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1936 年,在土默特旗高等小学就读。
1939 年 8 月,巴增秀和 20 多位蒙古族青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1941 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 年 6 月,巴增秀等人受中共西北局派遣,回大青山抗日前线,被分配在大青山绥西地委工作。
1941 年冬,巴增秀到井儿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
1942 年春,日本侵略军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巴增秀带领乡亲们与敌人多次周旋。因提前分娩,产后出血不止,病逝。
主要事迹:
巴增秀,女,原名阿拉更,化名李彤,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幼年丧母,一次眼疾,使她右眼失明。十几岁时,父亲也去世。幼年、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沙尔沁外祖母家度过。坎坷的经历,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叔父巴文峻, 1933 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蒙事处处长,回乡探亲时,见侄女增秀已 17 岁,还未入学,便接她到包头读书。 1936 年,巴增秀转入归绥(今呼和浩特)土默特旗高等小学就读,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日本侵略军占领归绥后,无恶不作。一天,一批日本宪兵闯进学校,查抄了学校所有的教案和 200 多年积累的资料,在操场上付之一炬。巴增秀深感亡国羞辱,萌生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辍学回家后,继母逼她嫁人,她坚决不从。在中共地下工作者,表兄勇夫的启发帮助下,她决心冲出罗网,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1939 年 8 月中旬,在地下党负责人奎璧的带领下,巴增秀和 20 多位蒙古族青年,经过一个多月艰辛跋涉,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受到党中央的热情接待, 21 位青年全部安排在陕北公学五十五队(后改为民族部)学习。巴增秀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钻研革命理论,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1941 年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学习期间,由于她学习刻苦,工作积极,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被选为学生会成员。 1941 年 6 月,巴增秀等一批政治、军事兼优的干部,受中共西北局派遣,回大青山抗日前线,她被分配在大青山绥西地委工作。那时,正值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军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对大青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她坚持和地委干部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后根据组织决定,她化名李彤,赴武 川 县建设科当科员,分管文化和民族工作。巴增秀是当时县政府唯一的女性,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她和男的一样钻山洞、吃野菜、炒面,还向大青山抗日战士教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革命歌曲,宣讲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形势,激励战友们的革命斗志。 1941 年冬,抗日斗争形势日益恶化,中共武 川 县委根据上级党组织化整为零,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派巴增秀到井儿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在敌人疯狂“扫荡”的情况下,她深入沟上沟下 20 多个村庄动员组织群众挖土窑修房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筹建合作社,从平川运回盐、碱、煤油、火柴、麻纸等生活必需品,帮助群众度过难关。巴增秀紧紧地依靠群众,对敌人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组织做好游击队的粮食、军鞋等的供应工作,使抗日民主政 府 和中共抗日游击队在井儿沟的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2 年春,日本侵略军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巴增秀带领乡亲们与敌人多次周旋。此时,她已结婚怀孕数月。一天晚上,巴增秀刚回到土窑躺下,又出现敌情,急忙起身扶着房东杨大娘一口气跑到山顶。此时她腹痛难忍,提前分娩,产后出血不止,生命垂危。待县政府派人翻山从得胜沟请来军医,巴增秀已经奄奄一息。她病逝后安葬在井儿沟的召坡上。
个人简历:
1936 年,在土默特旗高等小学就读。
1939 年 8 月,巴增秀和 20 多位蒙古族青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1941 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 年 6 月,巴增秀等人受中共西北局派遣,回大青山抗日前线,被分配在大青山绥西地委工作。
1941 年冬,巴增秀到井儿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
1942 年春,日本侵略军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巴增秀带领乡亲们与敌人多次周旋。因提前分娩,产后出血不止,病逝。
主要事迹:
巴增秀,女,原名阿拉更,化名李彤,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幼年丧母,一次眼疾,使她右眼失明。十几岁时,父亲也去世。幼年、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沙尔沁外祖母家度过。坎坷的经历,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叔父巴文峻, 1933 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蒙事处处长,回乡探亲时,见侄女增秀已 17 岁,还未入学,便接她到包头读书。 1936 年,巴增秀转入归绥(今呼和浩特)土默特旗高等小学就读,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日本侵略军占领归绥后,无恶不作。一天,一批日本宪兵闯进学校,查抄了学校所有的教案和 200 多年积累的资料,在操场上付之一炬。巴增秀深感亡国羞辱,萌生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辍学回家后,继母逼她嫁人,她坚决不从。在中共地下工作者,表兄勇夫的启发帮助下,她决心冲出罗网,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1939 年 8 月中旬,在地下党负责人奎璧的带领下,巴增秀和 20 多位蒙古族青年,经过一个多月艰辛跋涉,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受到党中央的热情接待, 21 位青年全部安排在陕北公学五十五队(后改为民族部)学习。巴增秀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钻研革命理论,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1941 年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学习期间,由于她学习刻苦,工作积极,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被选为学生会成员。 1941 年 6 月,巴增秀等一批政治、军事兼优的干部,受中共西北局派遣,回大青山抗日前线,她被分配在大青山绥西地委工作。那时,正值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军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对大青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她坚持和地委干部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后根据组织决定,她化名李彤,赴武 川 县建设科当科员,分管文化和民族工作。巴增秀是当时县政府唯一的女性,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她和男的一样钻山洞、吃野菜、炒面,还向大青山抗日战士教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革命歌曲,宣讲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形势,激励战友们的革命斗志。 1941 年冬,抗日斗争形势日益恶化,中共武 川 县委根据上级党组织化整为零,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派巴增秀到井儿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在敌人疯狂“扫荡”的情况下,她深入沟上沟下 20 多个村庄动员组织群众挖土窑修房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筹建合作社,从平川运回盐、碱、煤油、火柴、麻纸等生活必需品,帮助群众度过难关。巴增秀紧紧地依靠群众,对敌人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组织做好游击队的粮食、军鞋等的供应工作,使抗日民主政 府 和中共抗日游击队在井儿沟的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2 年春,日本侵略军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巴增秀带领乡亲们与敌人多次周旋。此时,她已结婚怀孕数月。一天晚上,巴增秀刚回到土窑躺下,又出现敌情,急忙起身扶着房东杨大娘一口气跑到山顶。此时她腹痛难忍,提前分娩,产后出血不止,生命垂危。待县政府派人翻山从得胜沟请来军医,巴增秀已经奄奄一息。她病逝后安葬在井儿沟的召坡上。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