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盟志(下卷) >> 第六十卷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敖拉·昌兴(1809—1885),又名阿拉布登,字芝田,达斡尔族,鄂温克旗(原索伦左翼镶黄旗双宝佐)人。
敖拉·昌兴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15岁时,父亲升任佐领(章京),随父赴京城叩拜皇帝。一路上,敖拉·昌兴将经过的村屯、城镇、山河、田野描绘出简略的地图,将所见到的人物、名胜、古迹用散文诗的形式记述下来。
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一年一度的胡吉尔诺尔敖包会上,敖拉·昌兴同笔帖式依灵阿二人一道被乡亲们推举为嘎辛达。他们担任嘎辛达后,整顿村屯秩序,公平合理地解决了村屯内的一些纠纷。
清同治年间,敖拉·昌兴任佐领。他授意其弟松恒在每年春夏秋季节,腾出自家门房办私塾,召集郭、敖两姓达斡尔族子弟20余人,教授满汉两种文字。这是海拉尔一带较早的私塾。
敖拉·昌兴还关注牧民的身心健康,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决定同喇嘛医探查索岳尔济山,在哈拉哈河南岸的山坡下发现32个泉眼。他们一眼一眼地品尝,浸手试探水温。回到海拉尔后,敖拉·昌兴向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详尽呈报并建议开发哈伦阿尔善(热泉水),得到副都统的认可,拨给专款,并委派敖拉·昌兴于第二年召集有关人员前往阿尔山,在每个大小不同的泉眼上修造木池,又在每个泉眼上用蒙、汉、满文注明泉名和效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敖拉·昌兴又于清咸丰三年(1853)建议重修阿尔善。在管辖阿尔善的新左旗官佐和喇嘛、富户的支持下,筹集巨额捐款和牲畜,并从西藏请来活佛和藏医以及各地有名的喇嘛,再次探查哈伦阿尔善,重新鉴别每个泉眼的成分、作用和效能。经过努力,用石头砌了32个大小石池,每个石池前边都竖立刻有泉名、效能的石标,还分有内科、外科、皮肤科和眼、鼻、耳、口腔等科目,注有浴治、饮治、点治三种疗法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哈伦阿尔善的探查和重修,对牧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清廷为确保北部边疆的安全,要求黑龙江将军派得力官员,巡察边境地区,敖拉·昌兴被选中。临行前,他查阅一些巡边报告和有关资料,以掌握边情。同年5月,敖拉·昌兴告别家人和亲朋,起程巡边。一路细心察看边界标志及风土人情,并将所见所闻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即今人所见用满文书写的《巡边记》。
晚年,敖拉·昌兴官场失意,公开宣扬一些不满情绪,并因此入狱。出狱后隐居不问政事,专门写作,赋诗吟歌,创作出一批有一定价值的诗歌。清光绪四年(1885)病故,终年74岁。
《呼伦贝尔盟志(下卷) >> 第六十卷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敖拉·昌兴(1809—1885),又名阿拉布登,字芝田,达斡尔族,鄂温克旗(原索伦左翼镶黄旗双宝佐)人。
敖拉·昌兴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15岁时,父亲升任佐领(章京),随父赴京城叩拜皇帝。一路上,敖拉·昌兴将经过的村屯、城镇、山河、田野描绘出简略的地图,将所见到的人物、名胜、古迹用散文诗的形式记述下来。
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一年一度的胡吉尔诺尔敖包会上,敖拉·昌兴同笔帖式依灵阿二人一道被乡亲们推举为嘎辛达。他们担任嘎辛达后,整顿村屯秩序,公平合理地解决了村屯内的一些纠纷。
清同治年间,敖拉·昌兴任佐领。他授意其弟松恒在每年春夏秋季节,腾出自家门房办私塾,召集郭、敖两姓达斡尔族子弟20余人,教授满汉两种文字。这是海拉尔一带较早的私塾。
敖拉·昌兴还关注牧民的身心健康,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决定同喇嘛医探查索岳尔济山,在哈拉哈河南岸的山坡下发现32个泉眼。他们一眼一眼地品尝,浸手试探水温。回到海拉尔后,敖拉·昌兴向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详尽呈报并建议开发哈伦阿尔善(热泉水),得到副都统的认可,拨给专款,并委派敖拉·昌兴于第二年召集有关人员前往阿尔山,在每个大小不同的泉眼上修造木池,又在每个泉眼上用蒙、汉、满文注明泉名和效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敖拉·昌兴又于清咸丰三年(1853)建议重修阿尔善。在管辖阿尔善的新左旗官佐和喇嘛、富户的支持下,筹集巨额捐款和牲畜,并从西藏请来活佛和藏医以及各地有名的喇嘛,再次探查哈伦阿尔善,重新鉴别每个泉眼的成分、作用和效能。经过努力,用石头砌了32个大小石池,每个石池前边都竖立刻有泉名、效能的石标,还分有内科、外科、皮肤科和眼、鼻、耳、口腔等科目,注有浴治、饮治、点治三种疗法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哈伦阿尔善的探查和重修,对牧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清廷为确保北部边疆的安全,要求黑龙江将军派得力官员,巡察边境地区,敖拉·昌兴被选中。临行前,他查阅一些巡边报告和有关资料,以掌握边情。同年5月,敖拉·昌兴告别家人和亲朋,起程巡边。一路细心察看边界标志及风土人情,并将所见所闻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即今人所见用满文书写的《巡边记》。
晚年,敖拉·昌兴官场失意,公开宣扬一些不满情绪,并因此入狱。出狱后隐居不问政事,专门写作,赋诗吟歌,创作出一批有一定价值的诗歌。清光绪四年(1885)病故,终年74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