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7
—
1942)
巴增秀,蒙名阿拉更,化名李彤,女,蒙古族,
1916
年
7
月出生,内蒙古包头昭梁
(
今包头市东河区
)
人。幼时的一场眼疾,使她右眼失明。
1933
年在包头读书。
1938
年,转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就读。上学期间,她在表哥勇夫和哥哥巴增华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七七事变后不久,归绥也变成了沦陷区。巴增秀忘不了学校操场上那场冲天大火。那天,几个日本特务闯进学校,抢走教具,绑架教师,查封了学校所有的教案材料,最后把建校
200
多年来搜集的资料付之一炬。巴增秀深感亡国之屈辱,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
1939
年
8
月,巴增秀在表哥勇夫的启发和帮助下,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被选举为学校学生会成员。
1941
年春,巴增秀加入中国共产党。
6
月,奉组织派遣返回大青山抗日前线。巴增秀来到了隐蔽在井尔沟里的武归县政府。当时,正是大青山游击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巴增秀是县政府中唯一的女同志,但她和男同志一样钻山洞、吃炒面,从不叫苦。敌人一撤走,山坡上就响起她那清脆的歌声。她还经常手把手地教战士们识字学文化、读报纸,介绍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情况,宣讲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形势。
1941
年冬,斗争形势更加恶化。巴增秀被派到井尔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她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挨家挨户地动员组织群众,给乡亲们讲抗日救国道理,讲全国的抗战形势,鼓励乡亲们坚持斗争。房屋被敌人烧毁了,她就组织大家挖土窑、搭窝棚,帮助群众度过难关。她还和沈青山一起筹建合作社,从平川运回盐、碱、煤油、火柴、麻纸等生活必需品,为根据地军民解决了不少困难。巴增秀以她出色的工作,使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游击队在这里的群众中生了根。群众主动地为部队传递情报,缝制军鞋,养护伤员,碾磨粮食等。
1942
年春,日军开始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巴增秀以怀孕数月之身带领乡亲们与敌周旋。一天晚上,由于出现敌情,巴增秀在向山上转移途中,孩子提前降生了,产后流血不止,当军医赶到的时候,为时已晚。她将自己的“派克”笔交给战友,说:“我没给党做多少工作,把它交给组织吧。”说完,这位年仅
26
岁的蒙古族女共产党员永远闭上了眼睛。
(1916.7
—
1942)
巴增秀,蒙名阿拉更,化名李彤,女,蒙古族,
1916
年
7
月出生,内蒙古包头昭梁
(
今包头市东河区
)
人。幼时的一场眼疾,使她右眼失明。
1933
年在包头读书。
1938
年,转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就读。上学期间,她在表哥勇夫和哥哥巴增华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七七事变后不久,归绥也变成了沦陷区。巴增秀忘不了学校操场上那场冲天大火。那天,几个日本特务闯进学校,抢走教具,绑架教师,查封了学校所有的教案材料,最后把建校
200
多年来搜集的资料付之一炬。巴增秀深感亡国之屈辱,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
1939
年
8
月,巴增秀在表哥勇夫的启发和帮助下,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被选举为学校学生会成员。
1941
年春,巴增秀加入中国共产党。
6
月,奉组织派遣返回大青山抗日前线。巴增秀来到了隐蔽在井尔沟里的武归县政府。当时,正是大青山游击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巴增秀是县政府中唯一的女同志,但她和男同志一样钻山洞、吃炒面,从不叫苦。敌人一撤走,山坡上就响起她那清脆的歌声。她还经常手把手地教战士们识字学文化、读报纸,介绍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情况,宣讲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形势。
1941
年冬,斗争形势更加恶化。巴增秀被派到井尔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她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挨家挨户地动员组织群众,给乡亲们讲抗日救国道理,讲全国的抗战形势,鼓励乡亲们坚持斗争。房屋被敌人烧毁了,她就组织大家挖土窑、搭窝棚,帮助群众度过难关。她还和沈青山一起筹建合作社,从平川运回盐、碱、煤油、火柴、麻纸等生活必需品,为根据地军民解决了不少困难。巴增秀以她出色的工作,使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游击队在这里的群众中生了根。群众主动地为部队传递情报,缝制军鞋,养护伤员,碾磨粮食等。
1942
年春,日军开始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巴增秀以怀孕数月之身带领乡亲们与敌周旋。一天晚上,由于出现敌情,巴增秀在向山上转移途中,孩子提前降生了,产后流血不止,当军医赶到的时候,为时已晚。她将自己的“派克”笔交给战友,说:“我没给党做多少工作,把它交给组织吧。”说完,这位年仅
26
岁的蒙古族女共产党员永远闭上了眼睛。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