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又称虎拨思、好必斯等,是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之一。
琵琶
火不思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见于元代史籍。据《元史·礼乐志》记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元代,火不思是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内宴上不可或缺的乐器,火不思音乐被列为国乐。后盛行于明代,清后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流传。
传统火不思(左)新火不思(右)
传统火不思,形似饭勺,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音箱蒙有皮膜,音色富有浓郁的草原风格。新火不思造型设计上更符合蒙古族的传统习惯,具有鲜明的特色。虽然与传统形制略有不同,但是发音更清晰、明亮,音响圆润、淳厚,音色柔和、优美,将辽阔草原优美惬意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阿斯尔
主题文化广场上的火不思雕塑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2007年,火不思音乐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不思传承着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理念。它从音乐学、艺术美学的角度,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对蒙古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火不思,又称虎拨思、好必斯等,是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之一。
琵琶
火不思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见于元代史籍。据《元史·礼乐志》记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元代,火不思是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内宴上不可或缺的乐器,火不思音乐被列为国乐。后盛行于明代,清后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流传。
传统火不思(左)新火不思(右)
传统火不思,形似饭勺,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音箱蒙有皮膜,音色富有浓郁的草原风格。新火不思造型设计上更符合蒙古族的传统习惯,具有鲜明的特色。虽然与传统形制略有不同,但是发音更清晰、明亮,音响圆润、淳厚,音色柔和、优美,将辽阔草原优美惬意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阿斯尔
主题文化广场上的火不思雕塑
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2007年,火不思音乐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不思传承着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理念。它从音乐学、艺术美学的角度,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对蒙古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