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火仪式是有着悠久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祭祀习俗,是2018年(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蒙古族心目中,火象征着神圣、力量、生命和繁衍,所以火神作为掌管家庭香火兴旺、人畜繁盛的家庭保护神,千百年来受到蒙古族的尊崇和膜拜。早在远古游牧时期,蒙古族游牧先民就有崇拜火的习俗,到13世纪,蒙古族在漠北草原日益兴盛强大。在蒙元时期祭火仪式日益丰富,并逐渐被规范化,成为今天蒙古族祭火仪式的原型。
蒙古族祭火习俗,从元朝到?清朝、民国年间,均得到传承并一直延续至今。祭火按时间可划分为普祭、月祭、季祭、年祭,按规模可划分为家庭祭火、集体祭火、寺庙祭火、婚礼祭火等,家庭祭火也叫户祭,是察哈尔蒙古族最常见的,也是最为普遍的祭祀活动之一,家庭祭火又可分为贵族祭祀和平民祭祀。按照传统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举行祭火仪式,通过祭火以期达到他们招财纳福、祈求子女、避祸除害、净化环境之目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腊月二十三日傍晚,把牲畜安顿好,待天上的星星出来后,祭火仪式正式开始。祭火的时候,人们要穿戴整齐,按辈分落座,家中男主人将山柴火树枝放入“图拉嘎”中,并把羊胸骨尖部朝北敬放到“图拉嘎”里的旺火中,然后众人往火里投放首份“德吉”,在火苗向上串起的时候,面向“图拉嘎”行三叩九拜礼,进行完上述仪式后,大家开始围在炕桌周围,由长者念经文,其他人手里端上食品或羊肉,其中一人要端上招福桶,当长者念到“呼瑞!呼瑞!”时,大家跟着齐声念“呼瑞!呼瑞!”把手上拿着的食品顺时针转3圈,这样供完火主,全家共吃祭火的年饭。祭完火的第二天早晨,把用于祭火的檀香与干牛粪一起放入火中给牲畜行香熏礼。祭完火的三天内,忌把家里物品带出、打孩子、产生家庭矛盾等。腊月二十六,把祭祀物品重新祭祀后由全家人分享。
蒙古族祭火仪式是有着悠久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祭祀习俗,是2018年(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蒙古族心目中,火象征着神圣、力量、生命和繁衍,所以火神作为掌管家庭香火兴旺、人畜繁盛的家庭保护神,千百年来受到蒙古族的尊崇和膜拜。早在远古游牧时期,蒙古族游牧先民就有崇拜火的习俗,到13世纪,蒙古族在漠北草原日益兴盛强大。在蒙元时期祭火仪式日益丰富,并逐渐被规范化,成为今天蒙古族祭火仪式的原型。
蒙古族祭火习俗,从元朝到?清朝、民国年间,均得到传承并一直延续至今。祭火按时间可划分为普祭、月祭、季祭、年祭,按规模可划分为家庭祭火、集体祭火、寺庙祭火、婚礼祭火等,家庭祭火也叫户祭,是察哈尔蒙古族最常见的,也是最为普遍的祭祀活动之一,家庭祭火又可分为贵族祭祀和平民祭祀。按照传统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举行祭火仪式,通过祭火以期达到他们招财纳福、祈求子女、避祸除害、净化环境之目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腊月二十三日傍晚,把牲畜安顿好,待天上的星星出来后,祭火仪式正式开始。祭火的时候,人们要穿戴整齐,按辈分落座,家中男主人将山柴火树枝放入“图拉嘎”中,并把羊胸骨尖部朝北敬放到“图拉嘎”里的旺火中,然后众人往火里投放首份“德吉”,在火苗向上串起的时候,面向“图拉嘎”行三叩九拜礼,进行完上述仪式后,大家开始围在炕桌周围,由长者念经文,其他人手里端上食品或羊肉,其中一人要端上招福桶,当长者念到“呼瑞!呼瑞!”时,大家跟着齐声念“呼瑞!呼瑞!”把手上拿着的食品顺时针转3圈,这样供完火主,全家共吃祭火的年饭。祭完火的第二天早晨,把用于祭火的檀香与干牛粪一起放入火中给牲畜行香熏礼。祭完火的三天内,忌把家里物品带出、打孩子、产生家庭矛盾等。腊月二十六,把祭祀物品重新祭祀后由全家人分享。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