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满族,镶白旗人。生卒年不详。红脸白须。常年穿布衣,体健身壮,气宇轩昂。
清咸丰元年(1851),文山首任萨拉齐厅理事通判。同治五年(1866)、同治十年(1871),又两任萨拉齐厅同知,先后3次15年主持萨拉齐政务,宽简勤廉,政绩卓著,受到百姓拥戴。
文山初到任所,便入乡问苦,察访民情。得知流经萨拉齐城下的苏尔哲河(即水涧沟水),每逢雨季泛滥成灾,淹没农田村舍,百姓不堪其苦,即动员民众,组织人力物力,加高增厚堤坝,种植树木,修建闸门引水灌溉,变害为利。在水涧沟口东侧,依山开凿石门,常年可灌溉水涧沟门一带大片农田,使该地成为塞外闻名遐迩的瓜果蔬菜之乡。
自清乾隆以来,黄河在萨拉齐南部分作三流,上流至榆树营(萨拉齐城东沟4公里)一带;中流流经白庙子(萨拉齐城南约19公里)达毛岱;下流则今黄河河道。
清同治六年(1867),黄河由今东兴村附近决口,水自西向东长流75公里,除沿山高地外,一片汪洋,房屋倒塌,村落废弃,人无栖宿之所,畜无养息之厩。文山忧民患,奔走呼号。一面陈请上司拨款,一面调集民工治河,同治九年(1870),在东兴对岸河西拐口筑坝,在决堤处堵口,疏导河水并入西南一道,合三流为一河,得膏腴之地4万余顷。次年,迁民屯垦,建立新村80余处。使黄河萨拉齐段,得到有效治理。同治六年(1867),陕甘回民起义军在西捻军大败清军的鼓舞下,东进危逼萨拉齐厅。同年冬,文山设团防局。同治七年(1868)又修筑萨拉齐围堡。同治八年(1869),加固城堡,并督绅商,日夜训练民团,侦巡防守。回民义军侦知有备,绕道而过。同年,文山从筹办团防、建筑围堡费用中撙节制钱6000串,贷商生息,作为创办公立学校的经费,从此萨拉齐正式有了公办学堂,后经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培养不少人才,使萨拉齐跻身塞外文化名城之列。同治九年(1870),文山由筑城费中节得余款,购买城东小场库伦一顷荒地,建筑义园,专葬无所归者。园中筑屋数间,广栽杨柳,并有专人看守。是当时与回民坟(回民专墓)齐名的墓冢。
文山断案执法,头脑清醒,反应敏捷,能言善辩,勤于调查,秉公决断,处理不少积案、难案,得到当地百姓赞许。
原五当沟的配水机制极不合理,每当发水时,沿岸的今沙尔沁和东园等村农民,在权势人物的操纵下,为争水浇地,经常打架斗殴,闹出人命,酿成村仇,双方常到萨拉齐衙门对簿公堂,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和纠纷,而且愈演愈烈。文山到职后,为妥善处理水利纠纷,亲往现场勘测,向百姓调查,规定公平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沟口建筑蓄水池和分水槽,将沟水均匀地分成两股,一股入东渠,一股入西渠,沿渠各村庄按股份浇灌,从此再无争水纠纷。
据传闻,萨拉齐城内有一富户肖懋,原娶板升气村一女子为妻,人称肖懋老婆。其人性格倔强好胜,从不让人。后肖懋另纳一年轻美貌女子为妾,肖懋老婆起而反抗,双方因此分居。肖懋老婆接连不断地上告萨拉齐官府。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几任主政官都没有解决此案。文山到任不久,肖懋老婆又来告状,文山查明双方结怨原委,进行循循善诱的劝导和公平合理的解决,双方都很满意。文山离任时肖懋老婆端清水一盆,拿明镜一面,和大家一起等候在东门外大路旁,见文山坐着轿子来了,她跪在地上,手捧水盆,高举明镜,大声称赞:“大老爷清如水,明如镜,如同宋朝包文正!”文山闻声连忙下轿,不无幽默地回答:“自古官清吏不清,久打官司家业损!”肖懋老婆悟出文山话中含意,以后再没有和肖懋闹纠纷、打官司。
文山在萨拉齐为官,生活俭朴,关心民生疾苦。在训练团丁、构筑城围筹款时,文山带头捐银600两,陆续筹银十二、三万两,办了不少事情。清光绪十八年(1892),萨拉齐一带遭受天灾劫难,百姓饥寒交迫,文山慷慨解囊,一次就赈济灾民数千金。
文山为百姓捐献十分慷慨,但家私却很少,清光绪五年(1879)离任时,手中分文未有,穷得启不了程,多亏当时萨拉齐“大行”集股送给他“移座”的路费,才能成行。
文山在萨拉齐主政15年,做了许多有利于地方,惠及百姓的实事、好事,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二任萨厅同知时,一郡欢迎;离任之日,居民攀辕请留;去之后,专门建筑文山祠,塑像祀之。
文山在主政萨拉齐厅期间,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节孝祠,为张、马等16氏立牌坊。
文山,满族,镶白旗人。生卒年不详。红脸白须。常年穿布衣,体健身壮,气宇轩昂。
清咸丰元年(1851),文山首任萨拉齐厅理事通判。同治五年(1866)、同治十年(1871),又两任萨拉齐厅同知,先后3次15年主持萨拉齐政务,宽简勤廉,政绩卓著,受到百姓拥戴。
文山初到任所,便入乡问苦,察访民情。得知流经萨拉齐城下的苏尔哲河(即水涧沟水),每逢雨季泛滥成灾,淹没农田村舍,百姓不堪其苦,即动员民众,组织人力物力,加高增厚堤坝,种植树木,修建闸门引水灌溉,变害为利。在水涧沟口东侧,依山开凿石门,常年可灌溉水涧沟门一带大片农田,使该地成为塞外闻名遐迩的瓜果蔬菜之乡。
自清乾隆以来,黄河在萨拉齐南部分作三流,上流至榆树营(萨拉齐城东沟4公里)一带;中流流经白庙子(萨拉齐城南约19公里)达毛岱;下流则今黄河河道。
清同治六年(1867),黄河由今东兴村附近决口,水自西向东长流75公里,除沿山高地外,一片汪洋,房屋倒塌,村落废弃,人无栖宿之所,畜无养息之厩。文山忧民患,奔走呼号。一面陈请上司拨款,一面调集民工治河,同治九年(1870),在东兴对岸河西拐口筑坝,在决堤处堵口,疏导河水并入西南一道,合三流为一河,得膏腴之地4万余顷。次年,迁民屯垦,建立新村80余处。使黄河萨拉齐段,得到有效治理。同治六年(1867),陕甘回民起义军在西捻军大败清军的鼓舞下,东进危逼萨拉齐厅。同年冬,文山设团防局。同治七年(1868)又修筑萨拉齐围堡。同治八年(1869),加固城堡,并督绅商,日夜训练民团,侦巡防守。回民义军侦知有备,绕道而过。同年,文山从筹办团防、建筑围堡费用中撙节制钱6000串,贷商生息,作为创办公立学校的经费,从此萨拉齐正式有了公办学堂,后经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培养不少人才,使萨拉齐跻身塞外文化名城之列。同治九年(1870),文山由筑城费中节得余款,购买城东小场库伦一顷荒地,建筑义园,专葬无所归者。园中筑屋数间,广栽杨柳,并有专人看守。是当时与回民坟(回民专墓)齐名的墓冢。
文山断案执法,头脑清醒,反应敏捷,能言善辩,勤于调查,秉公决断,处理不少积案、难案,得到当地百姓赞许。
原五当沟的配水机制极不合理,每当发水时,沿岸的今沙尔沁和东园等村农民,在权势人物的操纵下,为争水浇地,经常打架斗殴,闹出人命,酿成村仇,双方常到萨拉齐衙门对簿公堂,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和纠纷,而且愈演愈烈。文山到职后,为妥善处理水利纠纷,亲往现场勘测,向百姓调查,规定公平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沟口建筑蓄水池和分水槽,将沟水均匀地分成两股,一股入东渠,一股入西渠,沿渠各村庄按股份浇灌,从此再无争水纠纷。
据传闻,萨拉齐城内有一富户肖懋,原娶板升气村一女子为妻,人称肖懋老婆。其人性格倔强好胜,从不让人。后肖懋另纳一年轻美貌女子为妾,肖懋老婆起而反抗,双方因此分居。肖懋老婆接连不断地上告萨拉齐官府。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几任主政官都没有解决此案。文山到任不久,肖懋老婆又来告状,文山查明双方结怨原委,进行循循善诱的劝导和公平合理的解决,双方都很满意。文山离任时肖懋老婆端清水一盆,拿明镜一面,和大家一起等候在东门外大路旁,见文山坐着轿子来了,她跪在地上,手捧水盆,高举明镜,大声称赞:“大老爷清如水,明如镜,如同宋朝包文正!”文山闻声连忙下轿,不无幽默地回答:“自古官清吏不清,久打官司家业损!”肖懋老婆悟出文山话中含意,以后再没有和肖懋闹纠纷、打官司。
文山在萨拉齐为官,生活俭朴,关心民生疾苦。在训练团丁、构筑城围筹款时,文山带头捐银600两,陆续筹银十二、三万两,办了不少事情。清光绪十八年(1892),萨拉齐一带遭受天灾劫难,百姓饥寒交迫,文山慷慨解囊,一次就赈济灾民数千金。
文山为百姓捐献十分慷慨,但家私却很少,清光绪五年(1879)离任时,手中分文未有,穷得启不了程,多亏当时萨拉齐“大行”集股送给他“移座”的路费,才能成行。
文山在萨拉齐主政15年,做了许多有利于地方,惠及百姓的实事、好事,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二任萨厅同知时,一郡欢迎;离任之日,居民攀辕请留;去之后,专门建筑文山祠,塑像祀之。
文山在主政萨拉齐厅期间,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节孝祠,为张、马等16氏立牌坊。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