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滚锡里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境内。这里因地势高、地质坚硬而成为古代理想的墓葬之地。16世纪北元巴图蒙克达延汗将这里选择为其百年后的长眠之地,其后又有其子巴日斯布鲁德可汗和满都海彻辰哈屯、其子贡毕力格图济农、其子脑门塔日尼济农、其子胡图克台彻辰洪太吉,也选择这里做他们的陵寝之地。这样,这里就成为巴图蒙克达延汗及以下共五代帝王之陵寝。
自北元巴图蒙克达延汗葬于这里,除建宗庙常年祭奠外,还规定了年祭、季祭、月祭及祭奠范围、时间、祭品等诸多内容,并有北元朝廷颁布诏令,将这里方圆20里为划为哈喇禁地、方圆30里划为沙喇禁地,严禁在禁地里居住、狩猎、砍伐、开垦和放牧。北元亡国后,这里的祭奠活动改由鄂尔多斯右翼前旗札萨克代行,并指定一位太干梅林专门负责翁衮锡里的陵寝祭奠,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祭奠活动中止,但民间祭奠活动并没有中断,主要由乌审旗西公爷后裔和世代专职祭奠陵寝的浩尼钦氏家族来完成。但由于专门用来守护祭奠的宗庙在战乱中被毁,日祭已无法进行,主要进行的是年祭、季祭和月祭。同时,民间依然恪守着哈喇禁地和沙喇禁地传统,整个翁滚锡里梁及周围长满了茂密的树林。
1958年,搞“三面红旗”,官方强行在翁滚锡里梁大量开垦和砍伐,整个翁滚锡里梁的南坡和西坡全部成了庄稼地,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民间公开的祭奠活动也从此停止。“文化大革命”后期,民间祭奠活动逐渐恢复,目前已成为乌审旗一项重要的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可惜当年茂密的树林一棵都没有保住,整个翁滚锡里梁变成漫漫黄沙,墓群所在地周围也成为一片不毛之地。保存于祭奠传承人家户中的祭词、经卷、器皿等也大都丢失。
翁滚锡里北元帝王陵寝祭奠,是在鄂尔多斯地区又一蒙古可汗长眠之地和多名帝王陵寝所在地进行,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人们通过参加翁滚锡里北元帝王陵寝祭奠活动,可以深入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形式及相关祭祀活动、内容、程序和过程等。2015年,翁滚锡里陵祭奠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翁滚锡里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境内。这里因地势高、地质坚硬而成为古代理想的墓葬之地。16世纪北元巴图蒙克达延汗将这里选择为其百年后的长眠之地,其后又有其子巴日斯布鲁德可汗和满都海彻辰哈屯、其子贡毕力格图济农、其子脑门塔日尼济农、其子胡图克台彻辰洪太吉,也选择这里做他们的陵寝之地。这样,这里就成为巴图蒙克达延汗及以下共五代帝王之陵寝。
自北元巴图蒙克达延汗葬于这里,除建宗庙常年祭奠外,还规定了年祭、季祭、月祭及祭奠范围、时间、祭品等诸多内容,并有北元朝廷颁布诏令,将这里方圆20里为划为哈喇禁地、方圆30里划为沙喇禁地,严禁在禁地里居住、狩猎、砍伐、开垦和放牧。北元亡国后,这里的祭奠活动改由鄂尔多斯右翼前旗札萨克代行,并指定一位太干梅林专门负责翁衮锡里的陵寝祭奠,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祭奠活动中止,但民间祭奠活动并没有中断,主要由乌审旗西公爷后裔和世代专职祭奠陵寝的浩尼钦氏家族来完成。但由于专门用来守护祭奠的宗庙在战乱中被毁,日祭已无法进行,主要进行的是年祭、季祭和月祭。同时,民间依然恪守着哈喇禁地和沙喇禁地传统,整个翁滚锡里梁及周围长满了茂密的树林。
1958年,搞“三面红旗”,官方强行在翁滚锡里梁大量开垦和砍伐,整个翁滚锡里梁的南坡和西坡全部成了庄稼地,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民间公开的祭奠活动也从此停止。“文化大革命”后期,民间祭奠活动逐渐恢复,目前已成为乌审旗一项重要的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可惜当年茂密的树林一棵都没有保住,整个翁滚锡里梁变成漫漫黄沙,墓群所在地周围也成为一片不毛之地。保存于祭奠传承人家户中的祭词、经卷、器皿等也大都丢失。
翁滚锡里北元帝王陵寝祭奠,是在鄂尔多斯地区又一蒙古可汗长眠之地和多名帝王陵寝所在地进行,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人们通过参加翁滚锡里北元帝王陵寝祭奠活动,可以深入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形式及相关祭祀活动、内容、程序和过程等。2015年,翁滚锡里陵祭奠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