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塔也称残塔或三塔,只存半截塔体。位于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外西南角,南濒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围古代建筑遗址颇多,是辽代的园圃地。
半截塔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平面为正八角形,实心密檐式砖塔。周围有高5米的砖头和废土堆积物。残体全高14米,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佛龛两侧有雕砖云纹两朵。佛龛中原有佛像,今无存。根据龛中痕迹推测,佛像及雕饰物为预先雕就,后来粘附上的,所以剥落较早。其余4面雕胁侍和并列的小塔状装饰。转角处雕成圆柱体,圆柱上端有柱头铺作两朵,全为斜拱,成双抄五铺作。塔檐全无存,只有第一层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头裸露于外。椽子每面25根,末端10×10(厘米)见方,顶端渐粗。各檐角有柏木角梁,角梁以比椽子粗大的两根方木相叠压而成。西南面第一层大檐上存瓦条脊15道。塔顶部平面上留有东西长6.56米、南北宽4.95米、高0.46米的4层长方形砖台1座,可看出砖台外围原有相互勾连的木筋1道,被后人拆下。
正南面塔座下破出一洞,入洞2米后向东拐进,有一空间,高宽各约2米,为塔宫,早期被打开。
此塔疑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路(辽中京大定府元代曾为武平路)大地震时倒塌,后无修复。1984年,按原来余痕对塔座部位进行维修,以防倒塌。
半截塔也称残塔或三塔,只存半截塔体。位于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外西南角,南濒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围古代建筑遗址颇多,是辽代的园圃地。
半截塔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平面为正八角形,实心密檐式砖塔。周围有高5米的砖头和废土堆积物。残体全高14米,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佛龛两侧有雕砖云纹两朵。佛龛中原有佛像,今无存。根据龛中痕迹推测,佛像及雕饰物为预先雕就,后来粘附上的,所以剥落较早。其余4面雕胁侍和并列的小塔状装饰。转角处雕成圆柱体,圆柱上端有柱头铺作两朵,全为斜拱,成双抄五铺作。塔檐全无存,只有第一层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头裸露于外。椽子每面25根,末端10×10(厘米)见方,顶端渐粗。各檐角有柏木角梁,角梁以比椽子粗大的两根方木相叠压而成。西南面第一层大檐上存瓦条脊15道。塔顶部平面上留有东西长6.56米、南北宽4.95米、高0.46米的4层长方形砖台1座,可看出砖台外围原有相互勾连的木筋1道,被后人拆下。
正南面塔座下破出一洞,入洞2米后向东拐进,有一空间,高宽各约2米,为塔宫,早期被打开。
此塔疑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路(辽中京大定府元代曾为武平路)大地震时倒塌,后无修复。1984年,按原来余痕对塔座部位进行维修,以防倒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