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1910 年生于赤峰市松山区大庙乡西别列沟一个农民家庭。 1932 年 7 月考入北京大学, 1935 年在 “ 一二 · 九 ” 、 “ 一二 · 一六 ” 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和同学们一起与反动军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战爆发后,杨雨民冲破敌人严密封锁,到冀西民训处工作。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 年,日军 “ 五一大扫荡 ” 后,杨雨民到冀东开展抗日工作。 1943 年 5 月,任承平宁联合县工委书记,同时兼任 13 军分区三区队政委,在承德、平泉、宁城、赤峰、围场等地,频频打击敌人。 1945 年底,杨雨民担任中共热河省委常委、政府副主席。在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受迫害, 1971 年 6 月因病逝世。
主要事迹:
1932 年 7 月考入北京大学,在这所富有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中,杨雨民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寻求革命真理,主动与中共地下党员接触,并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中,成为北京大学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 1935 年,在 “ 一二 · 九 ” 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带领学生高喊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 “ 反对华北自治 ” 、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等口号,并和同学们一起与反动军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随之爆发的 “ 一二 · 一六 ” 学生运动中,杨雨民与朱穆之等人走在北大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在与堵截游行队伍的反动军警搏斗中,他和朱穆之奋勇夺过军警手中的水龙头,掩护游行队伍前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顽强坚持战斗,经受了革命斗争的考验和锻炼。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雨民悄然离校,冲破严密封锁,到冀西民训处工作,他领导组织科,往太原输送了大批进步学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 年,日军 “ 五一大扫荡 ” 后,杨雨民到冀东开展抗日工作。不久,组织派遣他到伪满洲国热河中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与地方宣传组织工作和武装工作。
1943 年 5 月初,冀东地委根据承平宁地区抗日斗争不断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承平宁联合县,任命杨雨民为县工委书记。与此同时,冀东( 13 )地委和军分区组建了以高桥为队长、杨雨民兼政委的冀东 13 军分区三区队,辖 2 个连,共 340 多人。在日伪政权实行 “ 连坐法 ” 、 “ 保甲制 ” 戒备森严的热河腹地,他们很快站稳了脚跟并打开了局面,频频打击敌人,足迹遍及承德、平泉、宁城、赤峰、围场等地。 1943 年,在盘道梁伏击战中,击毙了喀喇沁右旗协和会长仁科信夫和近 30 名日本兵。 1944 年 2 月,突袭宁城县所在地小城子伪警察署和兴农合作社,以及几十次袭击警察分驻所、伪村公所的大小战斗,打得敌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安,牵制了日伪大批兵力,使其无力向关内增兵。在严酷的游击斗争条件下,他善于作民族上层和旧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使不少知名人士站在游击队一边,支持抗日活动。
日本投降后,杨雨民率部从冀东阜平向热河挺进, 9 月到达赤峰,年底返回承德担任中共热河省委常委、政府副主席。面对一贫如洗、满目疮痍、惨遭 13 年伦陷的热河省,杨雨民以坚定的信心投入到清匪反霸、支援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消灭 “ 土匪、烟毒、鼠疫 ” 三害、恢复建设等艰苦的工作中去,亲临苏联防疫队主持防疫,到土改第一线发动群众,深入贫困地区组织生产自救,指挥赤峰、翁牛特治沙绿化 …… 他的足迹遍及热河省的山山岭岭、农村牧区。
杨雨民在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受迫害, 1971 年 6 月因病逝世。
个人简历:
1910 年生于赤峰市松山区大庙乡西别列沟一个农民家庭。 1932 年 7 月考入北京大学, 1935 年在 “ 一二 · 九 ” 、 “ 一二 · 一六 ” 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和同学们一起与反动军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战爆发后,杨雨民冲破敌人严密封锁,到冀西民训处工作。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 年,日军 “ 五一大扫荡 ” 后,杨雨民到冀东开展抗日工作。 1943 年 5 月,任承平宁联合县工委书记,同时兼任 13 军分区三区队政委,在承德、平泉、宁城、赤峰、围场等地,频频打击敌人。 1945 年底,杨雨民担任中共热河省委常委、政府副主席。在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受迫害, 1971 年 6 月因病逝世。
主要事迹:
1932 年 7 月考入北京大学,在这所富有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中,杨雨民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寻求革命真理,主动与中共地下党员接触,并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中,成为北京大学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 1935 年,在 “ 一二 · 九 ” 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带领学生高喊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 “ 反对华北自治 ” 、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等口号,并和同学们一起与反动军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随之爆发的 “ 一二 · 一六 ” 学生运动中,杨雨民与朱穆之等人走在北大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在与堵截游行队伍的反动军警搏斗中,他和朱穆之奋勇夺过军警手中的水龙头,掩护游行队伍前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顽强坚持战斗,经受了革命斗争的考验和锻炼。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雨民悄然离校,冲破严密封锁,到冀西民训处工作,他领导组织科,往太原输送了大批进步学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 年,日军 “ 五一大扫荡 ” 后,杨雨民到冀东开展抗日工作。不久,组织派遣他到伪满洲国热河中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与地方宣传组织工作和武装工作。
1943 年 5 月初,冀东地委根据承平宁地区抗日斗争不断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承平宁联合县,任命杨雨民为县工委书记。与此同时,冀东( 13 )地委和军分区组建了以高桥为队长、杨雨民兼政委的冀东 13 军分区三区队,辖 2 个连,共 340 多人。在日伪政权实行 “ 连坐法 ” 、 “ 保甲制 ” 戒备森严的热河腹地,他们很快站稳了脚跟并打开了局面,频频打击敌人,足迹遍及承德、平泉、宁城、赤峰、围场等地。 1943 年,在盘道梁伏击战中,击毙了喀喇沁右旗协和会长仁科信夫和近 30 名日本兵。 1944 年 2 月,突袭宁城县所在地小城子伪警察署和兴农合作社,以及几十次袭击警察分驻所、伪村公所的大小战斗,打得敌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安,牵制了日伪大批兵力,使其无力向关内增兵。在严酷的游击斗争条件下,他善于作民族上层和旧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使不少知名人士站在游击队一边,支持抗日活动。
日本投降后,杨雨民率部从冀东阜平向热河挺进, 9 月到达赤峰,年底返回承德担任中共热河省委常委、政府副主席。面对一贫如洗、满目疮痍、惨遭 13 年伦陷的热河省,杨雨民以坚定的信心投入到清匪反霸、支援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消灭 “ 土匪、烟毒、鼠疫 ” 三害、恢复建设等艰苦的工作中去,亲临苏联防疫队主持防疫,到土改第一线发动群众,深入贫困地区组织生产自救,指挥赤峰、翁牛特治沙绿化 …… 他的足迹遍及热河省的山山岭岭、农村牧区。
杨雨民在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受迫害, 1971 年 6 月因病逝世。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