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绍泉,男,汉族,辽宁省绥东县人,生于1885年,卒于1940年。
民国18年(1929)6月5日,苏绍泉奉命来林西县任第一任县长(在他之前称知县、知事)。当时林西县广大民众生活贫困,文化落后。苏绍泉上任后,决心首办教育。他主张,不仅要保证适龄儿童入学,而且18—35岁的文盲,也要人人能读书写字。苏绍泉认为,“国家需才赖民众以供给之……是以欲谋教育之普及”。从这一思想出发,苏绍泉以县政府名义下令全县各学校,一律要附设民众学校,教师由学校教员兼任,不增薪金,只尽义务,学校如不附设民众学校,即勒令停办;办民众学校成绩显著者,则予嘉奖。
鉴于当时全县教育经费紧张,一些学校无力支撑,苏绍泉带头捐献大洋200元。在他的带动下,县内驻军、地方绅士等纷纷捐款助学,共捐得大洋1350元,缓解了教育经费之不足。热河省政府对苏绍泉此举大为赞赏,并予以表彰奖励。
为唤醒民众读书识字,民国18年(1929),县政府成立了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苏绍泉亲任主席,并制定了《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大纲》《热河省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简章》《热河省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办事细则》等。同年7月14日,召开了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宣言”和“告民众书”,当天组织镇内学校师生及各界人士上街游行,大造声势,此次宣传活动花费大洋272元。
苏绍泉认为,林西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师资匮乏,原想聘请外地有文化人前来任教,但因财政困难,薪金微薄,无人应聘。苏绍泉接受教育局长翁桂林之建议,决心自办乡村师范,并向热河省教育厅提出呈请。但是,由于旧政府办事不速,此事一拖再拖,直至民国21年(1932)4月县长易人时,乡村师范学校才正式建立。
民国19年(1930),苏绍泉倡导成立了林西县教育会和“通俗教育馆”(即图书馆)。民国20年(1931),苏绍泉又倡导建立了“林西县立完全小学音乐俱乐部”,所有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林西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18年(1929)春,热河省政府下达“修志令”,知县马保山责令农会承修,农会置之不理,经再三严令催促,农会将修志款项派至地亩税中,然而只收款而不修志。是年夏,苏绍泉接任县长后,即聘请清代秀才徐致轩为纂修,又调原教育局长崔成烈、焦成章为助修,并从热河省购回一部《承德志》作为范本。在苏绍泉的督促下,《林西县志》历时三载,终告草成,苏绍泉欣然命笔,为县志做序并题下“林西县志”四个遒劲大字,后县人将此志称为“苏志”。民国21年(1932)4月,苏绍泉任满,其时正值日军进犯,国破民穷,不仅“苏志”未能付印,连苏绍泉本人也难回故里,只得闲居林西。
民国22年(1933年)3月,日军侵占林西,县长邱振中弃职逃跑。同年5月,在当地豪绅的举荐下,苏绍泉又出任林西县县长,此时,苏绍泉早已雄心泯灭。作为傀儡县长,他只能靠平易近人,善待百姓来聊以自慰,因此人们称他为“苏老太太”。
伪满康德六年(1939)十月,苏绍泉被调往詹树县任县长。次年,病故于黑龙江省望奎县。
苏绍泉,男,汉族,辽宁省绥东县人,生于1885年,卒于1940年。
民国18年(1929)6月5日,苏绍泉奉命来林西县任第一任县长(在他之前称知县、知事)。当时林西县广大民众生活贫困,文化落后。苏绍泉上任后,决心首办教育。他主张,不仅要保证适龄儿童入学,而且18—35岁的文盲,也要人人能读书写字。苏绍泉认为,“国家需才赖民众以供给之……是以欲谋教育之普及”。从这一思想出发,苏绍泉以县政府名义下令全县各学校,一律要附设民众学校,教师由学校教员兼任,不增薪金,只尽义务,学校如不附设民众学校,即勒令停办;办民众学校成绩显著者,则予嘉奖。
鉴于当时全县教育经费紧张,一些学校无力支撑,苏绍泉带头捐献大洋200元。在他的带动下,县内驻军、地方绅士等纷纷捐款助学,共捐得大洋1350元,缓解了教育经费之不足。热河省政府对苏绍泉此举大为赞赏,并予以表彰奖励。
为唤醒民众读书识字,民国18年(1929),县政府成立了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苏绍泉亲任主席,并制定了《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大纲》《热河省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简章》《热河省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办事细则》等。同年7月14日,召开了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林西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宣言”和“告民众书”,当天组织镇内学校师生及各界人士上街游行,大造声势,此次宣传活动花费大洋272元。
苏绍泉认为,林西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师资匮乏,原想聘请外地有文化人前来任教,但因财政困难,薪金微薄,无人应聘。苏绍泉接受教育局长翁桂林之建议,决心自办乡村师范,并向热河省教育厅提出呈请。但是,由于旧政府办事不速,此事一拖再拖,直至民国21年(1932)4月县长易人时,乡村师范学校才正式建立。
民国19年(1930),苏绍泉倡导成立了林西县教育会和“通俗教育馆”(即图书馆)。民国20年(1931),苏绍泉又倡导建立了“林西县立完全小学音乐俱乐部”,所有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林西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18年(1929)春,热河省政府下达“修志令”,知县马保山责令农会承修,农会置之不理,经再三严令催促,农会将修志款项派至地亩税中,然而只收款而不修志。是年夏,苏绍泉接任县长后,即聘请清代秀才徐致轩为纂修,又调原教育局长崔成烈、焦成章为助修,并从热河省购回一部《承德志》作为范本。在苏绍泉的督促下,《林西县志》历时三载,终告草成,苏绍泉欣然命笔,为县志做序并题下“林西县志”四个遒劲大字,后县人将此志称为“苏志”。民国21年(1932)4月,苏绍泉任满,其时正值日军进犯,国破民穷,不仅“苏志”未能付印,连苏绍泉本人也难回故里,只得闲居林西。
民国22年(1933年)3月,日军侵占林西,县长邱振中弃职逃跑。同年5月,在当地豪绅的举荐下,苏绍泉又出任林西县县长,此时,苏绍泉早已雄心泯灭。作为傀儡县长,他只能靠平易近人,善待百姓来聊以自慰,因此人们称他为“苏老太太”。
伪满康德六年(1939)十月,苏绍泉被调往詹树县任县长。次年,病故于黑龙江省望奎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