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口岸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第一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我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山西、河北等地商人便往来于满洲里和内地之间,主要与当地蒙古民族进行以物易物,沙俄边境地区的商人也用烟、酒、糖、布等与当地牧民进行交易。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把满洲里开辟为商埠。满洲里铁路口岸始建于1900年,1901年开通。沙俄利用与清朝政府的《中俄密约》取得修筑东清铁路特权,沙俄工程技术人员、商人、巡队及其家属等涌入满洲里,俄商在主要街道开设店铺,进行贸易,有卜西马基酒店、卡奇纽夫肉铺、巴库诺夫杂货店等。满洲里成为当时中国对俄、蒙进出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销往俄国的商品有鲜鱼、毛皮、皮革、食品;销往蒙古的商品主要有面粉、布匹、杂货、砖茶等。俄国商品和内地的商品,还要用马车或骆驼运到蒙古的大库伦(今乌兰巴托)和桑贝子等地进行交易。全线通车后,将车站定名为满洲里(意思为满洲以里的地域),成为滨(哈尔滨)洲(满洲里)线铁路的终点站。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迫使清朝政府订立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满洲里商埠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对日开放,同时设立了海关。从此,日本商人也涌入经商,打破了俄商的垄断局面,满洲里成了充满洋商洋货,中、日、俄商人激烈争夺的市场。民国元年(1912年),当地的中国商人成立了商务会,入会的商号有经营棉布、杂货的隆泰号、洪发盛等,会员发展到470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沙俄因参战需要,驱使9 000多名俄国商人涌入满洲里,掠夺军需物资。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大批俄国人越境入华,满洲里人口激增到4万多人,其中俄国人就达到3万多人,商号和饮食服务业也相应大量增加,市场一时也繁荣起来。1921年后,中俄边界封闭,俄民(当地称“白俄”)回国无望,除留居当地者外,纷纷迁往博克图、扎兰屯、海拉尔、哈尔滨等地,商户也随之减少。1924~1927年,东北军阀张作霖以防止赤化为名,严禁越界经商,对俄、蒙贸易往来中断。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扎赉诺尔矿区生产下降,人口外流,商户减少,市场萧条。1932~1945年,日军侵占满洲里,封锁了边境,伪满政府发布了“国家动员法令”,制定了粮食、毛皮、牲畜等统制法,对居民实行配给制,市场实行垄断,人口锐减,生产下降,商业萧条。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市区人口减少到7 000人,外商店铺关闭,当地的私营商业也只剩大华、同信隆等少数几家大户和一些小店铺、小摊位及几户旅蒙商等。1946年满洲里解放,人民政府没收了日伪的“配给店”等敌伪财产,于同年11月,建立了第一家公营商业“大众合作社”。
满洲里铁路口岸于1901年开通,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口岸。现有宽准轨道发编组线51条,其中宽轨24条,准轨27条;口岸站换装线、专用线等线路90余条;宽轨列车会让站一个;换装场地20余个,其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大型或专业换装仓储基地11个。1999~2005年,铁道部先后投资6亿元对满洲里铁路口岸进行应急改造和扩容扩能改造工程,增加、改造了多条线路,新建了集装箱、原油等专业换装场,使铁路口岸的接运、换装能力大幅度提高。宽轨站存车能力达到1847车,准轨1907车,年综合换运能力达2 000万吨以上。口岸查验手段先进,通关作业信息化程度高,配有钴60火车自动检查系统、列车电子监控系统、放射性检测仪等现代化设备设施,建立了覆盖各监管场区的网络系统,实现了进出口货物远程监控和查验信息的同步传输。各货代报关企业与海关、检验检疫局、铁路车站实现了微机联网,配备了多种性能先进的现代化换装设备,能够满足各种进出口货物的换装仓储需求。
2002年,满洲里铁路口岸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两个铁路口岸之一。为解决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货物与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总投资18亿元的滨洲铁路海满段复线和总投资2.4亿元的铁路口岸二期扩能工程已经于2006年4月份开工建设。扩能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木材熏蒸场、落地及换装场、国内货场和改造准轨车场、宽轨道发场等,改造后的宽轨站存车能力2 087车、准轨站存车能力2 347车、换运能力达到3 000万吨,预计2007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2006年,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2 171万吨,位居全国同类口岸之首。
1989年,经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批准又开通了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公路口岸,在原中苏两国铁路员工通勤通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1992年,经中俄两国政府换文,赋予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公路口岸国际口岸地位。1993年,为适应中俄两国贸易扩大和友好往来的需要,开始移址新建了满洲里国际公路口岸,位于中俄42号界标附近,距满洲里市区9公里。口岸规划区面积1.5平方公里,长远规划设计14条通道,年过货能力可达350万吨,进出境人员可达300万人次。口岸出入道路机动车道宽
与满洲里口岸相对应的是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属赤塔州管辖。赤塔州所在的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5%,石油储量占全俄近50%,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是俄罗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开发重点。西伯利亚地区已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各国为搞活国际商贸经济竞相开发的“热点”。满洲里口岸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加之中国政府赋予满洲里口岸的优惠政策,以及俄方特区政策的到位,实施通贸兴边、跨国旅游、综合服务、加工增值等多元互补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满洲里口岸将在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满洲里口岸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第一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我国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山西、河北等地商人便往来于满洲里和内地之间,主要与当地蒙古民族进行以物易物,沙俄边境地区的商人也用烟、酒、糖、布等与当地牧民进行交易。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把满洲里开辟为商埠。满洲里铁路口岸始建于1900年,1901年开通。沙俄利用与清朝政府的《中俄密约》取得修筑东清铁路特权,沙俄工程技术人员、商人、巡队及其家属等涌入满洲里,俄商在主要街道开设店铺,进行贸易,有卜西马基酒店、卡奇纽夫肉铺、巴库诺夫杂货店等。满洲里成为当时中国对俄、蒙进出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销往俄国的商品有鲜鱼、毛皮、皮革、食品;销往蒙古的商品主要有面粉、布匹、杂货、砖茶等。俄国商品和内地的商品,还要用马车或骆驼运到蒙古的大库伦(今乌兰巴托)和桑贝子等地进行交易。全线通车后,将车站定名为满洲里(意思为满洲以里的地域),成为滨(哈尔滨)洲(满洲里)线铁路的终点站。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迫使清朝政府订立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满洲里商埠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对日开放,同时设立了海关。从此,日本商人也涌入经商,打破了俄商的垄断局面,满洲里成了充满洋商洋货,中、日、俄商人激烈争夺的市场。民国元年(1912年),当地的中国商人成立了商务会,入会的商号有经营棉布、杂货的隆泰号、洪发盛等,会员发展到470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沙俄因参战需要,驱使9 000多名俄国商人涌入满洲里,掠夺军需物资。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大批俄国人越境入华,满洲里人口激增到4万多人,其中俄国人就达到3万多人,商号和饮食服务业也相应大量增加,市场一时也繁荣起来。1921年后,中俄边界封闭,俄民(当地称“白俄”)回国无望,除留居当地者外,纷纷迁往博克图、扎兰屯、海拉尔、哈尔滨等地,商户也随之减少。1924~1927年,东北军阀张作霖以防止赤化为名,严禁越界经商,对俄、蒙贸易往来中断。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扎赉诺尔矿区生产下降,人口外流,商户减少,市场萧条。1932~1945年,日军侵占满洲里,封锁了边境,伪满政府发布了“国家动员法令”,制定了粮食、毛皮、牲畜等统制法,对居民实行配给制,市场实行垄断,人口锐减,生产下降,商业萧条。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市区人口减少到7 000人,外商店铺关闭,当地的私营商业也只剩大华、同信隆等少数几家大户和一些小店铺、小摊位及几户旅蒙商等。1946年满洲里解放,人民政府没收了日伪的“配给店”等敌伪财产,于同年11月,建立了第一家公营商业“大众合作社”。
满洲里铁路口岸于1901年开通,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口岸。现有宽准轨道发编组线51条,其中宽轨24条,准轨27条;口岸站换装线、专用线等线路90余条;宽轨列车会让站一个;换装场地20余个,其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大型或专业换装仓储基地11个。1999~2005年,铁道部先后投资6亿元对满洲里铁路口岸进行应急改造和扩容扩能改造工程,增加、改造了多条线路,新建了集装箱、原油等专业换装场,使铁路口岸的接运、换装能力大幅度提高。宽轨站存车能力达到1847车,准轨1907车,年综合换运能力达2 000万吨以上。口岸查验手段先进,通关作业信息化程度高,配有钴60火车自动检查系统、列车电子监控系统、放射性检测仪等现代化设备设施,建立了覆盖各监管场区的网络系统,实现了进出口货物远程监控和查验信息的同步传输。各货代报关企业与海关、检验检疫局、铁路车站实现了微机联网,配备了多种性能先进的现代化换装设备,能够满足各种进出口货物的换装仓储需求。
2002年,满洲里铁路口岸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两个铁路口岸之一。为解决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货物与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总投资18亿元的滨洲铁路海满段复线和总投资2.4亿元的铁路口岸二期扩能工程已经于2006年4月份开工建设。扩能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木材熏蒸场、落地及换装场、国内货场和改造准轨车场、宽轨道发场等,改造后的宽轨站存车能力2 087车、准轨站存车能力2 347车、换运能力达到3 000万吨,预计2007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2006年,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2 171万吨,位居全国同类口岸之首。
1989年,经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批准又开通了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公路口岸,在原中苏两国铁路员工通勤通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1992年,经中俄两国政府换文,赋予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公路口岸国际口岸地位。1993年,为适应中俄两国贸易扩大和友好往来的需要,开始移址新建了满洲里国际公路口岸,位于中俄42号界标附近,距满洲里市区9公里。口岸规划区面积1.5平方公里,长远规划设计14条通道,年过货能力可达350万吨,进出境人员可达300万人次。口岸出入道路机动车道宽
与满洲里口岸相对应的是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属赤塔州管辖。赤塔州所在的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5%,石油储量占全俄近50%,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是俄罗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开发重点。西伯利亚地区已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各国为搞活国际商贸经济竞相开发的“热点”。满洲里口岸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加之中国政府赋予满洲里口岸的优惠政策,以及俄方特区政策的到位,实施通贸兴边、跨国旅游、综合服务、加工增值等多元互补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满洲里口岸将在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