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毛都口岸(又译甘其毛道,甘其毛都汉语意为“一棵树”。原称288口岸)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川井镇境内中蒙边境线703号界标附近,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的嘎顺苏海图口岸相对应。距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133公里,距呼和浩特市570公里。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在同一条经线上,距乌兰巴托市650公里,距蒙古国南戈壁省达兰扎达嘎德市330公里,距南戈壁省塔本陶勒盖煤矿190公里,距蒙古国奥云陶勒盖铜矿70公里,是距蒙古两大矿山最近的“陆路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毗邻蒙古国最南集部资源富的南戈壁省,堪称中国脊背上的“聚宝盆”。全省总人口4.69万人,总面积16.5万平方公里,60%以上的地下都有丰富的资源,有煤、镁、铜、铅、锌、铁、芒销、水晶、莹石等,其中煤和铜储量最丰富,且易开采。已探明煤炭储量为530亿吨,其中距中国甘其毛都口岸190公里的塔本陶勒盖煤矿储量64亿吨,其中主焦煤18亿吨,动力煤46亿吨,该煤低灰、低硫、高热值,是世界稀缺煤种,属优质冶金炼焦用煤。距甘其毛都口岸70公里的奥云陶勒盖铜矿已探明铜金属量2540万吨,黄金1028吨,银5144吨,铁矿石27亿吨,钼81 600吨,储量居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由于蒙古国不具备加工矿产品的水、电等生产要素,甘其毛都口岸成为国内外开发利用蒙古国资源的最佳出口通道和中国“脊背”上的国际边贸重要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1989年12月20日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1992年正式辟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 2004年实现煤炭进口在非开放期间临时开放,2004年5月28日蒙古国原煤正式通关, 2004年7月5日,甘其毛都口岸议定由双边季节性开放提升为双边常年开放口岸,2007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复甘其毛都口岸为中蒙双边常年开放的边境公路口岸, 2008年10月17日口岸通过自治区常年开放预验收。2009年6月3日通过国家常年开放正式验收,于同年9月实现正式常年开放。
甘其毛都口岸自实现双边常年开放以来,中蒙边境贸易大幅增长,日均过货量突破6万吨。海关监管场所企业4家,现有过煤企业28家。过煤车辆由2004年的20辆发展到近6500辆,煤炭进口量已突破2600万吨,跃居内蒙古公路口岸进出口贸易量之首,成为自治区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和仅次于满洲里的综合口岸。
为加快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甘其毛都口岸通关时间延长,查验设施和检测手段得到进一步改进,过煤通道由过去年的2条增加到5条(三出二进),使煤炭运输进出车辆的通关能力由2009年日均400辆增加到现在的日均1200多辆。2011年过煤量突破1100万吨。目前,物流园区实现过境车辆全封闭运行,口岸的通关能力和物流体系已初具规模。
甘其毛都口岸注重健全和完善规划,完成了口岸总规、控制性详规、中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公路、铁路、飞机场规划。《中国甘其毛都口岸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和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年限2009—2020年,规划人口2万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分为六大功能区,即保税区、互市贸易区、专业市场区、生活居住区、商务区、配送物流区。 随着口岸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蒙双方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甘其毛都口岸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开放期间,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2.77亿元,先后建成海关、国检大楼、口岸联检楼、海关监管场所、欣泰物流园区、际誉物流园区、宏蓬商贸城、报关报检大楼、集中供水、供电、供热工程等;实现了规划区内2.2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电子报关等“五通”。2011年,甘其毛都口岸在建的项目共有28个,总投资共计14.5亿元,总规模共计87万平方米。其中,续建的项目共有17个,有报关报检大楼、互市贸易区、汽配物流区、商贸住宅、通道扩建等,总投资共计9.5亿元,总规模共计51万平方米。新建的项目共有11个,有口岸医院、金泰酒店、商住综合楼、国贸大厦等,总投资共计5亿元,总规模共计36万平方米。在交通方面建成了总长1800米,宽30米的口岸疏港通道,完成了由口岸到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区230公里的无卸载运煤道路,已建成连接京藏高速公路的一级疏港外运公路。连接中蒙甘其毛都口岸的神华甘泉(甘其毛都一包头万水泉)铁路,全长354公里,投资41亿元,铁道铺设已全部完工,其他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一个向北辐射俄罗斯、蒙古,南连包头、呼和浩特到黄骅港,贯通南北的国际能源通道正在形成。甘其毛都口岸已成为蒙古国南戈壁省能源资源输出最近的出海通道、中蒙俄的经济大动脉。
甘其毛都口岸(又译甘其毛道,甘其毛都汉语意为“一棵树”。原称288口岸)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川井镇境内中蒙边境线703号界标附近,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的嘎顺苏海图口岸相对应。距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133公里,距呼和浩特市570公里。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在同一条经线上,距乌兰巴托市650公里,距蒙古国南戈壁省达兰扎达嘎德市330公里,距南戈壁省塔本陶勒盖煤矿190公里,距蒙古国奥云陶勒盖铜矿70公里,是距蒙古两大矿山最近的“陆路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毗邻蒙古国最南集部资源富的南戈壁省,堪称中国脊背上的“聚宝盆”。全省总人口4.69万人,总面积16.5万平方公里,60%以上的地下都有丰富的资源,有煤、镁、铜、铅、锌、铁、芒销、水晶、莹石等,其中煤和铜储量最丰富,且易开采。已探明煤炭储量为530亿吨,其中距中国甘其毛都口岸190公里的塔本陶勒盖煤矿储量64亿吨,其中主焦煤18亿吨,动力煤46亿吨,该煤低灰、低硫、高热值,是世界稀缺煤种,属优质冶金炼焦用煤。距甘其毛都口岸70公里的奥云陶勒盖铜矿已探明铜金属量2540万吨,黄金1028吨,银5144吨,铁矿石27亿吨,钼81 600吨,储量居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由于蒙古国不具备加工矿产品的水、电等生产要素,甘其毛都口岸成为国内外开发利用蒙古国资源的最佳出口通道和中国“脊背”上的国际边贸重要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1989年12月20日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1992年正式辟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 2004年实现煤炭进口在非开放期间临时开放,2004年5月28日蒙古国原煤正式通关, 2004年7月5日,甘其毛都口岸议定由双边季节性开放提升为双边常年开放口岸,2007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复甘其毛都口岸为中蒙双边常年开放的边境公路口岸, 2008年10月17日口岸通过自治区常年开放预验收。2009年6月3日通过国家常年开放正式验收,于同年9月实现正式常年开放。
甘其毛都口岸自实现双边常年开放以来,中蒙边境贸易大幅增长,日均过货量突破6万吨。海关监管场所企业4家,现有过煤企业28家。过煤车辆由2004年的20辆发展到近6500辆,煤炭进口量已突破2600万吨,跃居内蒙古公路口岸进出口贸易量之首,成为自治区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和仅次于满洲里的综合口岸。
为加快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甘其毛都口岸通关时间延长,查验设施和检测手段得到进一步改进,过煤通道由过去年的2条增加到5条(三出二进),使煤炭运输进出车辆的通关能力由2009年日均400辆增加到现在的日均1200多辆。2011年过煤量突破1100万吨。目前,物流园区实现过境车辆全封闭运行,口岸的通关能力和物流体系已初具规模。
甘其毛都口岸注重健全和完善规划,完成了口岸总规、控制性详规、中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公路、铁路、飞机场规划。《中国甘其毛都口岸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和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年限2009—2020年,规划人口2万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分为六大功能区,即保税区、互市贸易区、专业市场区、生活居住区、商务区、配送物流区。 随着口岸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蒙双方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甘其毛都口岸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开放期间,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2.77亿元,先后建成海关、国检大楼、口岸联检楼、海关监管场所、欣泰物流园区、际誉物流园区、宏蓬商贸城、报关报检大楼、集中供水、供电、供热工程等;实现了规划区内2.2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电子报关等“五通”。2011年,甘其毛都口岸在建的项目共有28个,总投资共计14.5亿元,总规模共计87万平方米。其中,续建的项目共有17个,有报关报检大楼、互市贸易区、汽配物流区、商贸住宅、通道扩建等,总投资共计9.5亿元,总规模共计51万平方米。新建的项目共有11个,有口岸医院、金泰酒店、商住综合楼、国贸大厦等,总投资共计5亿元,总规模共计36万平方米。在交通方面建成了总长1800米,宽30米的口岸疏港通道,完成了由口岸到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区230公里的无卸载运煤道路,已建成连接京藏高速公路的一级疏港外运公路。连接中蒙甘其毛都口岸的神华甘泉(甘其毛都一包头万水泉)铁路,全长354公里,投资41亿元,铁道铺设已全部完工,其他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一个向北辐射俄罗斯、蒙古,南连包头、呼和浩特到黄骅港,贯通南北的国际能源通道正在形成。甘其毛都口岸已成为蒙古国南戈壁省能源资源输出最近的出海通道、中蒙俄的经济大动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