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乌拉古城址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辉苏木西北17公里,东距今辉河主河道10公里,西距辉河旧河道2公里,城址东1公里为巴彦乌拉,古城东墙紧靠一条已干涸的河岔。
古城近似方形,方向北偏西30度。城墙土筑,南北长410米,东西宽440米,周长约1700米,残高1.3米~2米,底宽约15米,顶宽约4米,无马面,四角有角楼,高约2.5米,四面正中各有一城门,门宽约18米,无瓮门。城墙外护城壕不明显。内城土墙高仅0.3米,坍宽约10米。城内南门到北门呈一条中轴线,主要建筑均贯穿在这条中轴线上。最大建筑在党中央,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2米,东西宽约40米,高约3米,其前方有长约10米、宽约20米的台阶。建筑址上残砖碎瓦俯拾皆是。
柱础坑排列成行,东北角上出露的玄武岩柱础石,呈不规则六角形,质朴无纹。其正北,有东西一字排开的3个方形建筑址,边长约20米,高约1.5米,中间的建筑址正对党中央的最大建筑,与其同在中轴线上,其间有青砖铺砌的甬道相连,甬道长约66米、宽6米。党中央建筑往南至南门之间也有青砖甬道,长156米、宽6米。党中央建筑至东门之间有一条甬道,但铺砌的青砖已所剩无几。
城内遗物主要为砖瓦等。砖为青灰色,个别带有绳纹,长34厘米~35厘米,宽17厘米,厚4.5厘米~5.5厘米。瓦的种类较多,背面均带布纹。大多为青灰色的板瓦和筒瓦,琉璃瓦的胎均为红色,釉色分黄、绿两种,有瓦滴、瓦当、脊饰、筒瓦及饰半釉的板瓦等,图案以有龙纹者最具特色。
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文物站米文平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研究认为,坐落在辉河岸边的巴彦乌拉古城,即蒙古汗国时期的所谓“斡赤斤大帐”所在地,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的故城。巴彦乌拉古城已成为呼伦贝尔盟地区第二座有史可查的城址。
巴彦乌拉古城址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辉苏木西北17公里,东距今辉河主河道10公里,西距辉河旧河道2公里,城址东1公里为巴彦乌拉,古城东墙紧靠一条已干涸的河岔。
古城近似方形,方向北偏西30度。城墙土筑,南北长410米,东西宽440米,周长约1700米,残高1.3米~2米,底宽约15米,顶宽约4米,无马面,四角有角楼,高约2.5米,四面正中各有一城门,门宽约18米,无瓮门。城墙外护城壕不明显。内城土墙高仅0.3米,坍宽约10米。城内南门到北门呈一条中轴线,主要建筑均贯穿在这条中轴线上。最大建筑在党中央,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2米,东西宽约40米,高约3米,其前方有长约10米、宽约20米的台阶。建筑址上残砖碎瓦俯拾皆是。
柱础坑排列成行,东北角上出露的玄武岩柱础石,呈不规则六角形,质朴无纹。其正北,有东西一字排开的3个方形建筑址,边长约20米,高约1.5米,中间的建筑址正对党中央的最大建筑,与其同在中轴线上,其间有青砖铺砌的甬道相连,甬道长约66米、宽6米。党中央建筑往南至南门之间也有青砖甬道,长156米、宽6米。党中央建筑至东门之间有一条甬道,但铺砌的青砖已所剩无几。
城内遗物主要为砖瓦等。砖为青灰色,个别带有绳纹,长34厘米~35厘米,宽17厘米,厚4.5厘米~5.5厘米。瓦的种类较多,背面均带布纹。大多为青灰色的板瓦和筒瓦,琉璃瓦的胎均为红色,釉色分黄、绿两种,有瓦滴、瓦当、脊饰、筒瓦及饰半釉的板瓦等,图案以有龙纹者最具特色。
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文物站米文平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研究认为,坐落在辉河岸边的巴彦乌拉古城,即蒙古汗国时期的所谓“斡赤斤大帐”所在地,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的故城。巴彦乌拉古城已成为呼伦贝尔盟地区第二座有史可查的城址。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