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力图召双耳白塔俗称“白塔”,亦称“长寿佛塔”。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席力图召院内。始建于清乾隆末年。该塔造型别致,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清代覆钵式佛塔。现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塔为覆钵式,全部用汉白玉雕刻垒砌而成。佛塔通高15米。塔体建在一座高1.6米,边长10.66米的方形高石台座上,台座由条石筑成。台座四周筑有汉白玉栏板,南面有台阶,可登座顶。
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须弥座式,平面呈方形,立面呈亚子形,底部和上部都有三层向内递进的台阶,中间为雕有双狮和佛宝图案的束腰部位,四角配有蟠龙石柱。塔基之上为塔的座身。座身呈阶梯型,分五级内收。座身上置一状如覆钵的塔身。塔身南面设有拱形佛龛,内供长寿佛一尊。再上为塔刹部分。
塔刹又分为三部分组成,包括刹座、刹身、刹顶。刹座为方形,刹身为锥形,由13层相轮组成,称“十三天”,立于方形的刹座之上。相轮上覆以伞盖,伞盖上冠以日、月二轮,组成刹顶。伞盖、日、月皆为铜制鎏金体。塔刹的伞盖上,挂有12只镀金的风铃,在伞盖下还有左右对称的铜制鎏金的流云纹大耳饰,其造型,精美程度极为罕见。
白塔表面遍布石刻,雕饰丰富,工艺精湛。除塔身和塔刹雕刻有大量的梵文经字外,其他部位还雕有佛教的七珍、八宝、瑞兽、蟠龙、仙人、菩萨,火焰、祥云、缨络,以及灵芝、如意、寿字等祝愿活佛吉祥如意、长寿多福的图案。如此丰富的雕刻内容,既保留佛教文化的内容,又融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洁白的佛塔,配以鎏金的饰件,再加上彩色的描绘,使整个佛塔更加精美绝伦。
据史料记载:该塔是席力图召独有的建筑。席力图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呼和浩特最早建立和最著名的召庙之一,清乾隆年间,因席力图召七世、八世活佛均年幼早逝,为此,席力图召喇嘛建造佛塔供长寿佛,以乞求活佛长寿。故该塔又称“长寿佛塔”。
席力图召双耳白塔俗称“白塔”,亦称“长寿佛塔”。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席力图召院内。始建于清乾隆末年。该塔造型别致,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清代覆钵式佛塔。现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塔为覆钵式,全部用汉白玉雕刻垒砌而成。佛塔通高15米。塔体建在一座高1.6米,边长10.66米的方形高石台座上,台座由条石筑成。台座四周筑有汉白玉栏板,南面有台阶,可登座顶。
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须弥座式,平面呈方形,立面呈亚子形,底部和上部都有三层向内递进的台阶,中间为雕有双狮和佛宝图案的束腰部位,四角配有蟠龙石柱。塔基之上为塔的座身。座身呈阶梯型,分五级内收。座身上置一状如覆钵的塔身。塔身南面设有拱形佛龛,内供长寿佛一尊。再上为塔刹部分。
塔刹又分为三部分组成,包括刹座、刹身、刹顶。刹座为方形,刹身为锥形,由13层相轮组成,称“十三天”,立于方形的刹座之上。相轮上覆以伞盖,伞盖上冠以日、月二轮,组成刹顶。伞盖、日、月皆为铜制鎏金体。塔刹的伞盖上,挂有12只镀金的风铃,在伞盖下还有左右对称的铜制鎏金的流云纹大耳饰,其造型,精美程度极为罕见。
白塔表面遍布石刻,雕饰丰富,工艺精湛。除塔身和塔刹雕刻有大量的梵文经字外,其他部位还雕有佛教的七珍、八宝、瑞兽、蟠龙、仙人、菩萨,火焰、祥云、缨络,以及灵芝、如意、寿字等祝愿活佛吉祥如意、长寿多福的图案。如此丰富的雕刻内容,既保留佛教文化的内容,又融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洁白的佛塔,配以鎏金的饰件,再加上彩色的描绘,使整个佛塔更加精美绝伦。
据史料记载:该塔是席力图召独有的建筑。席力图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呼和浩特最早建立和最著名的召庙之一,清乾隆年间,因席力图召七世、八世活佛均年幼早逝,为此,席力图召喇嘛建造佛塔供长寿佛,以乞求活佛长寿。故该塔又称“长寿佛塔”。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