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日晷
此晷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在托克托县出土,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汉代日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晷体用正方形致密大理石制成,边长27.4厘米,厚3.5厘米。晷面党中央为圆孔,直径1厘米,不穿透,深约1.2厘米。以党中央孔为中心刻出两个圆周和一个大圆弧,在内圆与外圆之间刻有69个辐射线,占去圆面的大部分,而其余一面未刻。辐射线与外圆交点钻小孔,小孔与大圆弧之间系以1~69的数字,体为严谨的汉篆。
北魏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此佛像为北魏时期的释伽牟尼说法造像,铜铸,像身与四足须弥座成一体。通高28.5厘米,释迦牟尼顶束发髻,额发为螺旋式,披架装,袒右肩,褶纹整齐。右手上举前伸,作说法状,结跏跌坐,下置须弥束腰金钢座。雕刻精细,造型匀称,通体镀金。
佛像底座正面足上,各刻一立势人物,身着法衣,束腰处左右各铸一小狮,底座背面有铭文,上有北魏年号“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等字样。
金铜释迦牟尼佛像,于1956年5月在托克托县古城村出土,现藏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博物馆。
拜占廷金币及金饰品
1956年夏,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东北,大青山水磨沟口,同时出土拜占廷金币、金饰片、金戒指、高足银杯。
拜占廷金币 金币直径1.4厘米,重2克,出土时已剪边,仅余中心部分。金币的两面有图像和铭文。正面是王者的半身像,头戴盔,耳侧飘绦带,身穿交领铠甲,盔甲的轮廓线为联珠形小点。背面为一长有翅膀的胜利女神立像,戴冠披衫,右手执物,左手置于腹下。金币周边原为拉丁字铭文,由于剪边,现余残字。结合图像判辩,当为东罗马皇帝列奥一世(Leol)(公元457~474年)时所铸,其时代是我国北魏文成帝至孝文帝初年时期。
文物工作者考定,此币为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币制改革以后的金币“索里得”(Solidus),原重4.4~4.5克。东罗马即“拜占廷”,故称“拜占廷金币”。
金饰片长21厘米,中宽4厘米,略呈弯月形,重12.2克。饰片正中有一卷眉、圆目、长鼻、吐舌的兽首,其两侧各有一蜥蜴或鳄鱼形爬行兽,兽身狭长,长尾回卷,头微昂,牙外露。文物工作者判断,此为冠顶饰片,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
金戒指 在尸骨上有金戒指二件,其中一件上嵌紫色宝石;另一件镶嵌黑色宝石,上刻人像,头蓄长发,上肢前伸,两腿一前一后,作行进状,背后似挑一物。
高足银杯 共两件,出土时已残破,现已修复,杯形为直口、圆腹,下接喇叭状的高圈足。一大一小,大者通高9.2厘米,小者高8厘米,口径7.9厘米。文物工作者认为,此杯与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高足金杯、银杯形制相近。
波斯萨珊王朝银币
1965年在呼和浩特市西北坝口子村西北坝口子古城内,出土四枚银币。
卡瓦德一世银币 直径2.8厘米,重3.8克。正面是脸向右侧的王者半身像,身着圆领大衣,头带王冠。冠顶有雉碟形饰物,冠前、冠后各有一六角星。顶部边缘处有一新月合抱圆形物,可能为日月象征。王像前有钵罗婆文王名“卡瓦德”的铭文。王像外有联珠形圆圈一周,外像空白处有四个新月抱星,分置于上下左右,以防使用者私自剪边。
文物工作者从正背面的花纹和铭文断定,此银币是萨珊王朝第十九个国王卡瓦德一世(kd—vakhi)(公元488~531年)复位后于公元499~531年铸造的。
库思老一世银币(3枚) 一枚最大直径2.9厘米,重3.6克。正面为脸向右侧的半身王者像,头戴高顶有雉碟形饰物。王像前有钵罗婆文王名“库思老”。像外为圆珠形线圈,其外框边缘上,顶部有一新月,抱着一个圆形物,左右两侧和下方则都为一新月。
文物工作者认为,这3枚银币同属库思老一世(Chosvoes或Khusvdui)(公元531~579年)时的铸币,相当于我国北齐、北周时期。
库思老一世银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尚属首次出土,其出土地点较之同类银币的出土地点,在我国属最北地点。
鲜卑金饰牌
1980年9月18日在土默特左旗讨合气村出土鲜卑金饰牌8件。
神兽纹带饰(2件) 通长9.4厘米,宽4.6~6.4厘米,最厚处2.2厘米,包住铁蕊的金边宽0.25厘米。
此带饰为铁蕊包金合成,其平面呈马蹄形,一头较圆,一头较方,正面包金有纹饰,背面为平整之铁蕊。两件形制方向相反,纹饰相同,主体纹饰为凸纹神兽。
现以圆头在右,底方在左的一件为例,说明其纹饰内容。
兽形如豹,有双角、双翅,面向圆头,占有整个牌面。其头部作猫和豹头形;面额凸起,双目凹入,宽鼻,鼻尖已被压扁,原形略似鹰喙。咀张开,上唇有髭、翅贴于两侧。下颌光润,面、额部雕出兽毛,额角竖双耳,耳羽向前,中饰羽毛纹,为向上之叶脉形。额上耳间,向后背生出两角,如山羊状,躯身做豹体状,显得灵活矫健,四足粗壮有力,作迈进式,地纹为双勾环曲缭绕式云纹,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云纹饰牌(2件) 平面呈马蹄形,直径5.8~7.1厘米,厚1.2厘米。在靠近圆头处,有弧形穿带孔。通体饰双勾曲线缭绕凸云纹,双线之间布满麻点纹。如果把圆头向下,方头向上,则形似一个张着大口的兽面,眉目各具,额生四角,凶猛异常。其边缘靠近方头处,有锈结的乳钉状突起,高1厘米,还可以看出原横形纽的痕迹。
火焰纹饰牌(4件) 均作竖长方形,内实火焰形凸纹四个。火焰的形象如倒飞的燕子,上面一个正好套在下面一个的焰稍与焰洼间。其边框用枝叶纹,长4.3厘米、宽2.3厘米、厚0.8厘米。边缘向底面弧卷包住铁蕊,背面铁蕊靠上,有一个半环形的铁纽,孔已锈住,高1厘米,靠下是一个弯勾形的凸纽。残高0.5厘米,在铁纽上有绢的痕迹,铁蕊平面上有罗的痕迹。
文物工作者认为,此饰牌系中国北魏鲜卑族的带饰。其野兽纹所示之兽,古称“神兽”或“瑞兽”,神兽有翅,即所谓“羽兽”。据《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引张宴说:“鲜卑郭洛带,瑞兽也,东胡好服之”等语。所谓“鲜卑郭洛带”即是指这种带饰。此鲜卑金牌的发现,为过去所罕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钧窑、龙泉窑瓷器
1970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太平庄乡白塔村辽丰州遗址内,距白塔东南约500米处,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窑藏的两个大瓮。这两个大瓮内外均施黑釉,一个高67厘米,一个高78厘米,出土时瓮口覆盖一圆形平底铁器,严重锈蚀,同时出土钧窑、龙泉窑。
钧窑香炉 通高42.7厘米,香炉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方形各一,其下各有一兽形耳连接于香炉的颈腹之间,香炉颈部约等全身之三分之一,上雕三个麒麟,一个在背面,两个在正面。其上阳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
香炉通体施以天青色釉,由于施釉较厚,烧制时横流于器表,显得矫翠欲滴,透明晶莹,给人以浑厚生动的感觉。
这件钧窑炉造型古朴,形象鲜明,是我国元代钧窑瓷中罕见的珍品。
钧窑镂空高座双螭耳瓶(1对) 通高58厘米,盘口,长颈。瓶颈的两侧有对称的螭耳,连于颈、肩之间。其下端颈、肩交接处有一道凸起的弦纹,腹部有四个铺首衔环。瓶的底座有五条凸起的兽爪向下垂伸,爪间的瓶座则镂空成半圆形,组成一个复罐状高座双螭耳瓶。
龙泉窑缠枝莲纹瓶(1件) 通高50.4厘米,侈口,长颈,颈长约等全器的二分之一。颈的上部刻画出弦纹,中部施堆花,腹部为堆花缠枝莲纹,底部下收微侈,也以莲瓣纹承托,较之腹部稍短。通体施以粉青釉,显得干净淡雅,十分秀美。
文物工作者根据铭文及其形制,断定钧窑香炉为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的产品,其余浙江龙泉窑的三件瓷瓶亦当在这一时期。
托克托县河口镇蟠龙铁旗杆
铁旗杆是托克托县河口村龙王庙的遗物,龙王庙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铁旗杆在龙王庙正南山门前,其建铸晚于龙王庙。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河口镇全民集资为龙王庙竖立铁旗杆,由当时山西太原太谷县的金火匠人所铸。
铁旗杆共两根,其中西侧一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人们用拖拉机拉倾斜,旗杆上部的斗状物也有破损。旗杆高约11.7米(从地表计算),下粗上细,下面直径为17厘米,下端固定在长方形夹杆石上,分别用两铁条箍住,石露地表高约1.36米,宽为0.64米。旗杆的顶端为圆头,中部有龙饰,蟠曲而上,龙头上端为一方斗,每面镂刻八条小龙,四角各挂一耳钟,所以民间有“生铁旗杆十八条龙”之说。龙尾下端六面形体上铸刻唐代诗人王维、王之涣的名诗《竹里馆》和《登鹤鹊楼》。蟠龙下面的旗杆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海晏河清威灵着绩”,下联为“风调雨顺亿兆蒙休”。两根旗杆的底座上分别刻着铸造年代、龙王庙住持以及铸造工匠和经理人的姓名。底座为正方形,上面还刻有琴、棋、花、草等图像,工艺精致,充分显示了民间艺人的智慧。
托克托县日晷
此晷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在托克托县出土,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汉代日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晷体用正方形致密大理石制成,边长27.4厘米,厚3.5厘米。晷面党中央为圆孔,直径1厘米,不穿透,深约1.2厘米。以党中央孔为中心刻出两个圆周和一个大圆弧,在内圆与外圆之间刻有69个辐射线,占去圆面的大部分,而其余一面未刻。辐射线与外圆交点钻小孔,小孔与大圆弧之间系以1~69的数字,体为严谨的汉篆。
北魏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此佛像为北魏时期的释伽牟尼说法造像,铜铸,像身与四足须弥座成一体。通高28.5厘米,释迦牟尼顶束发髻,额发为螺旋式,披架装,袒右肩,褶纹整齐。右手上举前伸,作说法状,结跏跌坐,下置须弥束腰金钢座。雕刻精细,造型匀称,通体镀金。
佛像底座正面足上,各刻一立势人物,身着法衣,束腰处左右各铸一小狮,底座背面有铭文,上有北魏年号“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等字样。
金铜释迦牟尼佛像,于1956年5月在托克托县古城村出土,现藏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博物馆。
拜占廷金币及金饰品
1956年夏,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东北,大青山水磨沟口,同时出土拜占廷金币、金饰片、金戒指、高足银杯。
拜占廷金币 金币直径1.4厘米,重2克,出土时已剪边,仅余中心部分。金币的两面有图像和铭文。正面是王者的半身像,头戴盔,耳侧飘绦带,身穿交领铠甲,盔甲的轮廓线为联珠形小点。背面为一长有翅膀的胜利女神立像,戴冠披衫,右手执物,左手置于腹下。金币周边原为拉丁字铭文,由于剪边,现余残字。结合图像判辩,当为东罗马皇帝列奥一世(Leol)(公元457~474年)时所铸,其时代是我国北魏文成帝至孝文帝初年时期。
文物工作者考定,此币为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币制改革以后的金币“索里得”(Solidus),原重4.4~4.5克。东罗马即“拜占廷”,故称“拜占廷金币”。
金饰片长21厘米,中宽4厘米,略呈弯月形,重12.2克。饰片正中有一卷眉、圆目、长鼻、吐舌的兽首,其两侧各有一蜥蜴或鳄鱼形爬行兽,兽身狭长,长尾回卷,头微昂,牙外露。文物工作者判断,此为冠顶饰片,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
金戒指 在尸骨上有金戒指二件,其中一件上嵌紫色宝石;另一件镶嵌黑色宝石,上刻人像,头蓄长发,上肢前伸,两腿一前一后,作行进状,背后似挑一物。
高足银杯 共两件,出土时已残破,现已修复,杯形为直口、圆腹,下接喇叭状的高圈足。一大一小,大者通高9.2厘米,小者高8厘米,口径7.9厘米。文物工作者认为,此杯与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高足金杯、银杯形制相近。
波斯萨珊王朝银币
1965年在呼和浩特市西北坝口子村西北坝口子古城内,出土四枚银币。
卡瓦德一世银币 直径2.8厘米,重3.8克。正面是脸向右侧的王者半身像,身着圆领大衣,头带王冠。冠顶有雉碟形饰物,冠前、冠后各有一六角星。顶部边缘处有一新月合抱圆形物,可能为日月象征。王像前有钵罗婆文王名“卡瓦德”的铭文。王像外有联珠形圆圈一周,外像空白处有四个新月抱星,分置于上下左右,以防使用者私自剪边。
文物工作者从正背面的花纹和铭文断定,此银币是萨珊王朝第十九个国王卡瓦德一世(kd—vakhi)(公元488~531年)复位后于公元499~531年铸造的。
库思老一世银币(3枚) 一枚最大直径2.9厘米,重3.6克。正面为脸向右侧的半身王者像,头戴高顶有雉碟形饰物。王像前有钵罗婆文王名“库思老”。像外为圆珠形线圈,其外框边缘上,顶部有一新月,抱着一个圆形物,左右两侧和下方则都为一新月。
文物工作者认为,这3枚银币同属库思老一世(Chosvoes或Khusvdui)(公元531~579年)时的铸币,相当于我国北齐、北周时期。
库思老一世银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尚属首次出土,其出土地点较之同类银币的出土地点,在我国属最北地点。
鲜卑金饰牌
1980年9月18日在土默特左旗讨合气村出土鲜卑金饰牌8件。
神兽纹带饰(2件) 通长9.4厘米,宽4.6~6.4厘米,最厚处2.2厘米,包住铁蕊的金边宽0.25厘米。
此带饰为铁蕊包金合成,其平面呈马蹄形,一头较圆,一头较方,正面包金有纹饰,背面为平整之铁蕊。两件形制方向相反,纹饰相同,主体纹饰为凸纹神兽。
现以圆头在右,底方在左的一件为例,说明其纹饰内容。
兽形如豹,有双角、双翅,面向圆头,占有整个牌面。其头部作猫和豹头形;面额凸起,双目凹入,宽鼻,鼻尖已被压扁,原形略似鹰喙。咀张开,上唇有髭、翅贴于两侧。下颌光润,面、额部雕出兽毛,额角竖双耳,耳羽向前,中饰羽毛纹,为向上之叶脉形。额上耳间,向后背生出两角,如山羊状,躯身做豹体状,显得灵活矫健,四足粗壮有力,作迈进式,地纹为双勾环曲缭绕式云纹,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云纹饰牌(2件) 平面呈马蹄形,直径5.8~7.1厘米,厚1.2厘米。在靠近圆头处,有弧形穿带孔。通体饰双勾曲线缭绕凸云纹,双线之间布满麻点纹。如果把圆头向下,方头向上,则形似一个张着大口的兽面,眉目各具,额生四角,凶猛异常。其边缘靠近方头处,有锈结的乳钉状突起,高1厘米,还可以看出原横形纽的痕迹。
火焰纹饰牌(4件) 均作竖长方形,内实火焰形凸纹四个。火焰的形象如倒飞的燕子,上面一个正好套在下面一个的焰稍与焰洼间。其边框用枝叶纹,长4.3厘米、宽2.3厘米、厚0.8厘米。边缘向底面弧卷包住铁蕊,背面铁蕊靠上,有一个半环形的铁纽,孔已锈住,高1厘米,靠下是一个弯勾形的凸纽。残高0.5厘米,在铁纽上有绢的痕迹,铁蕊平面上有罗的痕迹。
文物工作者认为,此饰牌系中国北魏鲜卑族的带饰。其野兽纹所示之兽,古称“神兽”或“瑞兽”,神兽有翅,即所谓“羽兽”。据《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引张宴说:“鲜卑郭洛带,瑞兽也,东胡好服之”等语。所谓“鲜卑郭洛带”即是指这种带饰。此鲜卑金牌的发现,为过去所罕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钧窑、龙泉窑瓷器
1970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太平庄乡白塔村辽丰州遗址内,距白塔东南约500米处,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窑藏的两个大瓮。这两个大瓮内外均施黑釉,一个高67厘米,一个高78厘米,出土时瓮口覆盖一圆形平底铁器,严重锈蚀,同时出土钧窑、龙泉窑。
钧窑香炉 通高42.7厘米,香炉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方形各一,其下各有一兽形耳连接于香炉的颈腹之间,香炉颈部约等全身之三分之一,上雕三个麒麟,一个在背面,两个在正面。其上阳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
香炉通体施以天青色釉,由于施釉较厚,烧制时横流于器表,显得矫翠欲滴,透明晶莹,给人以浑厚生动的感觉。
这件钧窑炉造型古朴,形象鲜明,是我国元代钧窑瓷中罕见的珍品。
钧窑镂空高座双螭耳瓶(1对) 通高58厘米,盘口,长颈。瓶颈的两侧有对称的螭耳,连于颈、肩之间。其下端颈、肩交接处有一道凸起的弦纹,腹部有四个铺首衔环。瓶的底座有五条凸起的兽爪向下垂伸,爪间的瓶座则镂空成半圆形,组成一个复罐状高座双螭耳瓶。
龙泉窑缠枝莲纹瓶(1件) 通高50.4厘米,侈口,长颈,颈长约等全器的二分之一。颈的上部刻画出弦纹,中部施堆花,腹部为堆花缠枝莲纹,底部下收微侈,也以莲瓣纹承托,较之腹部稍短。通体施以粉青釉,显得干净淡雅,十分秀美。
文物工作者根据铭文及其形制,断定钧窑香炉为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的产品,其余浙江龙泉窑的三件瓷瓶亦当在这一时期。
托克托县河口镇蟠龙铁旗杆
铁旗杆是托克托县河口村龙王庙的遗物,龙王庙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铁旗杆在龙王庙正南山门前,其建铸晚于龙王庙。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河口镇全民集资为龙王庙竖立铁旗杆,由当时山西太原太谷县的金火匠人所铸。
铁旗杆共两根,其中西侧一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人们用拖拉机拉倾斜,旗杆上部的斗状物也有破损。旗杆高约11.7米(从地表计算),下粗上细,下面直径为17厘米,下端固定在长方形夹杆石上,分别用两铁条箍住,石露地表高约1.36米,宽为0.64米。旗杆的顶端为圆头,中部有龙饰,蟠曲而上,龙头上端为一方斗,每面镂刻八条小龙,四角各挂一耳钟,所以民间有“生铁旗杆十八条龙”之说。龙尾下端六面形体上铸刻唐代诗人王维、王之涣的名诗《竹里馆》和《登鹤鹊楼》。蟠龙下面的旗杆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海晏河清威灵着绩”,下联为“风调雨顺亿兆蒙休”。两根旗杆的底座上分别刻着铸造年代、龙王庙住持以及铸造工匠和经理人的姓名。底座为正方形,上面还刻有琴、棋、花、草等图像,工艺精致,充分显示了民间艺人的智慧。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