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布拉
占布拉,蒙古族,17世纪着名蒙医,原籍青海省。最初在多伦淖尔行医、讲学,后在多伦淖尔定居,清康熙年间获“明如拉诺门汗”医学学位。1680年左右用藏文编着《满阿仁亲忠乃》(《方海》),该书是一部较完整的蒙药方选集,共76篇,载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瘟病、传染各科临床使用的药方,是蒙医最早的着作,也是蒙医经典代表作之一。
衮布扎布
衮布扎布(约1670~1750)出生于乌珠穆沁右翼旗亲王苏达尼之弟、协理台吉敖达利家。
衮布扎布精通蒙、藏、印度、满、汉文,是当时着名的历史学家和翻译家。
约1710~1740年,衮布扎布在北京西夏文学校任总管期间,编写蒙古史书《恒河之流》和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同时培养翻译人才。蒙古史文献中称他为“藏学首领安班”。
1737年,衮布扎布同毕力衮达来、阿毕达等合作编写的翻译《丹珠尔》的工具书《印藏语简明经书》刻印出版,1741年编辑出版翻译《丹珠尔》的标准辞典《智慧之鉴》时,《印藏语简明经书》成为其序言部分,后人称之为《衮布扎布辞典》。1742~1749年间,清政府主持翻译《丹珠尔》经书时,衮布扎布是主笔。他把藏文的《画神像指南》译成汉文,编入汉文的《丹珠尔》经书中。
此外,他还用汉文翻译《唐僧传记》,编写梵文字母图书,并注解与梵文字母同音的藏蒙字母,自编藏文语法图书,供教学使用。
衮布扎布是我国较早提出翻译理论的人,他在《印藏语简明经书》中提出“文雅、意全、通顺”等翻译的基本标准比严复的“信、达、雅”早160年。
衮布扎布一生博学多识,他除研究历史、翻译理论外,还研究中国佛教及医药学,着有《中国佛教流传史》、《医药配方》等。
约1750年,衮布扎布病故。
阿格旺旦皮勒
阿格旺旦皮勒(1700~1780)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华努德准苏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人,大喇嘛庙(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乌力吉图嘎查境内)第二世活佛。
阿格旺旦皮勒精通藏、蒙、梵文,享有“达尔汗席力图古锡”荣誉称号。1741年,参与编纂《藏蒙标准分类辞典》,一年完成,为准确地把藏文《丹珠尔》(《续番藏经》)翻译为蒙文打下基础。1742~1749年,他同九位大翻译家一起翻译审定《丹珠尔》。
1770年他将藏文中篇小说《萨仁呼和传》翻译成蒙文(被蒙古着名作家策·达木丁选入《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中)。后翻译出版《弥勒颂》后五篇、《章嘉呼图克图传》、《达赖喇嘛传》等,编撰《阿格旺旦皮勒言语》。他还有不少诗篇流传下来。
阿格旺旦皮勒故于1780年,终年81岁。
罗布桑朱力特木
罗布桑朱力特木(1740~1810)蒙古族,姓卫古特氏,察哈尔左翼镶白旗三苏木人。
7岁随叔父学蒙、藏文,23岁进北京雍和宫给明安拉布金巴喇嘛当徒弟,48岁建成查干乌拉庙。
罗布桑朱力特木是18世纪蒙药学界的主要代表,名盛蒙古地区,着有藏文的《满阿西吉德》、《扎达嘎苏勒》、《巴斯满玛尔扎苏勒》。《满阿西吉德》,汉文译名为《认药学》,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物学专着,全书共四册,包括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汤、滋补类认药学和草类认药学以及盐、灰、动物产品认药学,该书描述药物的形态,为认药、采药、研究药物提供依据。《扎达嘎苏勒》,汉文译名《诊脉概要》,该书以论述诊脉为主要内容,附带提到放血的脉络穴位。《巴斯满玛尔扎苏勒》汉文译名为《油剂制法》,全书记述奶油药配制法、药浴疗法、皮肤病种类、嗅药配制法、种牛痘方法等,并收录金丹中医验方。这些着作详细论述蒙药基础理论和诊断学内容,至今仍为研究蒙医药学的重要经典文献。
罗布桑朱力特木除研究蒙药学外,对文学、蒙文木版印刷也颇有研究,主要文学作品有《父母恩回报诗》、《祭火升天之极乐世界》、《马奶子祭献词》等,63岁始,自己印刷自编的十卷书稿。他的蒙古学、藏学门徒众多,同时培养众多掌握篆刻、印刷、装订技术的喇嘛人才。
1810年,罗布桑朱力特木去世,终年71岁。
达·拉布吉
达·拉布吉(1803~1856)蒙古族,苏尼特左旗人。
达·拉布吉幼年丧母,5岁时父亲图利特怕在内蒙古的内乱中丧失独生子,把唯一的家当——帐篷搭在马背上,前往蒙古,途中马被狼吃掉,父亲被迫把他送进庙里。后来,他被指定为第五世诺颜呼图克图活佛。
达·拉布吉全名为丹津拉布吉,他用这个名字写了很多诗歌,其中蒙文的170多首,藏文的180多首,他的作品中,教诲诗占多数,也有流传整个蒙古地区的歌曲,如《永恒的爱》、《明媚的情人》、《巴音松布尔》等。蒙古国策·达尔丹主编《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时选入达·拉布吉的许多诗作。达·拉布吉22岁时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的《风筝教诲诗》至今仍被保存着,他的《四季诗》还被人们作为口诀而传诵。
达·拉布吉于1831年把《布谷鸟的故事》改为剧本,成为蒙古族文学史上较早的戏剧作品,这个共有五部的剧作与观众见面后深受欢迎,在东戈壁、察哈尔、锡林郭勒等地演出90多年。
达·拉布吉于1856年去世,享年54岁。
伊希丹金旺吉拉
伊希丹金旺吉拉(1853~1906)蒙古族,镶白旗都仁敖包人,那木吉拉道尔吉总管之子。
7岁被鄂尔多斯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公召庙(全福经轮寺)的沙卜隆活佛第五世招去,学蒙、藏文及医学,15岁学蒙、藏两文经卷,造诣颇深,并开始诗歌创作。20岁游览鄂尔多斯7旗各庙宇,制作经卷印版,出游察哈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地行医,着《珊瑚验方》(藏文)、《珍宝验方》(藏文)、《验方集》(蒙文)、《医学歌诀》(藏文),其中《珊瑚验方》、《医学歌诀》是用歌赋体写成,在蒙医史上是首创,他制作的3个镶饰药袋和银制圆花勺,为研究蒙药剂量提供可靠依据。
伊希丹金旺吉拉在出游行医期间,耳闻目睹广大蒙古族人民深受封建王公、土豪贵族压榨的情景,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反抗封建统治的诗歌,作品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介尼召活佛伊希丹金旺吉拉训谕诗》,现存五章,共320行。
伊希丹金旺吉拉不仅是诗人、药学家,同时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建筑学家,还善于绘画、雕刻、用金银铜等铸造各种器皿。
1906年,伊希丹金旺吉拉去世,终年54岁。
拉木
拉木(1852~1913)蒙古族,阿巴嘎右翼旗西苏木(今查干淖尔苏木巴彦淖尔嘎查)人。青年时在旗衙门任见习笔帖式、参领、总管等职,中年痛恨官场争斗,辞官回乡务牧。
拉木在务牧同时,研究蒙古语言文学,1903年他所着的《蒙文字原理注解金鉴》由昌图庙木刻印刷厂印刷出版,这部着作对普及蒙古文学、使蒙古文学更加规范化起到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这部着作成为科研单位和各大专院校研究蒙古学的珍贵文献。
另外,他还着有《宇宙》、《奶酒颂》、《夏日塔拉颂》等诗篇,这些诗于三、四十年代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拉木1913年去世,享年62岁。
岱旺克尔
岱旺克尔(约1870~1919)蒙古族,是乌珠穆沁右旗第十一代札萨克和硕亲王阿拉腾胡雅嘎图之弟。年轻时双目失明。他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用美好的艺术形式、生动的语言创作大量的谜语。1919年,岱旺克尔去世。颇·都古尔等作家搜集整理这笔珍贵的遗产,如《诗人岱旺克尔的谜语》(颇·都古尔),《岱旺克尔的谜语》(吉·道尔吉),《岱旺克尔的蒙古包颂赞词》(阿木尔门德),《谜语作者岱旺克尔》(阿木尔门德)。
嘎莫拉
嘎莫拉(1871~1932)嘎莫拉,又名杜嘎尔,乌珠穆沁左旗人。1871年生于牧民家庭,17岁时,到旗衙门当文书,21岁任苏木章京,后任旗扎兰、梅林等职,37岁升任管旗章京。曾因触犯该旗要人获罪受刑,53岁辞去闲散章京的空衔还乡。1932年去世,终年62岁。
嘎莫拉的主要诗歌作品有《祭旗》、《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颂军》、《节日的摔跤手》、《醉汉》、《艺人》、《丑态毕露》、《时代》等,均以手抄本形式在锡林郭勒草原流传。他的诗具有比较鲜明的思想性,敢于触及时事,引起人们的普遍喜爱。
贡布
贡布(1907~1935) 1907年生于正蓝旗十二苏木文书华努德·若西家,6岁丧父,8岁拜东日普为师,接受正统教育,不久因贫辍学。12岁开始狩猎,17岁时有人陷害他勾结土匪,被官府责打一百五十皮鞭,不久又被迫应征出兵,一气之下上山当了草莽英雄。
贡布以满达锡勒、阿巴乌拉为基地劫富济贫,称颂于当地,各路好汉纷纷投靠,很快组织起一支武装队伍。贡布队伍纪律严明,约法三章:对黎民百姓秋毫莫犯,对土豪、奸商、恶吏铁面无情。先后袭劫阿巴山周围和丰宁一带土豪的财产、多伦商铺驼运队的物品、卓特巴札普的牲畜,将阿吉亚札兰等民愤极大地地头蛇捉到山上问罪,没收王章盖财产。
1933年,察哈尔东部守备军奉命围攻阿巴山,贡布负伤17处,突围出走,1935年被官方诱捕遇害,年仅29岁。
贡布的事迹流传于正蓝旗、克什克腾旗、阿巴嘎旗、热河一带,察哈尔草原上曾流传过赞美他的歌曲。
恩和巴图
恩和巴图(1882~1944)蒙古族,字子荣,姓杭锦,太仆寺左翼牧群正白旗五旗敖包人,该旗总管斯仁栋日布之三弟。
8岁到北京雍和宫当喇嘛,29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常以巨商的身份深入东北、内蒙、西北、京津等地区,扩展同盟会组织、筹集资金,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
恩和巴图拥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多次在孙中山与李大钊之间做通讯联络工作,1924年他与李大钊等5人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伐战争时期他负责孙中山的保卫工作。
1925年,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组建工作。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7人主席团成员,并继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成为国民党北方领导人之一,负责党务工作。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后,他同宋庆龄、毛泽东、邓颖超、屈武等22人在《党中央委员宣言》上签字,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为。
1928年4月,张作霖武装包围驻北京的苏联使馆,李大钊等十多人被捕。不久,恩和巴图也被捕,释放后一度在北京疗养。11月7日,被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委任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
1931年,他同内蒙古各旗代表赴南京向南京政府提出废除王公制,实行内蒙古自治的请求,接着,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委员。
恩和巴图历任国民党一至五届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检查委员会委员、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北京故宫博物馆理事、行政院驻北京政务惩戒委员会委员、河北、察哈尔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七·七”事变前后,被派往北京,力图打进日伪内部,未实现,1940年返南京任伪政府委员。
1944年,恩和巴图逝世,享年63岁。
其木德·官布扎布
其木德·官布扎布(1912~1944)汉名陈秉如,蒙古族,察哈尔正蓝旗人,7岁被阿吉亚佛仓地的经师收为徒弟,开始学经文,因他分外聪慧,便接他到北京雍和宫精心培养。
官布扎布在师父的诱导下,学习勤奋、刻苦,常在月光下、香火旁读书、写字、绘画,15岁始,利用替外国人抄写《阿拉腾甘珠尔》等经卷之机学外语。
他不仅精通蒙、满、汉文,还掌握英、日、俄三国语言,特别在书画、篆刻等方面的造诣深为阿吉亚佛仓地活佛的赏识,赐他为佛仓地总管,被他谢绝。为寻求施展才学的机会,浪迹天涯,后被日本高等学府聘为蒙语文教师,期间,博览群书,结识许多学者和专家,进一步充实自己。他对照英、日、汉三种版本将《马可·波罗游记》译成蒙文,并附有他所画的作者肖像,由特日贡瑙音出版社分上下集出版,此后将沙信所着的《蒙古史》译成蒙文(后半部分文稿毁于“文化大革命”)。
从日本回国后,感到事业艰难,准备前往苏联,不幸于1944年在张家口被侵华日军谋杀,终年33岁。
关起义
关起义(1904~1947)蒙古族,字翼青,别名刘元复,蒙古名吉鲁木图,1904年生于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祖籍哲里木盟科左中旗),1928年考入东北工学院土木系,“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在热辽境内的蒙汉人民中开展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抗日义勇军活动,失败后潜移北平。1934年在德王“蒙政会”中任电台总台长,1939年闲居家中。
1940年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到达晋察冀边区,秋,转赴延安。次年在延安民族学院任数学教员,1942年受康生所谓“抢救运动”的迫害,劳动改造二年。抗战胜利后被派回内蒙古。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选为执行委员,随后奉命在张家口参加筹建“内蒙古实业公司”工作,任副经理,带领公司职工深入锡察牧区,调查广大牧民所需的砖茶、炒米、布匹、生菸、糕点、红糖、蒙靴、鞍具等生活物资状况,想办法从内地组织进货,将牧民的牲畜和畜产品按合理价格收购后设法运出,抑制旅蒙商的高利盘剥。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前夕,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撤到贝子庙,他和实业公司经理赵云驶奉命带领职工把全部物资用骆驼、马车和牛车从张家口抢运到贝子庙,保证机关总部的后勤供给。随着国民党向察锡地区的进犯,察盟政府和察盟分会人员大部分转移,仅剩40多名干部和30多名警卫队员,处境极为艰险。1946年12月关起义代理察盟盟长,建立起察盟地方武装。1947年1月,带领武工队深入农区开辟工作,被国民党包围在哈叭嘎区奇门地沟村的宋家营子,由于寡不敌众,被敌人烧死在碾房里,时年44岁。
1947年2月27日,中共察锡工委和察锡行政委员会在贝子庙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烈士。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了“革命烈士光荣纪念证书”。1981年,自治区领导机关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将骨灰安放在呼和浩特大青山烈士陵园。
卓特巴扎普
卓特巴扎普(1877~1947)又名世海,出生于察哈尔正白羊群总管桑日布家。9岁始习满、蒙文,16岁出任苏鲁克长,20岁任正白牛群副总管。
光绪年间,张家口都统府指令苏鲁克群成立治安马队,委任卓特巴扎普为队长,驻兵哈登胡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承命向清政府奉送贡品,历时两个多月,朝见皇帝上缴贡物,得清政府的信赖和赏识,提升为六个苏鲁克和达里岗嘎五旗总管。
民国元年(1912年),达里岗崖牧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张家口都统府授命卓特巴扎普率察哈尔左翼骑兵征讨,卓受重伤被俘,被押解大库伦监禁。1915年中俄蒙《恰克图条约》签订,外蒙取消独立,得释,回故乡继任原职。
1916年调任明安牧场场长,1917年任中华民国蒙藏院副院长。1921年回正白牛群任总管,7月,率兵第二次征讨达里岗崖,赶回马匹3000余,交予陆军部。冬,按《停战协定》,达里岗崖40多牧户回归察哈尔。期间,曾率兵清剿受日操纵的东蒙巴布扎布匪兵对察哈尔的骚扰。
30年代初任蒙藏委员会驻北平办事处副处长,1932年任察哈尔保安长官。1933年8月至1939年2月为察哈尔省政府委员。
1934年4月卓特巴扎普为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委员。1936年“蒙政会”按省界分别成立绥远省境内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和察哈尔省境内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卓特巴札普任察“蒙政会”副委员长。1937年10月任伪察盟盟长,11月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成立,任总务部部长、委员会委员。1939年9月伪蒙疆联合会改组为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任政务院院长、察盟盟长,1941年8月又改组为伪蒙古自治邦政府,任察盟盟长、参议府议长。
1945年8月,被蒙古人民军逮捕,押往蒙古,1947年卒,终年71岁。
乌宁巴图
乌宁巴图(1923~1947)蒙古族,生于土默特左旗。1945年在伪蒙疆军官学校上学时,串联十几名同学逃出国民党统治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投奔解放区,途经丰镇时被国民党王英部捕去,送到国民党大同监狱。1947年春,再次逃到察盟,在哈巴嘎找到游击队,参加内蒙古骑兵十六师。不久,被任命为二团一连连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1月30日,他带领连队在正白旗八佐山下阻击国民党汽车队的进攻,掩护部队撤退,战斗中身中数弹,牺牲,年仅25岁。
为了纪念乌宁巴图,1947年12月,中共察盟工委、察盟政府决定,将正白旗的八佐山命名为乌宁巴图山。
黄泽久
黄泽久(1918~1948)福建人,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政委、团长职务。长征时他作为警卫员随党中央首长北上,艰苦奋战多次立功。
1948年4月23日,在解放多伦的攻城战斗中,黄泽久的独立七师十九团发起总攻,他亲率三营九连从城南角突击,三、九两连五分钟时间突破敌前沿阵地,十九团主力随即由突破口突入城内,敌人未抗击即被压缩在城东、西北角,其主力分头突围,守敌全歼,黄泽久在随军进攻途中,胸部中弹牺牲,年31岁。
松津旺楚克
松津旺楚克(1886~1948)蒙古族,东浩齐特旗第十二代额尔德尼郡王都昂多克僧格之三子,第十三代额尔德尼郡王色勒农托吉勒之弟。
松津旺楚克少年当喇嘛,在东浩齐特旗喇嘛海庙学藏文经书,获“格布希”学位,任该庙翁布之职,精通蒙藏文兼通满汉文,具有较深的医药知识。
第十三代额尔德尼色勒农托吉勒于1915年迁居喀尔喀未归,经东浩齐特留守官员们研究,并报民国政府批准,强迫松津旺楚克还俗,于民国5年(1916年)承袭东浩齐特札萨克额尔德尼郡王之爵位。
1928年,松任“蒙古自治政府”帮办,1937年德王伪“蒙古自治政府”任命他为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兼防卫师中将师长。1939年,任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民政部部长、锡盟盟长、兼兴蒙委员会委员长,1942年8月任兴蒙委员会委员长,继任锡盟盟长。
1945年8月,苏蒙军开进内蒙古地区,松津旺楚克回原籍隐居。9月,参加蒙古拉木扎布部长在贝子庙主持召开的锡盟十旗札萨克王公大会,会议决定其继任盟长,会后赴苏尼特右旗参加以补音达赉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大会。蒙古军陆续回国后,松王闲居在府里。
松王一生主张办学,1930年在乌尔古格山麓建立有两顶蒙古包的小学,到1940年这所学校有四、五名教师,五六十名学生,几排瓦房。开设蒙文、数学、自然、地理、图画、体育等新式课程。1942年又建一所女子学校,有4名教师,30余名学生,初次培养一批有知识的妇女。同年,他以盟长身份巡视十个旗,检查教育工作,召开会议,督促办学。
1946年春,锡盟民主政府成立,委任松王为盟长,他在锡盟的稳定、团结各种力量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47年任内蒙古政府参事厅厅长。
1948年春病逝,终年63岁。
巴彦玛
巴彦玛(1913~1948)女,出生在镶黄旗洪格尔乌拉苏木。幼年丧母,10岁时父亲在与土匪搏斗中遇难,她15岁出嫁,受尽婆婆的刁难和虐待。1946年参加革命。
1946年下半年,巴彦玛受命在她所在的第八佐第一自然村(今敖本郭勒嘎查)成立敌情侦探站,组织牧民研究敌情,站岗放哨,发现非常情况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发动乡亲制作军鞋、运送给养,宣传革命道理,动员投匪人员家属说服亲人改正。巴彦玛常赶着牛车到附近农村以做买卖为名探听敌情。一次,她得知康保据点里运出二十驼武器弹药的消息,立即向150里以外的指挥部报告,使这批物资很快被全部缴获。
1947年8月,穆格登宝伙同罗布僧却登利用巴彦玛伯父的宗教影响,指使其伯父进行反革命宣传,挑拨群众与革命政府、军队之间的关系,巴彦玛揭露其伯父的罪行,使其伯父被逮捕处决。穆格登宝气急败坏,几次指使罗布僧却登等人暗害巴彦玛,在群众和军队保护下未能得逞。
1948年农历四月十一日夜,罗布僧却登的180余名匪徒,预先埋伏在洪格尔海日罕附近,凌晨抓走巴彦玛,企图从她嘴里了解情况,动用各种酷刑,十八日将其杀害,时年36岁。
章其布
章其布(1923~1948)蒙古族,生于乌珠穆沁右旗诸尔干台吉苏木的一个贵族家庭,8岁时,其父明珠儿请巴达玛旺楚做家庭教师教他,他好学上进,成为当时乌珠穆沁草原的一位才子,20多岁被举荐为苏木章盖(苏木长)。
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锡盟分会派杨达赖、补旭带领工作队到乌珠穆沁草原开展工作,章其布受革命影响,在工作队干部引导下,投入争取自由解放和建立民主政权的斗争中。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草原实行经济封锁,生活日用品严重缺乏。1947年秋,章其布派人从蒙古搞了一批物资(布匹等日用品),全部分配给贫苦牧民和工作队的干部们。
工作队根据章其布的表现,送他到贝子庙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东乌珠穆沁旗政府工作,公安科长巴图苏和见其品行端正,思想进步,有意培养,在短期内使章其布成为一名公安情报员。
1948年,胡图凌嘎伙同额仁钦道尔吉投靠国民党,成立国民党伪蒙边剿匪司令部,章其布密切注视与胡往来人员的情况,意外发现好友嘎凌维德(梅林)给胡暗送情报,章其布报告给公安机关,嘎凌维德被处决。
同年9月17日,胡图凌嘎匪徒窜入布利颜草场抓住章其布,对其施以酷刑。第二天,章其布被匪徒带到哈拉嘎庙西南阿尔善图东边贺锡日胡特勒杀害,年仅26岁。
1951年,党中央人民政府颁发“革命烈士家属荣誉证书”。
王治华
王治华(1919~1948)原名王恒茂,河北省涞水县白涧区龙门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龙门村民兵中队长、青救会主任、村主任、房涞涿县民兵大队指导员、区武装部部长等职。
1938年龙门村恶霸王彦、王祥义父子仗势侵吞村民财产,他带头争讼,使王家败诉被罚。1940年,涞水一带旱涝成灾,颗粒无收,王家父子勾结其他富户拒绝借粮,置贫苦农民于绝境,他组织群众围攻王家大院,迫使王家和其他富户开仓借粮,并熬粥支应。
1941年,日军对房涞涿山区进行一个多月的大扫荡,抓壮丁,他领导的20多个村庄由于平时训练有方,临战转移及时,坚壁清野彻底,无一人被抓,损失最小。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告别妻儿,随军北上,到察哈尔省康保县公安局工作,后任治安股股长,1946年9月,国民党正规部队和地方反动上层人物、土匪相勾结,袭击基层政权,杀害干部群众,康保县形势日趋紧张,王治华奉命随县委宣传部长晋拓东领导的二、三、八区武工队转战康保县东南部地区,打击敌人,18日,武工队30余人在二区和二营子村遭“小五点”宋殿元部200多人袭击,晋拓东等18人牺牲,王治华临危不乱,与其他三人火速越滩抢占南山,成功地掩护其他人转移。县委书记王漫、县长王晨光称赞他骁勇善战,并任其为副区长。
10月,我军撤出康保县城,王治华随县大队在县境活动一个时期,亲手除掉一批通敌分子后,辗转退入察哈尔草原。此后一直做公安工作,先后任察哈尔盟公安处审讯科长,商化康联合县公安局副局长等职。
1948年10月,商化康联合县为组织力量返回各县区活动,迎接察北彻底解放,在察盟租银地张盖湾村召集县区干部开会,布置工作,于秀成、白金辉匪团400余人乘骑兵16师转战草地之机奔袭张盖湾。25日清晨,王治华正烧水、喂马,听到哨兵报警的枪声,命警卫员通知并护送县委领导转移,自己骑马向村东南聚宝山冲去,吸引敌人正面火力,以一支三号匣枪、两枚手榴弹同敌人周旋,一个多小时以后,张盖湾村内大队人马已突出重围,聚宝山上,王治华将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饮弹身亡,时年30岁。
王治华牺牲后,根据群众的要求和联合县的申请,中共察盟工委、察盟政府决定将王治华牺牲的聚宝山命名为治华山,将聚宝山下的小村庄命名为治华村。
苏剑啸
苏剑啸(1905~1948)苏剑啸,原名苏宝谦,号宜庵,蒙古名苏都斯庆,1905年1月29日生于新疆伊犁的一个蒙古族家庭(祖籍苏尼特右旗),后举家迁往甘肃兰州,加入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蒙古籍。
苏剑啸勤奋好学,喜踢足球,善吹笛子、箫,1931年于北平中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后,父瘫妻病,弟弟们又上学,几经周折,在中国大学附中谋到教师一职。
30年代,苏剑啸为探索救国之路,辞去教师之职,通过其父永格(曾在伊犁将军帐前做文书)的关系,投奔额济纳旗王爷图布辛巴依尔,并深得其信任,担任额济纳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任职期间,挑选青壮年充实旗保安队,打击土匪;创办额济纳旗第一所学校,自任校长;开办第一个诊所,从北京聘请中西医大夫坐诊;主张成立草头税局,凡经过本旗境内的货商皆征收草头税,因与军阀马步康的利益发生冲突,被马步康抓到酒泉半年之久。
1937年秋,苏剑啸的同窗好友中共党员周仁山前来额济纳旗开展工作,在其引导下,1938年,苏剑啸投奔延安,进陕北安武青年训练班学习。不久,又转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大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敌工部工作,1942年调入晋察冀军区社会部。
1942年8月,苏剑啸奉命同爱人董静波一起来到张家口,开展统战工作,他通过关系,面见德王,告诉他自己是共产党、八路军的代表。劝导他弃暗投明,共同抗日,后来,苏剑啸与党失去联系,他不顾敌人的追捕,在鸡鸣驿的大山里找到党组织,继续从事情报工作。
1944年夏,苏剑啸夫妇一同回到晋察冀军区社会部工作。不久,一起参加晋察冀边区整风训练班。
1945年11月,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筹备委员会主任。12月,苏剑啸与陈炳宇一起到察哈尔盟开辟工作,在很短时间内,赢得大多数民族上层人士的支持和广大牧民的信赖。
1948年9月,苏剑啸任察哈尔盟盟长,10月,与察哈尔盟工委代书记肖诚等一起到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向锡察巴乌工委汇报工作,参加察锡巴乌工委召开的工作会议,12月8日返回,在沙布日台与胡图凌嘎股匪遭遇牺牲,时年44岁。
肖诚
肖诚(1914~1948)原名肖书丰,汉族,生于河北省饶阳县南岩村。曾就读于饶阳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
1937年,肖诚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任基干队(2区小队前身)指导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调任饶阳县大队手枪队指导员,不久调往县文联工作,历经日寇“五·一”大扫荡。翌年被选调到晋察冀边区任公安管理处第一科副科长。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斗争,经常身先士卒,出没于敌占区,掏汉奸、除叛徒,使敌人闻风丧胆。
1942年党组织派肖诚到晋察冀北分局党校学习,后转入延安党中央党校。
1946年9月经聂荣臻和许建同同意,调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工作。10月随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任中共察锡巴乌工作委员会社会部副部长,与杨平一起筹办公安干部训练班(对外称察锡巴乌工委行政训练班),到1947年10月止共举办三期,培养干部69名。期间,他认真坦诚的工作作风,赢得学员们的信任和爱戴。
1947年11月,察盟境内反动上层叛乱,部分刚刚建立的基层政权瘫痪,肖诚受命带领一批干部赴察,任中共察盟工委副书记兼社会部部长、公安处处长。1948年6月,肖诚代理察盟工委书记,12月8日于贝子庙开会返回途中,在沙布日台遇难,时年35岁。
肖诚性情豁达、乐观,无论何等艰苦环境,他每天用毛刷刷扫衣服,甚至每天修面,常说:“共产党人必须有共产党人的样子”,“共产党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诚实的人,也是最热爱生活的人”。
占布拉
占布拉,蒙古族,17世纪着名蒙医,原籍青海省。最初在多伦淖尔行医、讲学,后在多伦淖尔定居,清康熙年间获“明如拉诺门汗”医学学位。1680年左右用藏文编着《满阿仁亲忠乃》(《方海》),该书是一部较完整的蒙药方选集,共76篇,载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瘟病、传染各科临床使用的药方,是蒙医最早的着作,也是蒙医经典代表作之一。
衮布扎布
衮布扎布(约1670~1750)出生于乌珠穆沁右翼旗亲王苏达尼之弟、协理台吉敖达利家。
衮布扎布精通蒙、藏、印度、满、汉文,是当时着名的历史学家和翻译家。
约1710~1740年,衮布扎布在北京西夏文学校任总管期间,编写蒙古史书《恒河之流》和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同时培养翻译人才。蒙古史文献中称他为“藏学首领安班”。
1737年,衮布扎布同毕力衮达来、阿毕达等合作编写的翻译《丹珠尔》的工具书《印藏语简明经书》刻印出版,1741年编辑出版翻译《丹珠尔》的标准辞典《智慧之鉴》时,《印藏语简明经书》成为其序言部分,后人称之为《衮布扎布辞典》。1742~1749年间,清政府主持翻译《丹珠尔》经书时,衮布扎布是主笔。他把藏文的《画神像指南》译成汉文,编入汉文的《丹珠尔》经书中。
此外,他还用汉文翻译《唐僧传记》,编写梵文字母图书,并注解与梵文字母同音的藏蒙字母,自编藏文语法图书,供教学使用。
衮布扎布是我国较早提出翻译理论的人,他在《印藏语简明经书》中提出“文雅、意全、通顺”等翻译的基本标准比严复的“信、达、雅”早160年。
衮布扎布一生博学多识,他除研究历史、翻译理论外,还研究中国佛教及医药学,着有《中国佛教流传史》、《医药配方》等。
约1750年,衮布扎布病故。
阿格旺旦皮勒
阿格旺旦皮勒(1700~1780)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华努德准苏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人,大喇嘛庙(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乌力吉图嘎查境内)第二世活佛。
阿格旺旦皮勒精通藏、蒙、梵文,享有“达尔汗席力图古锡”荣誉称号。1741年,参与编纂《藏蒙标准分类辞典》,一年完成,为准确地把藏文《丹珠尔》(《续番藏经》)翻译为蒙文打下基础。1742~1749年,他同九位大翻译家一起翻译审定《丹珠尔》。
1770年他将藏文中篇小说《萨仁呼和传》翻译成蒙文(被蒙古着名作家策·达木丁选入《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中)。后翻译出版《弥勒颂》后五篇、《章嘉呼图克图传》、《达赖喇嘛传》等,编撰《阿格旺旦皮勒言语》。他还有不少诗篇流传下来。
阿格旺旦皮勒故于1780年,终年81岁。
罗布桑朱力特木
罗布桑朱力特木(1740~1810)蒙古族,姓卫古特氏,察哈尔左翼镶白旗三苏木人。
7岁随叔父学蒙、藏文,23岁进北京雍和宫给明安拉布金巴喇嘛当徒弟,48岁建成查干乌拉庙。
罗布桑朱力特木是18世纪蒙药学界的主要代表,名盛蒙古地区,着有藏文的《满阿西吉德》、《扎达嘎苏勒》、《巴斯满玛尔扎苏勒》。《满阿西吉德》,汉文译名为《认药学》,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物学专着,全书共四册,包括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汤、滋补类认药学和草类认药学以及盐、灰、动物产品认药学,该书描述药物的形态,为认药、采药、研究药物提供依据。《扎达嘎苏勒》,汉文译名《诊脉概要》,该书以论述诊脉为主要内容,附带提到放血的脉络穴位。《巴斯满玛尔扎苏勒》汉文译名为《油剂制法》,全书记述奶油药配制法、药浴疗法、皮肤病种类、嗅药配制法、种牛痘方法等,并收录金丹中医验方。这些着作详细论述蒙药基础理论和诊断学内容,至今仍为研究蒙医药学的重要经典文献。
罗布桑朱力特木除研究蒙药学外,对文学、蒙文木版印刷也颇有研究,主要文学作品有《父母恩回报诗》、《祭火升天之极乐世界》、《马奶子祭献词》等,63岁始,自己印刷自编的十卷书稿。他的蒙古学、藏学门徒众多,同时培养众多掌握篆刻、印刷、装订技术的喇嘛人才。
1810年,罗布桑朱力特木去世,终年71岁。
达·拉布吉
达·拉布吉(1803~1856)蒙古族,苏尼特左旗人。
达·拉布吉幼年丧母,5岁时父亲图利特怕在内蒙古的内乱中丧失独生子,把唯一的家当——帐篷搭在马背上,前往蒙古,途中马被狼吃掉,父亲被迫把他送进庙里。后来,他被指定为第五世诺颜呼图克图活佛。
达·拉布吉全名为丹津拉布吉,他用这个名字写了很多诗歌,其中蒙文的170多首,藏文的180多首,他的作品中,教诲诗占多数,也有流传整个蒙古地区的歌曲,如《永恒的爱》、《明媚的情人》、《巴音松布尔》等。蒙古国策·达尔丹主编《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时选入达·拉布吉的许多诗作。达·拉布吉22岁时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的《风筝教诲诗》至今仍被保存着,他的《四季诗》还被人们作为口诀而传诵。
达·拉布吉于1831年把《布谷鸟的故事》改为剧本,成为蒙古族文学史上较早的戏剧作品,这个共有五部的剧作与观众见面后深受欢迎,在东戈壁、察哈尔、锡林郭勒等地演出90多年。
达·拉布吉于1856年去世,享年54岁。
伊希丹金旺吉拉
伊希丹金旺吉拉(1853~1906)蒙古族,镶白旗都仁敖包人,那木吉拉道尔吉总管之子。
7岁被鄂尔多斯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公召庙(全福经轮寺)的沙卜隆活佛第五世招去,学蒙、藏文及医学,15岁学蒙、藏两文经卷,造诣颇深,并开始诗歌创作。20岁游览鄂尔多斯7旗各庙宇,制作经卷印版,出游察哈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地行医,着《珊瑚验方》(藏文)、《珍宝验方》(藏文)、《验方集》(蒙文)、《医学歌诀》(藏文),其中《珊瑚验方》、《医学歌诀》是用歌赋体写成,在蒙医史上是首创,他制作的3个镶饰药袋和银制圆花勺,为研究蒙药剂量提供可靠依据。
伊希丹金旺吉拉在出游行医期间,耳闻目睹广大蒙古族人民深受封建王公、土豪贵族压榨的情景,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反抗封建统治的诗歌,作品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介尼召活佛伊希丹金旺吉拉训谕诗》,现存五章,共320行。
伊希丹金旺吉拉不仅是诗人、药学家,同时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建筑学家,还善于绘画、雕刻、用金银铜等铸造各种器皿。
1906年,伊希丹金旺吉拉去世,终年54岁。
拉木
拉木(1852~1913)蒙古族,阿巴嘎右翼旗西苏木(今查干淖尔苏木巴彦淖尔嘎查)人。青年时在旗衙门任见习笔帖式、参领、总管等职,中年痛恨官场争斗,辞官回乡务牧。
拉木在务牧同时,研究蒙古语言文学,1903年他所着的《蒙文字原理注解金鉴》由昌图庙木刻印刷厂印刷出版,这部着作对普及蒙古文学、使蒙古文学更加规范化起到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这部着作成为科研单位和各大专院校研究蒙古学的珍贵文献。
另外,他还着有《宇宙》、《奶酒颂》、《夏日塔拉颂》等诗篇,这些诗于三、四十年代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拉木1913年去世,享年62岁。
岱旺克尔
岱旺克尔(约1870~1919)蒙古族,是乌珠穆沁右旗第十一代札萨克和硕亲王阿拉腾胡雅嘎图之弟。年轻时双目失明。他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用美好的艺术形式、生动的语言创作大量的谜语。1919年,岱旺克尔去世。颇·都古尔等作家搜集整理这笔珍贵的遗产,如《诗人岱旺克尔的谜语》(颇·都古尔),《岱旺克尔的谜语》(吉·道尔吉),《岱旺克尔的蒙古包颂赞词》(阿木尔门德),《谜语作者岱旺克尔》(阿木尔门德)。
嘎莫拉
嘎莫拉(1871~1932)嘎莫拉,又名杜嘎尔,乌珠穆沁左旗人。1871年生于牧民家庭,17岁时,到旗衙门当文书,21岁任苏木章京,后任旗扎兰、梅林等职,37岁升任管旗章京。曾因触犯该旗要人获罪受刑,53岁辞去闲散章京的空衔还乡。1932年去世,终年62岁。
嘎莫拉的主要诗歌作品有《祭旗》、《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颂军》、《节日的摔跤手》、《醉汉》、《艺人》、《丑态毕露》、《时代》等,均以手抄本形式在锡林郭勒草原流传。他的诗具有比较鲜明的思想性,敢于触及时事,引起人们的普遍喜爱。
贡布
贡布(1907~1935) 1907年生于正蓝旗十二苏木文书华努德·若西家,6岁丧父,8岁拜东日普为师,接受正统教育,不久因贫辍学。12岁开始狩猎,17岁时有人陷害他勾结土匪,被官府责打一百五十皮鞭,不久又被迫应征出兵,一气之下上山当了草莽英雄。
贡布以满达锡勒、阿巴乌拉为基地劫富济贫,称颂于当地,各路好汉纷纷投靠,很快组织起一支武装队伍。贡布队伍纪律严明,约法三章:对黎民百姓秋毫莫犯,对土豪、奸商、恶吏铁面无情。先后袭劫阿巴山周围和丰宁一带土豪的财产、多伦商铺驼运队的物品、卓特巴札普的牲畜,将阿吉亚札兰等民愤极大地地头蛇捉到山上问罪,没收王章盖财产。
1933年,察哈尔东部守备军奉命围攻阿巴山,贡布负伤17处,突围出走,1935年被官方诱捕遇害,年仅29岁。
贡布的事迹流传于正蓝旗、克什克腾旗、阿巴嘎旗、热河一带,察哈尔草原上曾流传过赞美他的歌曲。
恩和巴图
恩和巴图(1882~1944)蒙古族,字子荣,姓杭锦,太仆寺左翼牧群正白旗五旗敖包人,该旗总管斯仁栋日布之三弟。
8岁到北京雍和宫当喇嘛,29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常以巨商的身份深入东北、内蒙、西北、京津等地区,扩展同盟会组织、筹集资金,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
恩和巴图拥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多次在孙中山与李大钊之间做通讯联络工作,1924年他与李大钊等5人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伐战争时期他负责孙中山的保卫工作。
1925年,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组建工作。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7人主席团成员,并继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成为国民党北方领导人之一,负责党务工作。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后,他同宋庆龄、毛泽东、邓颖超、屈武等22人在《党中央委员宣言》上签字,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为。
1928年4月,张作霖武装包围驻北京的苏联使馆,李大钊等十多人被捕。不久,恩和巴图也被捕,释放后一度在北京疗养。11月7日,被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委任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
1931年,他同内蒙古各旗代表赴南京向南京政府提出废除王公制,实行内蒙古自治的请求,接着,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委员。
恩和巴图历任国民党一至五届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检查委员会委员、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北京故宫博物馆理事、行政院驻北京政务惩戒委员会委员、河北、察哈尔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七·七”事变前后,被派往北京,力图打进日伪内部,未实现,1940年返南京任伪政府委员。
1944年,恩和巴图逝世,享年63岁。
其木德·官布扎布
其木德·官布扎布(1912~1944)汉名陈秉如,蒙古族,察哈尔正蓝旗人,7岁被阿吉亚佛仓地的经师收为徒弟,开始学经文,因他分外聪慧,便接他到北京雍和宫精心培养。
官布扎布在师父的诱导下,学习勤奋、刻苦,常在月光下、香火旁读书、写字、绘画,15岁始,利用替外国人抄写《阿拉腾甘珠尔》等经卷之机学外语。
他不仅精通蒙、满、汉文,还掌握英、日、俄三国语言,特别在书画、篆刻等方面的造诣深为阿吉亚佛仓地活佛的赏识,赐他为佛仓地总管,被他谢绝。为寻求施展才学的机会,浪迹天涯,后被日本高等学府聘为蒙语文教师,期间,博览群书,结识许多学者和专家,进一步充实自己。他对照英、日、汉三种版本将《马可·波罗游记》译成蒙文,并附有他所画的作者肖像,由特日贡瑙音出版社分上下集出版,此后将沙信所着的《蒙古史》译成蒙文(后半部分文稿毁于“文化大革命”)。
从日本回国后,感到事业艰难,准备前往苏联,不幸于1944年在张家口被侵华日军谋杀,终年33岁。
关起义
关起义(1904~1947)蒙古族,字翼青,别名刘元复,蒙古名吉鲁木图,1904年生于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祖籍哲里木盟科左中旗),1928年考入东北工学院土木系,“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在热辽境内的蒙汉人民中开展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抗日义勇军活动,失败后潜移北平。1934年在德王“蒙政会”中任电台总台长,1939年闲居家中。
1940年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到达晋察冀边区,秋,转赴延安。次年在延安民族学院任数学教员,1942年受康生所谓“抢救运动”的迫害,劳动改造二年。抗战胜利后被派回内蒙古。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选为执行委员,随后奉命在张家口参加筹建“内蒙古实业公司”工作,任副经理,带领公司职工深入锡察牧区,调查广大牧民所需的砖茶、炒米、布匹、生菸、糕点、红糖、蒙靴、鞍具等生活物资状况,想办法从内地组织进货,将牧民的牲畜和畜产品按合理价格收购后设法运出,抑制旅蒙商的高利盘剥。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前夕,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撤到贝子庙,他和实业公司经理赵云驶奉命带领职工把全部物资用骆驼、马车和牛车从张家口抢运到贝子庙,保证机关总部的后勤供给。随着国民党向察锡地区的进犯,察盟政府和察盟分会人员大部分转移,仅剩40多名干部和30多名警卫队员,处境极为艰险。1946年12月关起义代理察盟盟长,建立起察盟地方武装。1947年1月,带领武工队深入农区开辟工作,被国民党包围在哈叭嘎区奇门地沟村的宋家营子,由于寡不敌众,被敌人烧死在碾房里,时年44岁。
1947年2月27日,中共察锡工委和察锡行政委员会在贝子庙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烈士。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了“革命烈士光荣纪念证书”。1981年,自治区领导机关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将骨灰安放在呼和浩特大青山烈士陵园。
卓特巴扎普
卓特巴扎普(1877~1947)又名世海,出生于察哈尔正白羊群总管桑日布家。9岁始习满、蒙文,16岁出任苏鲁克长,20岁任正白牛群副总管。
光绪年间,张家口都统府指令苏鲁克群成立治安马队,委任卓特巴扎普为队长,驻兵哈登胡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承命向清政府奉送贡品,历时两个多月,朝见皇帝上缴贡物,得清政府的信赖和赏识,提升为六个苏鲁克和达里岗嘎五旗总管。
民国元年(1912年),达里岗崖牧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张家口都统府授命卓特巴扎普率察哈尔左翼骑兵征讨,卓受重伤被俘,被押解大库伦监禁。1915年中俄蒙《恰克图条约》签订,外蒙取消独立,得释,回故乡继任原职。
1916年调任明安牧场场长,1917年任中华民国蒙藏院副院长。1921年回正白牛群任总管,7月,率兵第二次征讨达里岗崖,赶回马匹3000余,交予陆军部。冬,按《停战协定》,达里岗崖40多牧户回归察哈尔。期间,曾率兵清剿受日操纵的东蒙巴布扎布匪兵对察哈尔的骚扰。
30年代初任蒙藏委员会驻北平办事处副处长,1932年任察哈尔保安长官。1933年8月至1939年2月为察哈尔省政府委员。
1934年4月卓特巴扎普为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委员。1936年“蒙政会”按省界分别成立绥远省境内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和察哈尔省境内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卓特巴札普任察“蒙政会”副委员长。1937年10月任伪察盟盟长,11月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成立,任总务部部长、委员会委员。1939年9月伪蒙疆联合会改组为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任政务院院长、察盟盟长,1941年8月又改组为伪蒙古自治邦政府,任察盟盟长、参议府议长。
1945年8月,被蒙古人民军逮捕,押往蒙古,1947年卒,终年71岁。
乌宁巴图
乌宁巴图(1923~1947)蒙古族,生于土默特左旗。1945年在伪蒙疆军官学校上学时,串联十几名同学逃出国民党统治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投奔解放区,途经丰镇时被国民党王英部捕去,送到国民党大同监狱。1947年春,再次逃到察盟,在哈巴嘎找到游击队,参加内蒙古骑兵十六师。不久,被任命为二团一连连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1月30日,他带领连队在正白旗八佐山下阻击国民党汽车队的进攻,掩护部队撤退,战斗中身中数弹,牺牲,年仅25岁。
为了纪念乌宁巴图,1947年12月,中共察盟工委、察盟政府决定,将正白旗的八佐山命名为乌宁巴图山。
黄泽久
黄泽久(1918~1948)福建人,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政委、团长职务。长征时他作为警卫员随党中央首长北上,艰苦奋战多次立功。
1948年4月23日,在解放多伦的攻城战斗中,黄泽久的独立七师十九团发起总攻,他亲率三营九连从城南角突击,三、九两连五分钟时间突破敌前沿阵地,十九团主力随即由突破口突入城内,敌人未抗击即被压缩在城东、西北角,其主力分头突围,守敌全歼,黄泽久在随军进攻途中,胸部中弹牺牲,年31岁。
松津旺楚克
松津旺楚克(1886~1948)蒙古族,东浩齐特旗第十二代额尔德尼郡王都昂多克僧格之三子,第十三代额尔德尼郡王色勒农托吉勒之弟。
松津旺楚克少年当喇嘛,在东浩齐特旗喇嘛海庙学藏文经书,获“格布希”学位,任该庙翁布之职,精通蒙藏文兼通满汉文,具有较深的医药知识。
第十三代额尔德尼色勒农托吉勒于1915年迁居喀尔喀未归,经东浩齐特留守官员们研究,并报民国政府批准,强迫松津旺楚克还俗,于民国5年(1916年)承袭东浩齐特札萨克额尔德尼郡王之爵位。
1928年,松任“蒙古自治政府”帮办,1937年德王伪“蒙古自治政府”任命他为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兼防卫师中将师长。1939年,任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民政部部长、锡盟盟长、兼兴蒙委员会委员长,1942年8月任兴蒙委员会委员长,继任锡盟盟长。
1945年8月,苏蒙军开进内蒙古地区,松津旺楚克回原籍隐居。9月,参加蒙古拉木扎布部长在贝子庙主持召开的锡盟十旗札萨克王公大会,会议决定其继任盟长,会后赴苏尼特右旗参加以补音达赉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大会。蒙古军陆续回国后,松王闲居在府里。
松王一生主张办学,1930年在乌尔古格山麓建立有两顶蒙古包的小学,到1940年这所学校有四、五名教师,五六十名学生,几排瓦房。开设蒙文、数学、自然、地理、图画、体育等新式课程。1942年又建一所女子学校,有4名教师,30余名学生,初次培养一批有知识的妇女。同年,他以盟长身份巡视十个旗,检查教育工作,召开会议,督促办学。
1946年春,锡盟民主政府成立,委任松王为盟长,他在锡盟的稳定、团结各种力量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47年任内蒙古政府参事厅厅长。
1948年春病逝,终年63岁。
巴彦玛
巴彦玛(1913~1948)女,出生在镶黄旗洪格尔乌拉苏木。幼年丧母,10岁时父亲在与土匪搏斗中遇难,她15岁出嫁,受尽婆婆的刁难和虐待。1946年参加革命。
1946年下半年,巴彦玛受命在她所在的第八佐第一自然村(今敖本郭勒嘎查)成立敌情侦探站,组织牧民研究敌情,站岗放哨,发现非常情况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发动乡亲制作军鞋、运送给养,宣传革命道理,动员投匪人员家属说服亲人改正。巴彦玛常赶着牛车到附近农村以做买卖为名探听敌情。一次,她得知康保据点里运出二十驼武器弹药的消息,立即向150里以外的指挥部报告,使这批物资很快被全部缴获。
1947年8月,穆格登宝伙同罗布僧却登利用巴彦玛伯父的宗教影响,指使其伯父进行反革命宣传,挑拨群众与革命政府、军队之间的关系,巴彦玛揭露其伯父的罪行,使其伯父被逮捕处决。穆格登宝气急败坏,几次指使罗布僧却登等人暗害巴彦玛,在群众和军队保护下未能得逞。
1948年农历四月十一日夜,罗布僧却登的180余名匪徒,预先埋伏在洪格尔海日罕附近,凌晨抓走巴彦玛,企图从她嘴里了解情况,动用各种酷刑,十八日将其杀害,时年36岁。
章其布
章其布(1923~1948)蒙古族,生于乌珠穆沁右旗诸尔干台吉苏木的一个贵族家庭,8岁时,其父明珠儿请巴达玛旺楚做家庭教师教他,他好学上进,成为当时乌珠穆沁草原的一位才子,20多岁被举荐为苏木章盖(苏木长)。
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锡盟分会派杨达赖、补旭带领工作队到乌珠穆沁草原开展工作,章其布受革命影响,在工作队干部引导下,投入争取自由解放和建立民主政权的斗争中。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草原实行经济封锁,生活日用品严重缺乏。1947年秋,章其布派人从蒙古搞了一批物资(布匹等日用品),全部分配给贫苦牧民和工作队的干部们。
工作队根据章其布的表现,送他到贝子庙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东乌珠穆沁旗政府工作,公安科长巴图苏和见其品行端正,思想进步,有意培养,在短期内使章其布成为一名公安情报员。
1948年,胡图凌嘎伙同额仁钦道尔吉投靠国民党,成立国民党伪蒙边剿匪司令部,章其布密切注视与胡往来人员的情况,意外发现好友嘎凌维德(梅林)给胡暗送情报,章其布报告给公安机关,嘎凌维德被处决。
同年9月17日,胡图凌嘎匪徒窜入布利颜草场抓住章其布,对其施以酷刑。第二天,章其布被匪徒带到哈拉嘎庙西南阿尔善图东边贺锡日胡特勒杀害,年仅26岁。
1951年,党中央人民政府颁发“革命烈士家属荣誉证书”。
王治华
王治华(1919~1948)原名王恒茂,河北省涞水县白涧区龙门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龙门村民兵中队长、青救会主任、村主任、房涞涿县民兵大队指导员、区武装部部长等职。
1938年龙门村恶霸王彦、王祥义父子仗势侵吞村民财产,他带头争讼,使王家败诉被罚。1940年,涞水一带旱涝成灾,颗粒无收,王家父子勾结其他富户拒绝借粮,置贫苦农民于绝境,他组织群众围攻王家大院,迫使王家和其他富户开仓借粮,并熬粥支应。
1941年,日军对房涞涿山区进行一个多月的大扫荡,抓壮丁,他领导的20多个村庄由于平时训练有方,临战转移及时,坚壁清野彻底,无一人被抓,损失最小。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告别妻儿,随军北上,到察哈尔省康保县公安局工作,后任治安股股长,1946年9月,国民党正规部队和地方反动上层人物、土匪相勾结,袭击基层政权,杀害干部群众,康保县形势日趋紧张,王治华奉命随县委宣传部长晋拓东领导的二、三、八区武工队转战康保县东南部地区,打击敌人,18日,武工队30余人在二区和二营子村遭“小五点”宋殿元部200多人袭击,晋拓东等18人牺牲,王治华临危不乱,与其他三人火速越滩抢占南山,成功地掩护其他人转移。县委书记王漫、县长王晨光称赞他骁勇善战,并任其为副区长。
10月,我军撤出康保县城,王治华随县大队在县境活动一个时期,亲手除掉一批通敌分子后,辗转退入察哈尔草原。此后一直做公安工作,先后任察哈尔盟公安处审讯科长,商化康联合县公安局副局长等职。
1948年10月,商化康联合县为组织力量返回各县区活动,迎接察北彻底解放,在察盟租银地张盖湾村召集县区干部开会,布置工作,于秀成、白金辉匪团400余人乘骑兵16师转战草地之机奔袭张盖湾。25日清晨,王治华正烧水、喂马,听到哨兵报警的枪声,命警卫员通知并护送县委领导转移,自己骑马向村东南聚宝山冲去,吸引敌人正面火力,以一支三号匣枪、两枚手榴弹同敌人周旋,一个多小时以后,张盖湾村内大队人马已突出重围,聚宝山上,王治华将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饮弹身亡,时年30岁。
王治华牺牲后,根据群众的要求和联合县的申请,中共察盟工委、察盟政府决定将王治华牺牲的聚宝山命名为治华山,将聚宝山下的小村庄命名为治华村。
苏剑啸
苏剑啸(1905~1948)苏剑啸,原名苏宝谦,号宜庵,蒙古名苏都斯庆,1905年1月29日生于新疆伊犁的一个蒙古族家庭(祖籍苏尼特右旗),后举家迁往甘肃兰州,加入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蒙古籍。
苏剑啸勤奋好学,喜踢足球,善吹笛子、箫,1931年于北平中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后,父瘫妻病,弟弟们又上学,几经周折,在中国大学附中谋到教师一职。
30年代,苏剑啸为探索救国之路,辞去教师之职,通过其父永格(曾在伊犁将军帐前做文书)的关系,投奔额济纳旗王爷图布辛巴依尔,并深得其信任,担任额济纳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任职期间,挑选青壮年充实旗保安队,打击土匪;创办额济纳旗第一所学校,自任校长;开办第一个诊所,从北京聘请中西医大夫坐诊;主张成立草头税局,凡经过本旗境内的货商皆征收草头税,因与军阀马步康的利益发生冲突,被马步康抓到酒泉半年之久。
1937年秋,苏剑啸的同窗好友中共党员周仁山前来额济纳旗开展工作,在其引导下,1938年,苏剑啸投奔延安,进陕北安武青年训练班学习。不久,又转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大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敌工部工作,1942年调入晋察冀军区社会部。
1942年8月,苏剑啸奉命同爱人董静波一起来到张家口,开展统战工作,他通过关系,面见德王,告诉他自己是共产党、八路军的代表。劝导他弃暗投明,共同抗日,后来,苏剑啸与党失去联系,他不顾敌人的追捕,在鸡鸣驿的大山里找到党组织,继续从事情报工作。
1944年夏,苏剑啸夫妇一同回到晋察冀军区社会部工作。不久,一起参加晋察冀边区整风训练班。
1945年11月,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筹备委员会主任。12月,苏剑啸与陈炳宇一起到察哈尔盟开辟工作,在很短时间内,赢得大多数民族上层人士的支持和广大牧民的信赖。
1948年9月,苏剑啸任察哈尔盟盟长,10月,与察哈尔盟工委代书记肖诚等一起到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向锡察巴乌工委汇报工作,参加察锡巴乌工委召开的工作会议,12月8日返回,在沙布日台与胡图凌嘎股匪遭遇牺牲,时年44岁。
肖诚
肖诚(1914~1948)原名肖书丰,汉族,生于河北省饶阳县南岩村。曾就读于饶阳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
1937年,肖诚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任基干队(2区小队前身)指导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调任饶阳县大队手枪队指导员,不久调往县文联工作,历经日寇“五·一”大扫荡。翌年被选调到晋察冀边区任公安管理处第一科副科长。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斗争,经常身先士卒,出没于敌占区,掏汉奸、除叛徒,使敌人闻风丧胆。
1942年党组织派肖诚到晋察冀北分局党校学习,后转入延安党中央党校。
1946年9月经聂荣臻和许建同同意,调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工作。10月随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任中共察锡巴乌工作委员会社会部副部长,与杨平一起筹办公安干部训练班(对外称察锡巴乌工委行政训练班),到1947年10月止共举办三期,培养干部69名。期间,他认真坦诚的工作作风,赢得学员们的信任和爱戴。
1947年11月,察盟境内反动上层叛乱,部分刚刚建立的基层政权瘫痪,肖诚受命带领一批干部赴察,任中共察盟工委副书记兼社会部部长、公安处处长。1948年6月,肖诚代理察盟工委书记,12月8日于贝子庙开会返回途中,在沙布日台遇难,时年35岁。
肖诚性情豁达、乐观,无论何等艰苦环境,他每天用毛刷刷扫衣服,甚至每天修面,常说:“共产党人必须有共产党人的样子”,“共产党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诚实的人,也是最热爱生活的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