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极端落后,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干部队伍中60%以上的人是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大学文化程度的不足2%。
自治区人民政府采取“包下来”的办法,对于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原有的少量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绝大部分分配到适当的工作岗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闲散失业人员和有初级文化知识的技术人员也基本上被吸收录用。
1947~1954年,自治区抽调了大批有培养前途的在职干部和青年学生,分批保送到东北工学院、吉林高级职业专科学校、长春土木建筑职业学校、天津矿业学院、南京交通技术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党中央政法大学和党中央财经学院等全国33所院校进修培养,共1272人。
1950~扩大到1954年,由内地和沿海省市经国家统一分配到自治区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学毕业生达792人。
1951年,中共华北局调整在内蒙古地区以外工作的内蒙古籍干部(多为专业技术干部)回自治区工作。
1952年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今内蒙古农牧学院)成立,这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高等院校。到1954年,两所院校共为自治区输送各类专门人才349名。自治区还从南京、上海等地分批招收失业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900余人来自治区工作。
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并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此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队伍人数达1312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的1.2%。
1955年以后,内蒙古地区主要的几所高等院校和绝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都相继建立,开始为自治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大批专业人才。由区外院校分配到自治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自治区科技队伍迅速扩大,到1960年达到47908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的16.47%。
1961~1962年,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不少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也被下放改行或精简回乡。自治区科技队伍的规模有所缩小。
1963年以后,全区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各项科学技术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不少已精简下放的专业技术人员被陆续收回。经国家统一分配到自治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在3000人左右。自治区科技队伍的规模又开始扩大,但直到1965年,仍比1960年少15000余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工作者受到严重打击迫害,科研和技术工作基本中断,许多科技人员被迫改行。各高等院校连续五年没有招生。以后又废除高考制度,只推荐经过二年以上实践的“工农兵”入学。“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家平均每年分配到自治区的大学毕业生比1965年下降49%。自治区科技队伍不仅没有大的发展,而且形成专业技术队伍年龄结构“断层”现象。
1977年以后,自治区科技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大批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经调整“归队”。大中专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电大、职大、函大、夜大、业余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的开展,以及职称评定和职称改革工作的进行,都极大地促进了自治区科技队伍的扩大。到1987年底,自治区科技队伍的人数比1977年增加了1.58倍,占到了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的27.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极端落后,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干部队伍中60%以上的人是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大学文化程度的不足2%。
自治区人民政府采取“包下来”的办法,对于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原有的少量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绝大部分分配到适当的工作岗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闲散失业人员和有初级文化知识的技术人员也基本上被吸收录用。
1947~1954年,自治区抽调了大批有培养前途的在职干部和青年学生,分批保送到东北工学院、吉林高级职业专科学校、长春土木建筑职业学校、天津矿业学院、南京交通技术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党中央政法大学和党中央财经学院等全国33所院校进修培养,共1272人。
1950~扩大到1954年,由内地和沿海省市经国家统一分配到自治区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学毕业生达792人。
1951年,中共华北局调整在内蒙古地区以外工作的内蒙古籍干部(多为专业技术干部)回自治区工作。
1952年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今内蒙古农牧学院)成立,这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高等院校。到1954年,两所院校共为自治区输送各类专门人才349名。自治区还从南京、上海等地分批招收失业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900余人来自治区工作。
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并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此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队伍人数达1312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的1.2%。
1955年以后,内蒙古地区主要的几所高等院校和绝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都相继建立,开始为自治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大批专业人才。由区外院校分配到自治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自治区科技队伍迅速扩大,到1960年达到47908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的16.47%。
1961~1962年,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不少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也被下放改行或精简回乡。自治区科技队伍的规模有所缩小。
1963年以后,全区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各项科学技术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不少已精简下放的专业技术人员被陆续收回。经国家统一分配到自治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在3000人左右。自治区科技队伍的规模又开始扩大,但直到1965年,仍比1960年少15000余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工作者受到严重打击迫害,科研和技术工作基本中断,许多科技人员被迫改行。各高等院校连续五年没有招生。以后又废除高考制度,只推荐经过二年以上实践的“工农兵”入学。“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家平均每年分配到自治区的大学毕业生比1965年下降49%。自治区科技队伍不仅没有大的发展,而且形成专业技术队伍年龄结构“断层”现象。
1977年以后,自治区科技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大批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经调整“归队”。大中专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电大、职大、函大、夜大、业余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的开展,以及职称评定和职称改革工作的进行,都极大地促进了自治区科技队伍的扩大。到1987年底,自治区科技队伍的人数比1977年增加了1.58倍,占到了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的27.79%。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