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麓,与河北、辽宁交界,人口61万,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藏族、锡伯族、土家族、苗族、彝族等14个民族,北与赤峰市喀喇沁旗相连,东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接壤,东西长94公里,南北64公里,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1万亩,森林覆盖面积290万亩,其特点属五山四丘一分川。
宁城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艺术。遐迩闻名的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名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7子——宁王朱权曾在宁城就位,少时自称“大明奇士”,后人称“贤王奇士”。作为明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古琴家、道教理论家,对中国元杂剧、北曲及古琴曲搜集、整理及研究,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享有极高的声誉。朱权著述的《太和正音谱》即是在宁城面世的,是中国现在最早的杂剧曲谱,其中造录北曲曲牌300余首,是中国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其序中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宁城县自清代以来,对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客观氛围。“十番”会作为漠南地区笙管乐队之一,在宁城地区十分活跃,其活动范围之广,演奏人员之多,演奏技术之精湛,演奏曲牌之独特,在宁城及周边地区颇负盛名。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博士张振涛在聆听宁城县小城子镇宁北村十番乐队演奏若干曲牌后,认为曲牌源于宫廷,编制属于寺庙,而后传人民间,每位乐手均是民间艺人。尤其是宣卷、宝卷的出现,更为弥足珍贵,它对中国北方地区笛笙管音乐的研究具有传承价值,是2011年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城地区的十番乐队大多由笙、管、笛、箫、唢呐、九音锣、鼓镲等乐器组成,记谱为传统的工尺谱,调式以正调、背调、隔字调为主,旋律为级进,节奏平衡均匀,速度变化不大,演奏形式以齐奏为主,所以曲目多数以宗教音乐曲牌为主,兼顾宫廷雅乐,附有民歌小调,其音乐风格公正平和,古朴典雅,民族宗教文化气息浓厚,堪称一绝。
宁城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麓,与河北、辽宁交界,人口61万,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藏族、锡伯族、土家族、苗族、彝族等14个民族,北与赤峰市喀喇沁旗相连,东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接壤,东西长94公里,南北64公里,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1万亩,森林覆盖面积290万亩,其特点属五山四丘一分川。
宁城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艺术。遐迩闻名的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名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7子——宁王朱权曾在宁城就位,少时自称“大明奇士”,后人称“贤王奇士”。作为明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古琴家、道教理论家,对中国元杂剧、北曲及古琴曲搜集、整理及研究,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享有极高的声誉。朱权著述的《太和正音谱》即是在宁城面世的,是中国现在最早的杂剧曲谱,其中造录北曲曲牌300余首,是中国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其序中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宁城县自清代以来,对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客观氛围。“十番”会作为漠南地区笙管乐队之一,在宁城地区十分活跃,其活动范围之广,演奏人员之多,演奏技术之精湛,演奏曲牌之独特,在宁城及周边地区颇负盛名。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博士张振涛在聆听宁城县小城子镇宁北村十番乐队演奏若干曲牌后,认为曲牌源于宫廷,编制属于寺庙,而后传人民间,每位乐手均是民间艺人。尤其是宣卷、宝卷的出现,更为弥足珍贵,它对中国北方地区笛笙管音乐的研究具有传承价值,是2011年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城地区的十番乐队大多由笙、管、笛、箫、唢呐、九音锣、鼓镲等乐器组成,记谱为传统的工尺谱,调式以正调、背调、隔字调为主,旋律为级进,节奏平衡均匀,速度变化不大,演奏形式以齐奏为主,所以曲目多数以宗教音乐曲牌为主,兼顾宫廷雅乐,附有民歌小调,其音乐风格公正平和,古朴典雅,民族宗教文化气息浓厚,堪称一绝。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