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岔文化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命名。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时间在商代晚期到西周。
陶器以泥质为主,夹砂陶数量较少。褐色陶数量较多,灰陶次之。以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器物口沿多贴附泥条加固,足根、器耳以榫卯法与器体相接,鬲足模制。以绳纹为大宗。器型有侈沿鬲、高领鬲、高领壶、甗、豆、鼎、盆等。
石器均为磨制,有刀、斧、凿、铲、研磨器、砺石等。铜器数量少,有管銎斧、耳环、锥等。为定居农业文化。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方形,门道位于东墙,房屋平面呈凸字型,四周多为夯筑墙,房内西北部有地面灶或石板灶。灰坑以椭圆形或圆形的直璧平底坑为主,方形或圆形袋状坑较少。
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头向北。均为单人葬,葬式为侧身直肢或略屈肢葬。随葬品数量少,种类简单,以玛瑙或料石项链、铜耳环为主,个别见管銎铜斧及少量骨铲、骨锥等骨制品。
西岔文化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命名。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时间在商代晚期到西周。
陶器以泥质为主,夹砂陶数量较少。褐色陶数量较多,灰陶次之。以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器物口沿多贴附泥条加固,足根、器耳以榫卯法与器体相接,鬲足模制。以绳纹为大宗。器型有侈沿鬲、高领鬲、高领壶、甗、豆、鼎、盆等。
石器均为磨制,有刀、斧、凿、铲、研磨器、砺石等。铜器数量少,有管銎斧、耳环、锥等。为定居农业文化。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方形,门道位于东墙,房屋平面呈凸字型,四周多为夯筑墙,房内西北部有地面灶或石板灶。灰坑以椭圆形或圆形的直璧平底坑为主,方形或圆形袋状坑较少。
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头向北。均为单人葬,葬式为侧身直肢或略屈肢葬。随葬品数量少,种类简单,以玛瑙或料石项链、铜耳环为主,个别见管銎铜斧及少量骨铲、骨锥等骨制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