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睦格图,汉名汪睿昌,字印侯,中国近代蒙古族蒙文铅字发明家、出版家,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七日出生,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大西沟门一个普通平民家里。自幼聪敏好学,才智过人,在贡桑诺尔布所办崇正学堂毕业后,受贡王赏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派到北京东省铁路俄文学校专攻俄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又被贡王选派赴日本东京振武学堂学军事,后转学医,6年后回国。1912—1913年,在王府、赤峰行医年余,1914年,贡王进京任蒙藏事务局(后更名蒙藏院)总裁后,任他为局首席翻译官兼庶务科长、典礼司员兼蒙藏学校教授。
特睦格图精通蒙汉满藏4种语言、文字,亦通晓日、俄两种文字,成为蒙古族第一代留学生、知名学者。他一心致力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研究,从事蒙、汉、满、藏文字典籍的翻译和整理。在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中他深感出版蒙藏文书籍之难。当时蒙文印刷只有少量木刻印、石印。国内许多有志者如清宣统年间的蒙古人扎拉丰阿、1913年,汉人黄序东等,虽曾多次创制蒙文铅字,终因种种条件所限,均未成功。1913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出版过蒙文铅字杂志,1915年,日本人在东北出版过蒙文铅印日报,但对中国技术保密,而且那些铅字工料粗糙,衔接不合理,难以认读。富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特睦格图,决心着手研究创制中国的蒙文铅字。
1915年,特睦格图对中外铅印工艺、字形作了细致研究之后,首先将蒙文、满文上中下3体400余字母、字头,书写成工整的正楷字,然后分类排队,选其中美观大方的字形,精雕细刻,反复琢磨,第一次用牛角刻出85个字形。但应用于印刷时,上下深浅不一,粗细不均,未获成功。第二次他改用日本黄杨木作材料,手刻数百蒙文字头,字型略有改进,但中国京津地区不能承制木刻活字版,若用木刻字模,必须去日本。当时特睦格图囊空如洗,又无外援,使创制蒙文铅字的工作不得不暂时停下。1919年,在贡王的支持下,他多次到天津向一日本人学习雕刻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制成了蒙文铅字铜模,铸出了铅字。经反复试用,多次改进,1922年冬,蒙文铅字印刷术终于在我国首获成功。1923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对此发奖表彰,决定不征捐税,发给30年专利证书。与此同时,特睦格图创制的满文铅字亦同时问世。
1923年春,特睦格图在北京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蒙文出版社(蒙文书社),自任经理。他又同云集在京的蒙古族学界人士伊德钦、金永昌、恩和布林等人兴办了蒙文印刷厂。1925年,他又创制出藏文铅字,在书社内铅印藏文典籍。经他印刷厂的培训、帮助,沈阳的东蒙书局、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商都蒙文印刷厂也相继开始蒙文书刊的印刷。从1922—1929年末,是蒙文书社的鼎盛时期,由特睦格图主编、翻译、出版的蒙、满、汉、藏文历史与现代书籍多达50余种,10万册以上。这些书在国内及日、俄、法国广为发行,《蒙日语会话》《蒙文教科书》(八册)成为日本人学蒙文蒙语的入门书籍,受到好评。
1930年,南京政府把蒙文书社迁至南京,为其刊印蒙藏书报、公牍文件。同年,特睦格图任南京国民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常任编审兼科长,是我国第一次《教育年鉴》的编审委员之一,并由他编写了蒙藏教育部分。1932年,因日本军舰炮轰南京,蒙文书社被迫关闭。特睦格图以后曾到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兴安军官学校任教。1939年5月2日,病故于王爷庙,终年53岁。
特睦格图,汉名汪睿昌,字印侯,中国近代蒙古族蒙文铅字发明家、出版家,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七日出生,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大西沟门一个普通平民家里。自幼聪敏好学,才智过人,在贡桑诺尔布所办崇正学堂毕业后,受贡王赏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派到北京东省铁路俄文学校专攻俄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又被贡王选派赴日本东京振武学堂学军事,后转学医,6年后回国。1912—1913年,在王府、赤峰行医年余,1914年,贡王进京任蒙藏事务局(后更名蒙藏院)总裁后,任他为局首席翻译官兼庶务科长、典礼司员兼蒙藏学校教授。
特睦格图精通蒙汉满藏4种语言、文字,亦通晓日、俄两种文字,成为蒙古族第一代留学生、知名学者。他一心致力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研究,从事蒙、汉、满、藏文字典籍的翻译和整理。在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中他深感出版蒙藏文书籍之难。当时蒙文印刷只有少量木刻印、石印。国内许多有志者如清宣统年间的蒙古人扎拉丰阿、1913年,汉人黄序东等,虽曾多次创制蒙文铅字,终因种种条件所限,均未成功。1913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出版过蒙文铅字杂志,1915年,日本人在东北出版过蒙文铅印日报,但对中国技术保密,而且那些铅字工料粗糙,衔接不合理,难以认读。富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特睦格图,决心着手研究创制中国的蒙文铅字。
1915年,特睦格图对中外铅印工艺、字形作了细致研究之后,首先将蒙文、满文上中下3体400余字母、字头,书写成工整的正楷字,然后分类排队,选其中美观大方的字形,精雕细刻,反复琢磨,第一次用牛角刻出85个字形。但应用于印刷时,上下深浅不一,粗细不均,未获成功。第二次他改用日本黄杨木作材料,手刻数百蒙文字头,字型略有改进,但中国京津地区不能承制木刻活字版,若用木刻字模,必须去日本。当时特睦格图囊空如洗,又无外援,使创制蒙文铅字的工作不得不暂时停下。1919年,在贡王的支持下,他多次到天津向一日本人学习雕刻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制成了蒙文铅字铜模,铸出了铅字。经反复试用,多次改进,1922年冬,蒙文铅字印刷术终于在我国首获成功。1923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对此发奖表彰,决定不征捐税,发给30年专利证书。与此同时,特睦格图创制的满文铅字亦同时问世。
1923年春,特睦格图在北京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蒙文出版社(蒙文书社),自任经理。他又同云集在京的蒙古族学界人士伊德钦、金永昌、恩和布林等人兴办了蒙文印刷厂。1925年,他又创制出藏文铅字,在书社内铅印藏文典籍。经他印刷厂的培训、帮助,沈阳的东蒙书局、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商都蒙文印刷厂也相继开始蒙文书刊的印刷。从1922—1929年末,是蒙文书社的鼎盛时期,由特睦格图主编、翻译、出版的蒙、满、汉、藏文历史与现代书籍多达50余种,10万册以上。这些书在国内及日、俄、法国广为发行,《蒙日语会话》《蒙文教科书》(八册)成为日本人学蒙文蒙语的入门书籍,受到好评。
1930年,南京政府把蒙文书社迁至南京,为其刊印蒙藏书报、公牍文件。同年,特睦格图任南京国民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常任编审兼科长,是我国第一次《教育年鉴》的编审委员之一,并由他编写了蒙藏教育部分。1932年,因日本军舰炮轰南京,蒙文书社被迫关闭。特睦格图以后曾到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兴安军官学校任教。1939年5月2日,病故于王爷庙,终年53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