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遗址,托克托县古城村(以下简称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45公里,托克托县城东北35公里,呼——托公路西畔古城村村西,城墙遗迹明显可见。周长约6公里余,城墙废墟因风沙掩埋,现在可见残存城墙基址最宽达25米,最高处4.5米。除东城墙稍成直线外,其余三面城墙不是直线,城墙的每面都有缺口,东墙缺口中心偏北,北墙缺口偏西,而西、南两墙的缺口基本处于正中。从城墙的断面看,墙土是用夯筑的,夯层厚度大约8~12公分。夯土中常常包含战国至西汉之际的陶片,但在城墙上部后来加筑的夯土中,也有北朝时期的陶片夹杂在内。
古城中的文化遗存丰富,地表面散布的陶片瓦砾甚多,特别是中部和西部最为密集,瓦砾大部是汉魏遗物,但是从近年挖掘的窖穴断面上,可以发现战国至秦代的陶片和灰层,说明战国至秦时期的文化已被迭压。
古城内的西南部有小城一座,平面近于正方形,每面长120米,显露在地表的城墙比外城狭小,城内地表散布的遗物也特别丰富。其中有条文砖、素面砖、石柱础、三棱铜锹、铁矛、铜法码等遗物。
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大的土丘,人们叫它“钟鼓楼”。在土丘附近,散布的残瓦片很多,有连花纹圆瓦当。在土丘东南数米远的地方,曾发现过鎏金铜佛像一尊,通高28.5公分,高罗结、袒胸、披肩、须弥座上有两个狮子,并有两个供养人像。佛座后有铭文,证明是北朝时期的遗物。这座土丘可能是一处佛教寺院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古城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筑,以后秦汉两代都是云中郡治所在地,北魏时期曾在此设过县。这座古城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建立最早的一座城池。1964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遗址,托克托县古城村(以下简称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45公里,托克托县城东北35公里,呼——托公路西畔古城村村西,城墙遗迹明显可见。周长约6公里余,城墙废墟因风沙掩埋,现在可见残存城墙基址最宽达25米,最高处4.5米。除东城墙稍成直线外,其余三面城墙不是直线,城墙的每面都有缺口,东墙缺口中心偏北,北墙缺口偏西,而西、南两墙的缺口基本处于正中。从城墙的断面看,墙土是用夯筑的,夯层厚度大约8~12公分。夯土中常常包含战国至西汉之际的陶片,但在城墙上部后来加筑的夯土中,也有北朝时期的陶片夹杂在内。
古城中的文化遗存丰富,地表面散布的陶片瓦砾甚多,特别是中部和西部最为密集,瓦砾大部是汉魏遗物,但是从近年挖掘的窖穴断面上,可以发现战国至秦代的陶片和灰层,说明战国至秦时期的文化已被迭压。
古城内的西南部有小城一座,平面近于正方形,每面长120米,显露在地表的城墙比外城狭小,城内地表散布的遗物也特别丰富。其中有条文砖、素面砖、石柱础、三棱铜锹、铁矛、铜法码等遗物。
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大的土丘,人们叫它“钟鼓楼”。在土丘附近,散布的残瓦片很多,有连花纹圆瓦当。在土丘东南数米远的地方,曾发现过鎏金铜佛像一尊,通高28.5公分,高罗结、袒胸、披肩、须弥座上有两个狮子,并有两个供养人像。佛座后有铭文,证明是北朝时期的遗物。这座土丘可能是一处佛教寺院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古城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筑,以后秦汉两代都是云中郡治所在地,北魏时期曾在此设过县。这座古城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建立最早的一座城池。1964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