奋进的内蒙古》,撰写《繁荣兴旺的内外贸易》。此文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内外贸易日益繁荣,对自治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文详细介绍了40年来内蒙古内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农村消费市场购销两旺,但在1990—1991年间,全区农村消费品市场却持续疲软。针对这一情况,1991年,撰写《农村消费品市场持续疲软症结何在》一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农村消费品市场持续疲软主要表现,包括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大大低于1980—1988年的平均速度;2.农村消费品市场回升速度低于城镇市场的回升速度;3.农村消费品市场远远不如生产资料市场活跃。二、介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包括1.供销社系统近一二年来资金严重短缺;2.随着农业的升温,农牧民对农牧业的生产性投入增加;3.卖粮难、卖毛难、收入增幅缓慢;4.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不足,“打白条”现象不断,收购价下跌;5.商品丰富,物价平稳,农民储蓄意识很强。三、改变疲软状况的几点建议:1.各级供销社积极进货,在经营上有一个新突破;2.农村消费品市场货源不足,品种规格单调,要送货下乡;3.有关部门要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4.加快产业、产品部门的调整。由于这篇文章时效性、针对性强,分析深入、透彻,为党政部门及决策部门了解农村市场疲软情况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建议。此文获1992年度全国商业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三等奖。
1996年,撰写《一九九五年我区消费品市场简析》一文,此文是针对1995年全区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主要介绍了1995年全区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发表于1996年《内蒙古统计》第2期。
随着自治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全区的“三资”企业发展也很快,为准确掌握全区“三资”企业人、财、物及经济效益等全面情况,内蒙古统计局与内蒙古经委联合搞了一次对“三资”企业的全面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后,于1996年撰写了《“三资”企业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这篇统计报告分3大部分:第一部分,三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详细介绍了“三资”企业投产、开业率、产值、收入、出口额、投资方式、投资行业等情况。第二部分,“三资”企业存在的问题:(一)客商实际投入资金到位率低;(二)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大;(三)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四)前期可行性论证工作不够扎实;(五)劳动密集型占多数。第三部分,对策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二)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三)积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四)对外商资金投向进行正确引导;(五)加强对“三资”企业的管理。这篇分析报告引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客观评价了内蒙古“三资”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党政领导及时了解“三资”企业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对策。此报告获1996年度全区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二等奖,同时获1996年度全国外经统计分析报告优秀奖。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