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民歌剧,是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融舞蹈、歌曲、诗歌、音乐为一体的戏剧形式,是2015年(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形式是由5~10人在舞台上扮演人物,绘声绘色,既歌又舞。演唱的唱词、道白都是以蒙古族的语言出现。反映的思想内容,服装、道具均以蒙古族人民的好恶和传统为准。唱腔基本上借助于蒙古族民歌等被本民族人民所熟悉的曲调。音乐伴奏,以四胡、马头琴为主;打击乐则有木鱼、碰铃或借助西梆子、锣鼓等。
约在清末民初时(1910—1914年),科尔沁右翼中旗始有蒙古族说唱艺人扮演成叙事民歌中的角色,以第一人称进行说唱。
民国二十一年(1932),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青年学生将《金珠尔》改编成科尔沁民歌剧搬上舞台。
20世纪40年代,科尔沁右翼中旗演出的民歌剧有《孤独的都莱》《正月玛》《陶宁和》《西路》《桃儿》《阿拉塔其其格》等。
如今,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牧骑创作排演科尔沁民歌剧《诺丽格尔玛》《韩德日玛》《杂货买卖》等。
科尔沁民歌剧传递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凝聚蒙古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精神追求,代表蒙古族人民传统的审美情趣,沉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科尔沁民歌剧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区域文化交流,都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科尔沁民歌剧,是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融舞蹈、歌曲、诗歌、音乐为一体的戏剧形式,是2015年(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形式是由5~10人在舞台上扮演人物,绘声绘色,既歌又舞。演唱的唱词、道白都是以蒙古族的语言出现。反映的思想内容,服装、道具均以蒙古族人民的好恶和传统为准。唱腔基本上借助于蒙古族民歌等被本民族人民所熟悉的曲调。音乐伴奏,以四胡、马头琴为主;打击乐则有木鱼、碰铃或借助西梆子、锣鼓等。
约在清末民初时(1910—1914年),科尔沁右翼中旗始有蒙古族说唱艺人扮演成叙事民歌中的角色,以第一人称进行说唱。
民国二十一年(1932),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青年学生将《金珠尔》改编成科尔沁民歌剧搬上舞台。
20世纪40年代,科尔沁右翼中旗演出的民歌剧有《孤独的都莱》《正月玛》《陶宁和》《西路》《桃儿》《阿拉塔其其格》等。
如今,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牧骑创作排演科尔沁民歌剧《诺丽格尔玛》《韩德日玛》《杂货买卖》等。
科尔沁民歌剧传递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凝聚蒙古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精神追求,代表蒙古族人民传统的审美情趣,沉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科尔沁民歌剧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区域文化交流,都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