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从包头(今东河区)到固阳县,要翻越山势险峻的阴山,道路崎岖,交通异常艰难。清道光年间,包头镇的商号和地方绅士集资重修包固大道奔坝沟段的道路,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竣工,使南来北往车辆通行无阻。全路长60公里,走向是从包头出发,向北出西北门,经后营子村、公益店、二相公窑子、奔坝村、到贵西沟,从贵西沟开始翻越阴山主脉南老爷岭,过岭进入固阳县境。这条古道到清末废弃,以后只有部分地段的村落之间人来车往,直延续至今。道路竣工后曾在古道翻越的南老爷岭南侧,距山顶70多米的地方立碑记修道之事。碑石制,两块,今尚存。所镌刻的碑文,字迹工整清秀,基本清晰可认。唯个别字缺损,字迹难以分辨。据当地老年人回忆,两石碑原为面对面竖立,现一块已仰躺在地。石碑的尺寸,仰躺在地的一块160×65×17厘米,底部有突出的13×23×10厘米的榫头;竖立的一块,地上部分为163×60×18厘米。
清代,从包头(今东河区)到固阳县,要翻越山势险峻的阴山,道路崎岖,交通异常艰难。清道光年间,包头镇的商号和地方绅士集资重修包固大道奔坝沟段的道路,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竣工,使南来北往车辆通行无阻。全路长60公里,走向是从包头出发,向北出西北门,经后营子村、公益店、二相公窑子、奔坝村、到贵西沟,从贵西沟开始翻越阴山主脉南老爷岭,过岭进入固阳县境。这条古道到清末废弃,以后只有部分地段的村落之间人来车往,直延续至今。道路竣工后曾在古道翻越的南老爷岭南侧,距山顶70多米的地方立碑记修道之事。碑石制,两块,今尚存。所镌刻的碑文,字迹工整清秀,基本清晰可认。唯个别字缺损,字迹难以分辨。据当地老年人回忆,两石碑原为面对面竖立,现一块已仰躺在地。石碑的尺寸,仰躺在地的一块160×65×17厘米,底部有突出的13×23×10厘米的榫头;竖立的一块,地上部分为163×60×18厘米。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