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公里的山岗东南坡脚下,是一块背风向阳的浅洼地。该遗址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东北临河沟,沟下有泉水,再往东北行1.5公里便是牤牛河(距遗址2公里);隔沟的岗地上是著名的兴隆洼遗址;东与石砬山相连,山间形成马鞍形坡地,即为是石砬山红山文化遗址,与小山遗址仅距300米。
小山遗址为1982年冬发现,现地表已辟为农田,面积不甚明了。地表可见“灰土圈”8处,房址为近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在20~40平方米,居住面党中央有一圆形或方形坑(灶址)。
小山遗址所出遗物相当丰富。有陶器、石器以及胡桃楸果核等。陶器仅见器皿与炊器之类。有筒形罐、尊形器、椭圆底罐、盂、深腹钵、钵、碗、盘、圈足钵、杯、敛口鼓腹罐和器盖等,均为手制。90%以上为夹砂褐陶。几乎全部施以纹饰。偶见细砂红褐陶,泥质陶甚少。陶器纹饰多样,富于变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几何纹和动物纹。大多数器物上仅施一种纹饰,少部分器物上施以复合纹饰。在2号房址中,还出土了一件尊形陶器。其表面施猪、鹿、鸟首形灵物图案。施纹时首先压划出轮廓线,然后填上细密规整的网格,只有各灵物的眼睛、猪首上的獠牙、鹿首上耳的中部、上颌以及蹄部等保持器表磨光面,可谓画龙点睛之功,使灵物形象栩栩如生。3种灵物图像是以生活中的实物为原形,是人们创造的崇拜对象。猪首蛇身图形即所谓的猪龙,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蛇身灵物形象之一,从而证明此地当时是龙的发祥地之一。
石器有斧、穿孔斧形器、凿、耜、环状器、饼形器、砥石、磨石、磨棒、磨盘、槽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等十几种。
胡桃楸果核发现于第1号房址中。据有关专家研究,胡桃楸可能与其他乔木树种共同组成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推测敖汉地区当时的自然植被可能属温带森林。它的发现,为该地区远古植被和气候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小山遗址属赵宝沟文化类型,据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6850年。
小山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公里的山岗东南坡脚下,是一块背风向阳的浅洼地。该遗址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东北临河沟,沟下有泉水,再往东北行1.5公里便是牤牛河(距遗址2公里);隔沟的岗地上是著名的兴隆洼遗址;东与石砬山相连,山间形成马鞍形坡地,即为是石砬山红山文化遗址,与小山遗址仅距300米。
小山遗址为1982年冬发现,现地表已辟为农田,面积不甚明了。地表可见“灰土圈”8处,房址为近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在20~40平方米,居住面党中央有一圆形或方形坑(灶址)。
小山遗址所出遗物相当丰富。有陶器、石器以及胡桃楸果核等。陶器仅见器皿与炊器之类。有筒形罐、尊形器、椭圆底罐、盂、深腹钵、钵、碗、盘、圈足钵、杯、敛口鼓腹罐和器盖等,均为手制。90%以上为夹砂褐陶。几乎全部施以纹饰。偶见细砂红褐陶,泥质陶甚少。陶器纹饰多样,富于变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几何纹和动物纹。大多数器物上仅施一种纹饰,少部分器物上施以复合纹饰。在2号房址中,还出土了一件尊形陶器。其表面施猪、鹿、鸟首形灵物图案。施纹时首先压划出轮廓线,然后填上细密规整的网格,只有各灵物的眼睛、猪首上的獠牙、鹿首上耳的中部、上颌以及蹄部等保持器表磨光面,可谓画龙点睛之功,使灵物形象栩栩如生。3种灵物图像是以生活中的实物为原形,是人们创造的崇拜对象。猪首蛇身图形即所谓的猪龙,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蛇身灵物形象之一,从而证明此地当时是龙的发祥地之一。
石器有斧、穿孔斧形器、凿、耜、环状器、饼形器、砥石、磨石、磨棒、磨盘、槽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等十几种。
胡桃楸果核发现于第1号房址中。据有关专家研究,胡桃楸可能与其他乔木树种共同组成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推测敖汉地区当时的自然植被可能属温带森林。它的发现,为该地区远古植被和气候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小山遗址属赵宝沟文化类型,据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6850年。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