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共产党心生向往
我的大哥宋乐天大我 9 岁, 1932 年时已是北平前门区共青团团委书记,常利用回家的机会给我讲一些革命道理,还跟我说起 1933 年他参加的李大钊同志灵枢示威游行。大哥很信任我, 1933 年他曾被捕,被捕前交给我一个秘密 “小包”,我偷偷藏在婶母的柜子。我拆阅,看了《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反杜林论》,还有关于五卅运动、介绍十月革命、揭露国民党不抗日的材料,很多都是油印本,我读得似懂非懂,又被深深吸引,反复翻阅之后,心中对共产党有了朴素的向往。
二、参与绥远反帝大同盟
当时在归绥,有地下党组织的反帝大同盟秘密开展活动。我虽然不是盟员,但和盟员们常一道参加活动和会议。二哥宋守德是归绥中山学院的学生,他是盟员,我让他抄写大哥寄存在我这里的材料,在盟员中传阅。 1934 年 4 月,杨植霖、杨业澎等相继被捕。我从父亲处得到消息后,赶紧骑上自行车,飞快地通知李作栩、宋守德转移,又跑回学校从我父亲工资中预领了些钱,让他俩带上连夜逃跑。
1935 年,我来到北平准备考大学。城南有一个绥远会馆,不花钱随便住,我就住在绥远会馆的二会馆。我与郑天翔都在二会馆落脚并相识,从 7 月到 8 月底,双双备考。郑天翔和我都是绥远凉城人,他大我 4 岁,他叔父和我父亲是北师大的同学。天翔 1934 年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农学系,那里政治气氛沉闷,他不喜欢,于是又来考试。而我高中只念了两年就来考大学。就这样,我们在北平同时复习,准备考试。因为都是穷学生,我们常一起逛书店、交换书、谈理想,谈国家、民族的忧患,谈对日寇的仇恨、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的不满。我们谈得热烈而深入。一个多月后,天翔和我分别考上清华大学、齐鲁大学。自此,我离开家乡来到济南。
三、参加“民先”
1935 年 12 月,一二九运动沸腾了北平,齐鲁大学这“沉默”的一角也沸腾了。我们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会接上了关系,也与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接上了关系。 1936 年 1 月,平津学联代表和清华自行车宣传队到达济南,北平学联主席王仲华 ( 又名董毓华、王春裕 ) 秘密召集我们学校几名积极分子开会,我和孙香亭、刘维祯等同学参加了这次会议。回校后,我们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启发同学们的觉悟,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 : 在我们埋头读书的几年里,当局同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一系列卖国协定,东三省、热河、察哈尔、河北的主权一步步丧失。同学们悲痛不已,从心底发出“反对卖国协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呼声。
山东省教育厅采取提前放寒假的手段压制学生运动,齐鲁大学则采取提前考试的方法。在平津学联代表的帮助下,我们领导了罢课、罢考活动。我们悲呛而激越的歌声不时在校园里响起。
就在我们活动深入发展并准备去北平串联之际,学校突然宣布提前放寒假,并以停火停食为名要求学生立即离校,荷枪实弹的军警把守在学校周围,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亲自坐镇指挥,来往信件被扣,只许出,不许进。不得已,我们商定刘维祯、刘静莹留校坚持工作,一部分同学去北平参加救亡运动,一部分同学下乡宣传抗日。
1936 年夏,我们在济南地下党林浩同志的领导下开始工作。从最初的三名“民先”队员刘维祯、孙香亭和我,又发展了刘静莹、武送奎 ( 现名王泽 ) 、韩豁、冯兰珍和李金榜。北平学生南下请愿团经过济南时,我们组织同学慰问,请他们来学校讲演,听众多达两三百人。我们散发宣传材料到学校各处,学校当局对我们提出警告,我们不予理会,有些基督教徒还帮助我们散发传单。
1936 年秋,日寇侵略绥远,绥远驻军傅作义等部在绥东军民的支持下,大获全胜,收复百灵庙和大庙等地,全国人心大振。济南各学校纷纷发起募捐援绥活动。齐鲁大学的“民先”组织很快募集到一大笔款子,购置了药品、食品、锦旗,印制了慰问信和宣传品,由李耕田、李度 ( 现名张芳 ) 和我代表齐鲁大学文、理、医学院爱国师生,奔赴绥远前线。我们三人和各地代表拜访了东北抗日联军的代表,我们被将士们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将剩余的 70 多块大洋全部赠送。
经过两年来特别是在齐鲁大学这一年多来的考验, 1937 年 1 月,林浩派人跟我谈话,告知我已被批准人党。 1937 年 3 月,校长刘世传突然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指责我不好好读书,宣传共产主义,并拿出北平寄来的书刊作“罪证”。我毫不示弱,据理力争。当天晚上,校方突然搜查我的宿舍。一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徐乃光同学将《圣经》塞到我的枕头下,另一名同学将我的箱子移到她床下。搜查者没想到竟然搜到的是《圣经》,大感疑惑,邹尚卿同学机智地说 : “宋守莲是基督教徒。”
我们与校方闹成了僵局,北平寄来的书刊被没收,私人信件也常常丢失。特别是天翔从清华大学给我寄的进步书刊和通信,有的就没收到。好在我和天翔通信中常用暗语交流“民先”的情况,幸未暴露,保留了一些资料。
在林浩指示下,我们改变方式,尽量避免与校方冲突。韩豁是山东省主席韩复集的侄女,她常去韩复集家带宣传品给太太们看,教孩子们唱救亡歌曲,获得了他们的同情。形势紧张时,韩豁就将宣传品放在韩复集姨太太纪甘清处,可说万无一失。我则联系中学同学李生兰的爱人、国民党军医田玉磺,往军营送抗日宣传品。各阶层的抗日救亡运动汇集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
四、革命伉俪的红色情结
1935 年,我和郑天翔相识于北平的绥南二会馆。当时我们都来到北京备考,郑天翔的叔父和我的父亲是同学,我们又是老乡,因此很快熟识。两个进步青年,来自同一故乡,有着谈不完的话题。我们各自备考,互相帮助,为两人相扶相伴的一生拉开了序幕。
1935 年 8 月,我和郑天翔相继考入清华大学、齐鲁大学。入学后,我们都是学校里的先进分子,同为“民先”组织的成员。我们在来往的信件中经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邮寄一些进步文学刊物和“民先”的资料。可以说,“民先”的任务和信息,已将我们拴的更紧密。恋爱中的革命者境界最高,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献身革命与爱情之间的分寸,较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1936 年 10 月,日军准备大举侵略两人的家乡绥远,郑天翔等人积极准备武装抗日。郑天翔在给我写的信中提到,“爱情,男女之爱以及家庭之爱,在我们心中占的地位总不能过高,我以为战胜十个情敌,并不如打败一个反对派来得痛快。”
从 1936 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始交换彼此的日记。写完一本,寄去一本,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1937 年 3 月,我和郑天翔的通信和寄进步书刊的事,被各自的校方和军警、特务们所察觉,郑天翔被校方警告。
1938 年 8 月 1 日,我们于延安喜结连理,自此携手走过了 76 年的岁月。宋汀对她和郑天翔的感情的评价是“同志式夫妻”,两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事业。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两人始终携手与共,宋汀认为是两人的共同信仰让他们走过浪漫、壮丽的一生。
( 采访:宋立志 整理:法爱美、王劲楠、张冰 )
宋汀( 1918 —— 2013 ),绥远省凉城县人,原名宋守莲。 1937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北方分局党校班主任、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华北妇委委员、北京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委会常委,北京市总工会委员、党组成员,北京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 3 个厂联合厂的书记,北京市纺织局局长,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副局长,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主任兼书记,北京科技小组和市纺织工业总公司顾问。 1986 年 8 月—— 1992 年 12 月任中共北京市委顾问委员会常委。
|
一、对共产党心生向往
我的大哥宋乐天大我 9 岁, 1932 年时已是北平前门区共青团团委书记,常利用回家的机会给我讲一些革命道理,还跟我说起 1933 年他参加的李大钊同志灵枢示威游行。大哥很信任我, 1933 年他曾被捕,被捕前交给我一个秘密 “小包”,我偷偷藏在婶母的柜子。我拆阅,看了《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反杜林论》,还有关于五卅运动、介绍十月革命、揭露国民党不抗日的材料,很多都是油印本,我读得似懂非懂,又被深深吸引,反复翻阅之后,心中对共产党有了朴素的向往。
二、参与绥远反帝大同盟
当时在归绥,有地下党组织的反帝大同盟秘密开展活动。我虽然不是盟员,但和盟员们常一道参加活动和会议。二哥宋守德是归绥中山学院的学生,他是盟员,我让他抄写大哥寄存在我这里的材料,在盟员中传阅。 1934 年 4 月,杨植霖、杨业澎等相继被捕。我从父亲处得到消息后,赶紧骑上自行车,飞快地通知李作栩、宋守德转移,又跑回学校从我父亲工资中预领了些钱,让他俩带上连夜逃跑。
1935 年,我来到北平准备考大学。城南有一个绥远会馆,不花钱随便住,我就住在绥远会馆的二会馆。我与郑天翔都在二会馆落脚并相识,从 7 月到 8 月底,双双备考。郑天翔和我都是绥远凉城人,他大我 4 岁,他叔父和我父亲是北师大的同学。天翔 1934 年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农学系,那里政治气氛沉闷,他不喜欢,于是又来考试。而我高中只念了两年就来考大学。就这样,我们在北平同时复习,准备考试。因为都是穷学生,我们常一起逛书店、交换书、谈理想,谈国家、民族的忧患,谈对日寇的仇恨、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的不满。我们谈得热烈而深入。一个多月后,天翔和我分别考上清华大学、齐鲁大学。自此,我离开家乡来到济南。
三、参加“民先”
1935 年 12 月,一二九运动沸腾了北平,齐鲁大学这“沉默”的一角也沸腾了。我们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会接上了关系,也与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接上了关系。 1936 年 1 月,平津学联代表和清华自行车宣传队到达济南,北平学联主席王仲华 ( 又名董毓华、王春裕 ) 秘密召集我们学校几名积极分子开会,我和孙香亭、刘维祯等同学参加了这次会议。回校后,我们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启发同学们的觉悟,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 : 在我们埋头读书的几年里,当局同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一系列卖国协定,东三省、热河、察哈尔、河北的主权一步步丧失。同学们悲痛不已,从心底发出“反对卖国协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呼声。
山东省教育厅采取提前放寒假的手段压制学生运动,齐鲁大学则采取提前考试的方法。在平津学联代表的帮助下,我们领导了罢课、罢考活动。我们悲呛而激越的歌声不时在校园里响起。
就在我们活动深入发展并准备去北平串联之际,学校突然宣布提前放寒假,并以停火停食为名要求学生立即离校,荷枪实弹的军警把守在学校周围,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亲自坐镇指挥,来往信件被扣,只许出,不许进。不得已,我们商定刘维祯、刘静莹留校坚持工作,一部分同学去北平参加救亡运动,一部分同学下乡宣传抗日。
1936 年夏,我们在济南地下党林浩同志的领导下开始工作。从最初的三名“民先”队员刘维祯、孙香亭和我,又发展了刘静莹、武送奎 ( 现名王泽 ) 、韩豁、冯兰珍和李金榜。北平学生南下请愿团经过济南时,我们组织同学慰问,请他们来学校讲演,听众多达两三百人。我们散发宣传材料到学校各处,学校当局对我们提出警告,我们不予理会,有些基督教徒还帮助我们散发传单。
1936 年秋,日寇侵略绥远,绥远驻军傅作义等部在绥东军民的支持下,大获全胜,收复百灵庙和大庙等地,全国人心大振。济南各学校纷纷发起募捐援绥活动。齐鲁大学的“民先”组织很快募集到一大笔款子,购置了药品、食品、锦旗,印制了慰问信和宣传品,由李耕田、李度 ( 现名张芳 ) 和我代表齐鲁大学文、理、医学院爱国师生,奔赴绥远前线。我们三人和各地代表拜访了东北抗日联军的代表,我们被将士们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将剩余的 70 多块大洋全部赠送。
经过两年来特别是在齐鲁大学这一年多来的考验, 1937 年 1 月,林浩派人跟我谈话,告知我已被批准人党。 1937 年 3 月,校长刘世传突然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指责我不好好读书,宣传共产主义,并拿出北平寄来的书刊作“罪证”。我毫不示弱,据理力争。当天晚上,校方突然搜查我的宿舍。一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徐乃光同学将《圣经》塞到我的枕头下,另一名同学将我的箱子移到她床下。搜查者没想到竟然搜到的是《圣经》,大感疑惑,邹尚卿同学机智地说 : “宋守莲是基督教徒。”
我们与校方闹成了僵局,北平寄来的书刊被没收,私人信件也常常丢失。特别是天翔从清华大学给我寄的进步书刊和通信,有的就没收到。好在我和天翔通信中常用暗语交流“民先”的情况,幸未暴露,保留了一些资料。
在林浩指示下,我们改变方式,尽量避免与校方冲突。韩豁是山东省主席韩复集的侄女,她常去韩复集家带宣传品给太太们看,教孩子们唱救亡歌曲,获得了他们的同情。形势紧张时,韩豁就将宣传品放在韩复集姨太太纪甘清处,可说万无一失。我则联系中学同学李生兰的爱人、国民党军医田玉磺,往军营送抗日宣传品。各阶层的抗日救亡运动汇集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
四、革命伉俪的红色情结
1935 年,我和郑天翔相识于北平的绥南二会馆。当时我们都来到北京备考,郑天翔的叔父和我的父亲是同学,我们又是老乡,因此很快熟识。两个进步青年,来自同一故乡,有着谈不完的话题。我们各自备考,互相帮助,为两人相扶相伴的一生拉开了序幕。
1935 年 8 月,我和郑天翔相继考入清华大学、齐鲁大学。入学后,我们都是学校里的先进分子,同为“民先”组织的成员。我们在来往的信件中经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邮寄一些进步文学刊物和“民先”的资料。可以说,“民先”的任务和信息,已将我们拴的更紧密。恋爱中的革命者境界最高,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献身革命与爱情之间的分寸,较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1936 年 10 月,日军准备大举侵略两人的家乡绥远,郑天翔等人积极准备武装抗日。郑天翔在给我写的信中提到,“爱情,男女之爱以及家庭之爱,在我们心中占的地位总不能过高,我以为战胜十个情敌,并不如打败一个反对派来得痛快。”
从 1936 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始交换彼此的日记。写完一本,寄去一本,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1937 年 3 月,我和郑天翔的通信和寄进步书刊的事,被各自的校方和军警、特务们所察觉,郑天翔被校方警告。
1938 年 8 月 1 日,我们于延安喜结连理,自此携手走过了 76 年的岁月。宋汀对她和郑天翔的感情的评价是“同志式夫妻”,两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事业。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两人始终携手与共,宋汀认为是两人的共同信仰让他们走过浪漫、壮丽的一生。
( 采访:宋立志 整理:法爱美、王劲楠、张冰 )
宋汀( 1918 —— 2013 ),绥远省凉城县人,原名宋守莲。 1937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北方分局党校班主任、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华北妇委委员、北京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委会常委,北京市总工会委员、党组成员,北京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 3 个厂联合厂的书记,北京市纺织局局长,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副局长,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主任兼书记,北京科技小组和市纺织工业总公司顾问。 1986 年 8 月—— 1992 年 12 月任中共北京市委顾问委员会常委。
|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