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逆修墓北面五唐里,约合今5.4华里范围内,已于民国22年(1933)淹没于乌梁素海之中,现为乌梁素海的东南部。这里虽已变成泽国,但个别地方土丘略高于水面,显露出当年天德军城的遗址。据当地居民说,原来称沉没于水中的古城作土城子,有人曾在土城子中住家。天德军城位置的被发现,为推求《元和郡县志》所记本地区其他古城的地址找到坐标。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墓葬所在地,战国至秦属九原地,汉改五原郡西安阳县,北魏置沃野镇于其北境。隋代在南乌拉山北置大同城,唐初先后隶燕然都护及瀚海都督,嗣因改制,隶属安北都护府,置阴山县,后改隶丰州天德军。在王逆修墓地东2.5公里处,隋代大同城故址尚在,墓地北面1.5公里,唐代永济栅(又名永清栅)遗址犹存。墓地面南约3公里为隋唐丛葬之地,王逆修墓适在这个墓群的东北边缘。故此,该志被称为唐代北方地区边城考古的重要“坐标”。
王逆修墓北面五唐里,约合今5.4华里范围内,已于民国22年(1933)淹没于乌梁素海之中,现为乌梁素海的东南部。这里虽已变成泽国,但个别地方土丘略高于水面,显露出当年天德军城的遗址。据当地居民说,原来称沉没于水中的古城作土城子,有人曾在土城子中住家。天德军城位置的被发现,为推求《元和郡县志》所记本地区其他古城的地址找到坐标。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墓葬所在地,战国至秦属九原地,汉改五原郡西安阳县,北魏置沃野镇于其北境。隋代在南乌拉山北置大同城,唐初先后隶燕然都护及瀚海都督,嗣因改制,隶属安北都护府,置阴山县,后改隶丰州天德军。在王逆修墓地东2.5公里处,隋代大同城故址尚在,墓地北面1.5公里,唐代永济栅(又名永清栅)遗址犹存。墓地面南约3公里为隋唐丛葬之地,王逆修墓适在这个墓群的东北边缘。故此,该志被称为唐代北方地区边城考古的重要“坐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