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门代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民国33年(1944)逃荒搬到科尔沁左翼后旗新庙努图克大官营子村,与另外两户穷乡亲在离村五里外的地方盖起简易的泥土房,租种地主家的地。后来,这里就成三家子屯。
敖门代来搬到三家子时,村里到处是沙丘、水坑,没有树。每到雨季,甸子地内涝成河。为了全家七口人的生活,他在这里开出几十亩地,种上玉米,但春风一刮,种子埋的埋、刮走的刮走。他只好毁种谷子,又被风沙埋掉。第三次种晚田糜子和荞麦,每亩只打二三十斤。
194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敖门代来家分得土地。为多打粮食,他思索着防风沙的办法,下决心栽树。1948年春,敖门代来用车拉着三斗半粮食到彰武换回6000棵柳树栽子。他带着全家老小在村南挖一条3华里长的防涝顺水沟,并在沟边的土壕上栽树。3年后,又挖3华里顺水沟,壕上的树多数成活。1951年,他在自己家房后栽6行3带杨柳树,全长800米,初步形成林带。
敖门代来不仅自己植树造林,而且发动群众造林,还无代价地向乡亲们提供苗木。1956年合作化时,他将70余亩树木入社。
1958年,铁牛公社在三家子建林场,敖门代来担任副场长,带领群众育苗、造林,而且栽植果树。1963年,他所在的三家子生产队拥有人工林880亩,共74条林带,总长12华里,果树15亩,苗圃90亩,粮食产量也明显提高。在多年的造林实践中,他总结创造出许多宝贵经验。
1949—1962年,他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旗、盟、辽西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林业部和国务院的表彰奖励。他的模范事迹曾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人民日报》上,还被编绘成连环画、摄成纪录影片。敖门代来于1965年病故,享年62岁。
敖门代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民国33年(1944)逃荒搬到科尔沁左翼后旗新庙努图克大官营子村,与另外两户穷乡亲在离村五里外的地方盖起简易的泥土房,租种地主家的地。后来,这里就成三家子屯。
敖门代来搬到三家子时,村里到处是沙丘、水坑,没有树。每到雨季,甸子地内涝成河。为了全家七口人的生活,他在这里开出几十亩地,种上玉米,但春风一刮,种子埋的埋、刮走的刮走。他只好毁种谷子,又被风沙埋掉。第三次种晚田糜子和荞麦,每亩只打二三十斤。
194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敖门代来家分得土地。为多打粮食,他思索着防风沙的办法,下决心栽树。1948年春,敖门代来用车拉着三斗半粮食到彰武换回6000棵柳树栽子。他带着全家老小在村南挖一条3华里长的防涝顺水沟,并在沟边的土壕上栽树。3年后,又挖3华里顺水沟,壕上的树多数成活。1951年,他在自己家房后栽6行3带杨柳树,全长800米,初步形成林带。
敖门代来不仅自己植树造林,而且发动群众造林,还无代价地向乡亲们提供苗木。1956年合作化时,他将70余亩树木入社。
1958年,铁牛公社在三家子建林场,敖门代来担任副场长,带领群众育苗、造林,而且栽植果树。1963年,他所在的三家子生产队拥有人工林880亩,共74条林带,总长12华里,果树15亩,苗圃90亩,粮食产量也明显提高。在多年的造林实践中,他总结创造出许多宝贵经验。
1949—1962年,他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旗、盟、辽西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林业部和国务院的表彰奖励。他的模范事迹曾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人民日报》上,还被编绘成连环画、摄成纪录影片。敖门代来于1965年病故,享年62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