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唐代。内蒙古博物院藏。1975年赤峰市敖汉旗出土。银壶通盖高42.5厘米、口径5.4厘米、壶体高34厘米、底径10~15.8厘米。
壶身为椭圆形,壶口直高,壶身通体錾刻摩羯鱼两尾,呈直立两两相抱状。鱼龙头上唇翻卷,吐舌长伸,两口之间錾刻一火焰纹宝珠,意为二龙戏珠。鱼流线形躯体和壶身形状相吻合,肩部以鳍卷起尖结,鳞和尾鳍錾刻细致入微,造型生动逼真。
壶口有盖,形似宝珠,底部托有四瓣形翼,并錾有辐射线纹饰。器兽顶焊有一珠形钮,上錾刻四瓣形花卉,珠盖连接处拴一小银环,上穿银链将器盖和提梁连接起来。
提梁为弓形,用扁平银条打制,断面呈三棱形,上錾有七枚三瓣形花卉图案。提梁两端向上卷曲成花纹形装饰,形成套环,使小银环和壶肩部器耳相连接。
器耳为鸟形,用铜片打制,形似两个展翅欲飞的小鸟攀附于壶肩上,鸟嘴插入壶肩小圆孔内,鸟腹焊于鱼龙肩脊鳍上。
这件银壶的造型和鱼龙的细部特征都和赤峰市喀喇沁旗唐代晚期银器窖藏中的双鱼壶、摩羯鱼银盘中的鱼龙造型十分接近。因此,银壶在年代上大致属于晚唐的作品,估计为中原地区制造后输入到奚族居住区供贵族阶层使用。
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唐代。内蒙古博物院藏。1975年赤峰市敖汉旗出土。银壶通盖高42.5厘米、口径5.4厘米、壶体高34厘米、底径10~15.8厘米。
壶身为椭圆形,壶口直高,壶身通体錾刻摩羯鱼两尾,呈直立两两相抱状。鱼龙头上唇翻卷,吐舌长伸,两口之间錾刻一火焰纹宝珠,意为二龙戏珠。鱼流线形躯体和壶身形状相吻合,肩部以鳍卷起尖结,鳞和尾鳍錾刻细致入微,造型生动逼真。
壶口有盖,形似宝珠,底部托有四瓣形翼,并錾有辐射线纹饰。器兽顶焊有一珠形钮,上錾刻四瓣形花卉,珠盖连接处拴一小银环,上穿银链将器盖和提梁连接起来。
提梁为弓形,用扁平银条打制,断面呈三棱形,上錾有七枚三瓣形花卉图案。提梁两端向上卷曲成花纹形装饰,形成套环,使小银环和壶肩部器耳相连接。
器耳为鸟形,用铜片打制,形似两个展翅欲飞的小鸟攀附于壶肩上,鸟嘴插入壶肩小圆孔内,鸟腹焊于鱼龙肩脊鳍上。
这件银壶的造型和鱼龙的细部特征都和赤峰市喀喇沁旗唐代晚期银器窖藏中的双鱼壶、摩羯鱼银盘中的鱼龙造型十分接近。因此,银壶在年代上大致属于晚唐的作品,估计为中原地区制造后输入到奚族居住区供贵族阶层使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