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国(1955—2004),男,汉族,1955年9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县。1976年7月,来到乌海市海勃湾农场务农。2001年3月,当选为海勃湾区五一乡中河源村首任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再次当选村委会主任。2004年1月17日,病逝,终年48岁。
张耀国从小吃苦能干,在种菜、卖菜之余,时常做些生意,是村里有名的靠勤劳致富的能人。2000年,中河源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市、区都挂上号的“问题村”。2001年,村里组建村委会,他高票当选为中河源村第一任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首先解决用水问题。中河源村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村里的扬水站每年淤积大量的泥沙,春天用水时,需要费用清理。村里缺钱,张耀国从自家拿出4000元,搬迁改造扬水站。村里的灌渠年久失修,跑冒渗漏十分严重,他积极争取资金,实施衬砌工程,走节水灌溉的路子,使农民的水费由2000年的每亩123元降至2003年的25元。解决用水难,他又把目光投向农民卖菜难的问题。2000年,农民种植的大白菜卖不出去,多半儿冻在地里。他深知这是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于是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2001年9月,他组织村里的卖菜能手,成立中河源村蔬菜销售协会,帮助村民销售蔬菜,不但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而且还培养出一批农村经济人。2002年,蒙牛公司准备扩大奶源基地,他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主动出击,千方百计争取这一项目,终于使中河源村和蒙牛公司攀上亲。2003年3月,建成一个占地30亩的奶牛养殖基地,饲养奶牛100余头,日产鲜奶1000余公斤,中河源村成为乌海市第一批奶牛养殖基地。
他当选村主任后一心扑在村子里,村里的事情,他一人能干的,就自己干;一人干不了的,他带头干;累活儿、苦活儿、危险活儿、伤身体的活儿,他抢着干。建党员活动室,为填平大坑,他一干就是半个月;在刺骨的冰水里抢险,他多次被冻得难以站立;每天夜里,他总要在村里巡查,“非典型肺炎”期间,他更是骑着摩托车昼夜在村口巡逻。他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就随便买个饼子吃,被村民称为“饼子队长”。村子日渐富裕,可他自家的收入却明显减少。几年来,他为村民担保贷款13.5万元;全村有296户人家,他就给80户贴过钱、垫过钱。蔬菜销售季节,价格高时,他总是先卖别人的,把自家的菜推到最后,甚至烂在地里;价格低时,别人不愿卖,为讲信誉不放空车,他就卖自家的。
从上任到因病殉职,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张耀国舍小家,为大家,使中河源村的面貌发生根本转变:村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集体积累达到1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2003年的3500元,3年翻了近两番,由一个问题村变成一个文明村。
张耀国去世后,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6月,中共乌海市委、市人民政府追授他“忠实践行‘三个代表’的模范村主任”,全市掀起向张耀国学习的热潮。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宣传张耀国的先进事迹。
张耀国(1955—2004),男,汉族,1955年9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县。1976年7月,来到乌海市海勃湾农场务农。2001年3月,当选为海勃湾区五一乡中河源村首任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再次当选村委会主任。2004年1月17日,病逝,终年48岁。
张耀国从小吃苦能干,在种菜、卖菜之余,时常做些生意,是村里有名的靠勤劳致富的能人。2000年,中河源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市、区都挂上号的“问题村”。2001年,村里组建村委会,他高票当选为中河源村第一任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首先解决用水问题。中河源村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村里的扬水站每年淤积大量的泥沙,春天用水时,需要费用清理。村里缺钱,张耀国从自家拿出4000元,搬迁改造扬水站。村里的灌渠年久失修,跑冒渗漏十分严重,他积极争取资金,实施衬砌工程,走节水灌溉的路子,使农民的水费由2000年的每亩123元降至2003年的25元。解决用水难,他又把目光投向农民卖菜难的问题。2000年,农民种植的大白菜卖不出去,多半儿冻在地里。他深知这是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于是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2001年9月,他组织村里的卖菜能手,成立中河源村蔬菜销售协会,帮助村民销售蔬菜,不但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而且还培养出一批农村经济人。2002年,蒙牛公司准备扩大奶源基地,他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主动出击,千方百计争取这一项目,终于使中河源村和蒙牛公司攀上亲。2003年3月,建成一个占地30亩的奶牛养殖基地,饲养奶牛100余头,日产鲜奶1000余公斤,中河源村成为乌海市第一批奶牛养殖基地。
他当选村主任后一心扑在村子里,村里的事情,他一人能干的,就自己干;一人干不了的,他带头干;累活儿、苦活儿、危险活儿、伤身体的活儿,他抢着干。建党员活动室,为填平大坑,他一干就是半个月;在刺骨的冰水里抢险,他多次被冻得难以站立;每天夜里,他总要在村里巡查,“非典型肺炎”期间,他更是骑着摩托车昼夜在村口巡逻。他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就随便买个饼子吃,被村民称为“饼子队长”。村子日渐富裕,可他自家的收入却明显减少。几年来,他为村民担保贷款13.5万元;全村有296户人家,他就给80户贴过钱、垫过钱。蔬菜销售季节,价格高时,他总是先卖别人的,把自家的菜推到最后,甚至烂在地里;价格低时,别人不愿卖,为讲信誉不放空车,他就卖自家的。
从上任到因病殉职,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张耀国舍小家,为大家,使中河源村的面貌发生根本转变:村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集体积累达到1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2003年的3500元,3年翻了近两番,由一个问题村变成一个文明村。
张耀国去世后,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6月,中共乌海市委、市人民政府追授他“忠实践行‘三个代表’的模范村主任”,全市掀起向张耀国学习的热潮。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宣传张耀国的先进事迹。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