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春(1892 -- 1965年)祖籍河北省静海县杨城庄。8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寄养在叔叔家里。家境贫寒,16岁就给地主打零工。18岁孤身去天津制瓶厂学徒。不久,又租用黄包车,当人力车夫。经常受到官绅、警察毒打。1926年,杨德春一家4口逃荒到突泉镇,给地主青。1941年迁居到本县杨树屯。1946年被推选为平胜村农民会长,此期间,境内多兵灾匪患,他冒着风险带动村民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1948年,杨德春按着县委、区委指示,起早贪黑深入村民,组织互助组并亲任互助组长。互助组吸引了附近4个自然屯的农民,纷纷请求加入他的互助组。1953年1月,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为“五三社”,是全县三个早期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五三社”在困境中产生,全社百余户仅有3台驴车和几件粗笨农具,被当地群众称为“毛驴子社”。杨德春虽已年近花甲,仍和社员同甘共苦,和农民一块参加生产。“五三社”生产不断发展,社员生活明显提高,同年秋,杨德春光荣出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劳动模范大会。他和代表们一起与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合影。此后被选为突泉县委委员,并任五三村村主任、大队支部书记,1965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杨德春(1892 -- 1965年)祖籍河北省静海县杨城庄。8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寄养在叔叔家里。家境贫寒,16岁就给地主打零工。18岁孤身去天津制瓶厂学徒。不久,又租用黄包车,当人力车夫。经常受到官绅、警察毒打。1926年,杨德春一家4口逃荒到突泉镇,给地主青。1941年迁居到本县杨树屯。1946年被推选为平胜村农民会长,此期间,境内多兵灾匪患,他冒着风险带动村民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1948年,杨德春按着县委、区委指示,起早贪黑深入村民,组织互助组并亲任互助组长。互助组吸引了附近4个自然屯的农民,纷纷请求加入他的互助组。1953年1月,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为“五三社”,是全县三个早期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五三社”在困境中产生,全社百余户仅有3台驴车和几件粗笨农具,被当地群众称为“毛驴子社”。杨德春虽已年近花甲,仍和社员同甘共苦,和农民一块参加生产。“五三社”生产不断发展,社员生活明显提高,同年秋,杨德春光荣出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劳动模范大会。他和代表们一起与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合影。此后被选为突泉县委委员,并任五三村村主任、大队支部书记,1965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